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的大环境下,1979年年底,最高领导正式推出了“顾问制度”,他说:“眼下咱们正忙着搞四个现代化,得赶紧培养、挑选出一大批靠谱的人才来。这可是个新挑战,也是给老前辈、高级领导们的一个任务,那就是得好好物色好下一代的接班人。”
换句话说,好多之前在中央和国务院干事儿的老同事,都转到了“中央顾问委员会”,继续在那里监督工作,给出好的建议。
1982年那会儿,“中央顾问委员会”就正式亮相了,它一共运作了十年。虽然这期间换了两任一把手,但平时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副主任薄一波在张罗。
1992年的时候,薄一波在那个会上,把中央想要取消“中顾委”的想法说了出来。可有些委员呢,坚决不同意,非得说要留着不可。
真没想到,陈云主任其实在这次会议开始前就已经不干了。
【揭秘“中顾委”的前世今生】
1973年,在中共的第十次大会上,毛主席出了一个主意,说要搞一个“顾问团”,里面都是些有经验的老干部,而且他自己还要当头儿。
毛主席可不是说着玩的,他是真心打算这么做,他明确表示:“这事我还得插手,不光得‘照看’着,还得亲自‘过问’。”
以前党内没有这个规矩,再加上大家都不愿意让毛主席“靠边站”,所以就极力反对。
毛主席轻轻摇了摇头,说:“看来大家都不太同意,那我还是继续当这个(中央委员会)主席吧,我会尽心尽力干好我的活儿。”
毛主席说到做到,哪怕到了1976年,他身体已经非常不好,没法说话也看不清字了,还是坚持让秘书张玉凤帮他一字一句地读文件。
直到毛主席离开我们的最后一瞬间,他心里想的还是他的人民。
毛主席当年提出的“参谋”想法,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深深地刻在了大家心里。
三中全会开过,到了十一届那次,算是给“顾问制”找到了能生根发芽的地儿。
老同志可以把他们丰富的经验用起来,好好指导、监督别人,还可以当当顾问。
同时,这样做能让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团队变得更加高效,慢慢让团队里的成员更年轻有活力。
当然,顾问手里握着的是建议的权利。
他们主要是帮忙中央委员会处理事务、出谋划策,但不能给中央委员会添乱,影响正常工作。
1982年,党的十二大会议期间,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叫“中顾委”。会上,对这个新机构的成员们的级别、薪水以及他们要做的工作,都给出了很清楚的说明和要求。
中顾委的成员,他们的地位跟中央委员差不多。说到中顾委的副主任和常委,他们的级别那就跟中央政治局委员相仿了。
“中顾委”主要干三件事:1.给政策出点子,2.帮忙查问题,3.搞宣传。
"中顾委"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清晰地定位自己为一个“过渡性”的组织。
【只有10年生命的委员会,都干了多少事?】
1982年那会儿,第一届“中顾委”成立了,一共挑选了172位委员,还定了1个主任和4个副主任。
日常的所有工作,都是副主任薄一波在负责带领大家进行。
薄一波强调,各位委员得记住,给中央递上去的报告,得耐心等待回复,别去催着问结果咋样,不然那就是给中央添乱了。
中顾委的主要活儿,就是帮中央一把,看看省部级领导干部表现咋样;还得搞点革命传统教育,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啥的。
中顾委从诞生之日起,就设定了“存在期限不超过十年,最长不超十五年”的界限,其核心职能便是扮演一个“过渡角色”。
因此,薄一波持续地在给“中顾委”减负,减少它的日常琐碎工作。
到了“中顾委”第二届,虽然换成了陈云当主任,但副主任还是薄一波,他继续负责平时的日常工作。
薄一波强调说:“中顾委干工作,得讲究精简别搞复杂,得走形式别太实在。往后做调研,中顾委自己不出题,也不牵头搞专门调查。”
没错,参谋嘛,虽然不能直接拍板做决定,但到了该出主意、提建议的时候,那必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
陈云主任很少往“中顾委”跑,就连常务会议也只开过一回。
到了1988年5月份,他得知了一个消息,说是从第二年开始,东西的价格每年都会往上涨,大概10%左右,而且这一涨就是五年。
当大家手上的钱五年里分别涨了11%、12%、13%、14%,到价格体系初步理顺那会儿,陈云心里头不由得犯起了嘀咕。
他忍不住发问:“东西的价格一直往上涨,都涨了10%了,这影响可大了去了。那些不靠工资过活的农民,他们该咋整呢?”
