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理解性输入注意事项

朱凡石课程 2025-02-15 12:31:01

⊙可理解性输入注意事项

(原创:朱凡石)

①可理解性输入的底层逻辑有三个,分别是是输入决定输出,语音决定文字,音意匹配决定形意匹配。据此可知,可理解性语音输入决定可理解性文字输入,即听力决定阅读。

②可理解性语音输入的前提条件也有三个,分别是语音可感知识别,意义可感受体验(心理预演→画面情境→具身认知→感同身受),音意直接同步匹配(同步录音录像)。也就是有效的可理解性语音输入必须激活语音听觉表征,必须激活意义的具身认知与跨文化认知体验,必须激活音意本能反应。

③如果为了可理解,依赖母语翻译释义,就会形成翻译封印,英语意义的本来面目就会失真变形甚至缺失,英语意义转了一圈变成了汉语意思,音意也就不是直接匹配关联的,英语语音关联的是汉语意思而不是真正的英语意义。

④如果为了可理解,依赖字母文字,字母文字也会干扰音意匹配关联。先有语音后有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是记录语音听觉表征的视觉符号即音符。语音与文字之间如影随形,音之不存,文(文字)将焉附,脱离语音,字母文字就是一堆乱码。字母文字割裂了音意直接匹配关联。边听边想文字或边看文字,不仅干扰语音感知识别,还掩盖了语音感知盲区而自以为听清了,自欺欺人,往往还是无效输入。听不清就是听不清,听不出来就是听不出来,即使看了文字,还是听不清听不出来。而我们还自以为是听清的,实际上只是看清了文字而已。

⑤如果可理解形成执念,甚至拼命求甚解,往往会产生焦虑烦躁等心理情绪,形成情绪过滤,影响干扰抑制音意的有效输入。

⑥如果为了可理解,依赖母语,会加剧母语过滤效应。在语音感知识别上,母语语音过滤磁化效应会把英语语音扭曲变形、残缺不全、过滤遮蔽,形成英语语音感知盲区,导致听而不清,听而不闻,反应迟钝。在意义认知上,母语认知会形成跨文化认知过滤,过滤遮蔽英语的本来意义,导致不识英语意义真面目。如此以来,英语音意也不是直接匹配关联。

⑥如果为了可理解,在英语语音感知识别与英语意义具身认知、跨文化认知不过关的情形下,往往会依赖文字、翻译、语法,依赖英汉文字翻译对照,听力操作程序流程往往是边听英语语音,边把英语语音转化为字母文字,然后把字母文字翻译成中文词语,最后把翻译出来的中文词语按照中文句子语序逻辑组合成中文句子。久而久之形成顽固的路径依赖,音意之间根本不是直接同步匹配关联,而是插入了文字、母语、翻译、语法等,这分明是引狼入室,反宾为主,破坏音意之间的感情,有害无利,导致音意关系破裂,音意断联失联。望文生音,听音知意,语音直接激活意义本身才是正确的路径。

⑦简单讲,可理解性输入依赖音意直接匹配同步关联,也就是同步录音录像,而不是隔靴搔痒、水中望月、雾里看花。而音意匹配关联依赖听力输入,听力输入依赖高质效感知加工每一串语音流,即在高质效听清每一串语音流的基础之上高质效听懂每一串语音流。

⑧要想听懂,依赖的并不是文字、翻译与语法,也不是大脑分析思考,而是把意义转化为可感受的画面情境,放松身心,用心若镜,对画面情境进行具身认知,感同身受,正念觉知。也就是讲只有同理共情,同频共振,于我心有戚戚焉,才能引起身心反应。只有引起身心反应,音意神经才能同步激活,音意神经才能同步放电。只有音意神经同步放电,音意神经才会高质效自动连接,并内化为潜意识本能反应。就好比焊接,只有接近熔点温度时候,焊件才会牢固地焊接在一起。这个温度就是具身认知,就是动心动情。

⑨文字拼读代替不了语音听觉感知识别,视觉感知加工代替不了听觉感知加工,即使能够默写出来字母文字,照样还是听不清甚至听不出来。翻译语法代替不了意义的具身认知,即使能够背诵出来中文翻译释义,照样还是无动于衷,于我心无戚戚焉,感受不出来英语意义的具身认知尤其跨文化认知体验。语音激活的是英语意义本身,具有画面感,带着独特的身心感受,而不是文字,更不是翻译释义的中文。

0 阅读:1
朱凡石课程

朱凡石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