明代迁都北京后,陪都南京的最高职务是什么?

喜见Talk 2025-04-21 15:37:56

明朝永乐皇帝搬家到北京后,到了宣德时期,就慢慢有了“两个京城”的说法,一个是首都北京,另一个是陪都南京。南京虽然是老首都,但除了没有皇上住着,其他政府部门都还挺全的。南京离北京挺远的,那朝廷是怎么管住南京的呢?

【南京守备】

永乐十一年那会儿,成祖皇帝亲自往北边走了一趟巡视,临走前他下了命令,让靖难之战的大功臣永康侯徐忠,帮着太子在南京看家,还有管管南京的军队事务。打从徐忠那会儿起,就有了“守备”这么个初步的制度安排。

成祖最后一次往北打仗时在路上去世了,仁宗就接了班。那时候,局势真是挺紧张的。为了保证北京和南京都稳稳当当的,特别是南京那边没有皇室成员在,仁宗觉得得派些有威望的亲戚和大臣去守着,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家的威严。这就是为啥后来有了南京守备制度。

让勋戚管理南京只是临时办法,皇上心里其实不太踏实,得想个法子平衡一下权力。仁宗在让勋戚镇守南京的同时,还派了好几位太监去守着,另外还搞了个制度,让文官去南京帮忙参赞军务。

换句话说,南京那里的最高军事和政务头头,总共有三个职位,分别是守备大臣、守备太监还有参赞机务,这么安排就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盯着,谁也别想独大。

肯定得说,官职安排得有头有尾才行。在仁宗那时候的南京,守备大臣里头,要说名头上的政治地位,那还得数守备勋臣最高。一般呢,守备勋臣下面还会再安排个协守勋臣,给他当当助手。

大明朝的时候,南京的头一个守备大功臣是襄城伯李隆。史料上说,李隆在南京当守备那会儿,手底下的人和上头的官员都对他又怕又尊敬,他的地位老高了,手上的权力也是大得很。

在仁宣两个朝代,能去南京当守备大臣的,那可都是皇上特别信任的大红人。就拿成化、弘治年间那位守备大臣成国公朱仪来说吧,他简直就是两朝皇上眼里的红人儿。南直隶那边,无论是军事、政务,还是漕运这些大事小情,只要朱仪往上一报,皇上那是没有不点头的。

不过,说起来守备勋臣在南京只是个挂名的最高军政头头,但从明朝中期那会儿起,真正掌权的是守备太监,他们才是皇帝直接派来管事儿的大佬。

明朝常让宦官担重任,京城里司礼监管着内阁,边疆上监军太监盯着大将。还有南京这个副都城,守备太监就是皇权的代表,到了明朝中期以后,他们的权势大得超过了守备的功臣们。

南京刚开始的参赞机务,其实就是个帮守备大臣打下手的角色。从“参赞”这俩字就能看出来,意思是帮忙出主意、打辅助。明朝刚开始那会儿,不少文官都顶着参赞的名头,被派到军队里去帮忙。

到了明朝中期,“文人管武”的制度慢慢在全国铺开,那些管兵的文官大多会担任总督、巡抚、提督这些高级别的钦差大臣,或者还会加个“帮忙管军事”的头衔。有了这个额外的头衔,文官们就从法律上有了权力去管理各级的武官,这跟在后来总督又兼了兵部尚书的情况是一样的。

明代时候,督抚制度一确立,南京那边的军务参赞大多就让南京的兵部尚书来兼职干了。到了明朝中期往后,南京参赞机务的权力是越来越大,慢慢地,他们就比那些守备的勋臣还厉害多了。

举个例子,1644年那会儿,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城。随后呢,江南那片的官僚大佬们,史可法打头阵,暂时管起了军事上的事儿。那时候的史可法,他不仅是兵部尚书,还兼任着南京参赞机务的职位。

【操江提督】

成化二年那会儿,朝廷在南京搞了个新职位,叫武职操江提督,主要就是管南京周围长江下游那块儿的巡逻抓坏人,还有看管盐的事务。从操江提督这个位子设起来开始,一直到明朝完蛋,都是由那些有功的大臣来当的。

操江统领这职位,担子可不轻,得算得上是第四把交椅。皇上挑这统领人选时,那是相当小心。瞧瞧前几任的履历,不光个个都是功臣,他们家里头还跟英宗、宪宗这两位皇上关系铁得很,有的还在关键时刻给皇室拼了命,立了大功。

比如说,陈韶有个哥哥叫陈埙,是绥安伯,在正统十四年跟着英宗皇帝在土木堡战死了。后来,陈韶继承了爵位,等到成化皇帝即位,他就成了皇上着力栽培的年轻贵族。没多久,皇上还让他去做了操江提督。

比如说成山伯王琮,他其实是成山侯王通的儿子。王通在永乐皇帝时期负责建造长陵,后来又在土木堡之变时保护了天寿山的皇陵,为明朝的祖宗基业立下了大功。

王通离世后,他的儿子王琮得到了英宗的赏识,被封为成山伯,这个爵位还能让后代一直传下去。后来,王琮又被朝廷安排到南京,做了操江提督的官职。

皇上挑了些信得过的功臣来当操江提督,表面上看是为了加固南京的江防,其实主要是为了守好盐政这块大财源。盐税啊,对哪个朝代来说都是命脉。成化早期,长江下游那地界盐贩子泛滥,所以朝廷就整了个操江提督的位子,让他们沿着江边抓人,保证国家的钱袋子不受影响。

从上面简单的说明就能明白,南京作为陪都,皇帝管起来挺费劲,所以他用了不少招数来平衡权力。他让守备大臣、守备太监和参赞机务这三个人一起管南京的里里外外。另外,还特别弄了个操江提督,专门盯着盐政这块,保证它不出问题。

说到南京的六部和那些官府部门,其实大都是些清闲单位,没啥特别要紧的事儿要忙。大多数情况下,能在南京当上六部尚书的大臣,都是在朝廷里混得不太好的人。说得好听点,就是给他们安排到南京去享清福;说得直白点,就是把他们打发到南京,让他们离那个最高的权力圈子远点。

0 阅读:841
喜见Talk

喜见Talk

喜见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