陈云摆摆手说:“物价每年涨个百分之十,那可真做不到。我这人是喜欢算细账的,心里都有一笔明白账。”
事实证明,陈云的担忧一点没错。
另外,陈云对农民和农业特别上心,他多次强调:“农业是咱们国家经济的根基,粮食更是根基中的根基。咱们国家人多地少,要想粮食总产量达到1万亿斤,每年都得多产160亿斤,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要是下一代人在农业科技上没有大进展,粮食问题可就难解决了,这可是个大问题。”
所以陈云提议,做科学研究得好好努力,把粮食产量提上去。
陈云在中顾委任职期间,眼光长远,给出了很多有实际帮助的好点子。
但是,陈云心里一直清楚,“中顾委只是个临时性的机构,它的存在期限只有十年。”
【取消“中顾委”的前前后后】
1992年10月7号那天,“中顾委”已经整整成立了十年。
副主任薄一波把“中顾委”的所有委员都召集到了一起开会,他根据上面的意思告诉大家:“等十四大一开完,中央顾问委员会这个机构就不需要再有了。”
参加会议的144人,对第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过去五年的工作没啥不同意见,但对于要取消“中顾委”这事儿,大家的反应都挺大。
有些委员提出想再多留一阵子,薄一波就说明了一下,早在1990年,上面就有打算要取消“中顾委”了。
1992年的时候,到了那个说好的“十年节点”,按规定得把它给取消了。
随后,薄一波讲了一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话:“陈云主任,他已经打头阵先撤了。”
话一说完,全场人都愣住了。
陈云当上中顾委主任后,就按照中央一开始的计划,着手让“中顾委”从有到无,慢慢消失。他十分支持中央要取消中顾委的想法。
会议开始前,身在上海的陈云专门嘱咐陈丕显,让他给中顾委的副主任薄一波捎个信:“等十四大一过,我就退休了,反正以后我是不会再参与这些事儿了。”
薄一波接着介绍情况说:“陈云同志发表了讲话,他现在是中顾委的一把手,中央也已经有了决定。碰到这么重大的事情,我和任穷同志只能按照上面的意思来办,别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说到这儿,参加会议的委员们,都拍手表示同意。
1992年10月9号那天,薄一波领头开了中顾委的最后一次大会,会上大伙儿都赞成通过了中顾委给中共十四大的那份工作汇报。
1992年10月18日,在十四大会议上,大家伙儿都点头赞成了不再搞中央顾问委员会这个提议,从那以后,中顾委就算是正式成为过去式了。
说到取消“中顾委”这事儿,薄一波和陈云看法一样,他俩一直以来都是想法相近,特别合得来。
1943年11月份,薄一波跑到延安,是从太岳根据地过来的。这是他头一回见到毛主席,也是头一回和陈云碰面。
薄一波照老规矩,去见了中央的好几位领导,其中就有那时候管中央组织部的陈云。
薄一波一到,陈云就显得特别热情,赶紧站起来去迎接他。
“别这样,别这样。”薄一波连忙搀着陈云坐下。
陈云很低调地表示:“这是理所当然的,毛主席见到来访的人,也总是会稍微欠身示意。”
薄一波在延安生活了差不多两年,那时候他经常和陈云进行深入的交流,聊了很多次。
时间一长,他们俩就变得特别铁,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1949年那会儿,国家搞了个中央财经委员会,陈云就当上了这个委员会的头儿。
说到副主任的位子,毛主席心里其实早就盯上了薄一波。
听说要去帮陈云干活,薄一波心里头挺乐意的,觉得这是个能多学点东西的好机会。
从那以后,薄一波就不再穿军装了,他一门心思扑在了中财委的工作上。
在中财委里头,陈云主要是把控大局,定大方向,而薄一波呢,就帮忙出谋划策,处理那些具体事务。他们俩合作得相当好,配合得很到位。
仅用一年的时间,我们就把通货膨胀给控制住了,经济也开始慢慢稳定了。
物价稳定、财经整合的工作初见成效,这让毛主席非常开心,他大力赞扬这一成果的重要性,说它“堪比淮海战役”,同时,他也对陈云和薄一波管理财务的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认可。
1957年那会儿,中央搞了个经济工作的小组,里头就五个人,陈云当头儿,薄一波也是其中一员。
没想到,中顾委一成立,陈云和薄一波这两位老朋友又重新搭档干事了。
说起新中国经济的腾飞,薄一波很少提及自己在其中的付出。他并不常炫耀自己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那份力量。尽管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薄一波总是低调处理自己的角色,不怎么谈论自己的贡献。在他看来,这或许只是他应尽的一份责任,无需过多张扬。
有次跟毛主席说工作的事儿,聊着聊着就说到了陈云。
薄一波真心实意地讲:“陈云同志啊,他领导中财委的工作那是真有两把刷子。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儿,总是特别有魄力地去把它干好。”
毛主席听完之后,心里头很高兴,说:“以前我还真没看出来呢。”
讲罢,毛泽东在纸上挥笔写下一个“行”字。
薄一波琢磨了一小会儿,就开口问:“那个‘能’字,是不是说的就是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写的,刘备夸向宠那句话:向宠将军,性格品德都好,又精通军事,以前试用过,先帝夸他能干。”
毛主席表示赞同地点了点头,陈云呢,他和薄一波一样,都是那种特别谦虚的人,时刻都保持着低调。
他老提起:“我管财政经济委员会那会儿,大部分决定,特别是大事儿,都不是我一个人拍板的。我呢,会先去做些调研,但主要还是大家一块儿商量着来。在这个过程中,薄一波同志真的帮了大忙。”
说到对毛主席的情感,薄一波和陈云那真是相当默契,想法完全一样。
薄一波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们都是等文王出现后才行动的人”;而陈云则谦虚地说,他自己只是个“初学者”。
薄一波和陈云,都是咱们国家的开国大功臣,他们身上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他们想法一致,干起事来总是特别合拍,在中财委工作时是这样,到了中顾委也一样。
中顾委虽然只存在了短短10年,但它的作用可大了去了。这十年里,中顾委可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绝对不能小看。
它让干部队伍变得更年轻有活力,同时也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添了把大火力。
另外,中顾委的老一辈成员亲自上阵,通过实际行动和耐心教导,把他们的革命历程、办事技巧以及优秀传统都教给了年轻的干部,助力这些年轻人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