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烈士儿子给毛主席写了封信,主席看后批示:我给当证人

艾薇历史 2024-12-28 17:09:12

毛主席的批示里有一句话——“我给他当证人”,这不仅是情谊,更是担当。

1965年,一封信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信里的内容很特别:一个烈士的儿子请求毛主席为自己的父亲作证,证明父亲生前的革命事迹。写信的是辽宁丹东的干部石毅,他想为自己的父亲赵宝成争取“烈士”身份,但长期以来无人能确认赵宝成的下落。赵宝成是曾经的苏维埃中央政府总务厅长,却在历史记忆中被“遗忘”。毛主席看信后批示:“我给他当证人”。随后,赵宝成的烈士身份才被确认。为什么一个曾在长征前后与毛主席并肩作战的干部,会经历这样漫长的“沉默”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革命年代的“信息断档”

那个年代,别说通讯发达的条件了,连最基础的档案保存都很难做到。赵宝成牺牲时,红军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像赵宝成这样的干部,留守苏区坚持斗争,却被敌人分割围剿,牺牲后很难留下确凿的记录。再加上当时国民党的清剿策略十分残酷,很多烈士的遗骨、遗物都被毁。可以说,赵宝成的失踪并非个例,而是当时历史环境的必然结果。烈士的英名被“埋没”,更多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而不是有意为之。

2. 个人清白却被“连坐”

赵宝成在苏维埃政府时期,是个“能人”——担任总务厅长,管的可是后勤物资和建筑项目。这是个敏感的位置,一旦出了问题,领导者难逃干系。1933年,苏区开展“反腐”运动,调查发现总务厅下属的工程项目有贪污现象。尽管赵宝成本人两袖清风,但作为厅长,他被撤职还被判了苦工。这一处分让他的政治生涯蒙上了阴影。即便后来恢复职位,他的“污点”可能让后人对他存疑。换句话说,赵宝成的清廉被历史误读,他的牺牲也因此被忽视。

3. 革命历史的复杂性

革命是复杂的,历史书上常常只记录胜利者的光辉瞬间,而那些牺牲者、被“边缘化”的人,往往容易被历史遗忘。赵宝成虽然曾和毛主席共事,但他在中央苏区的时间并不算长,且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并非一线指挥员。相比那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他的名字自然不容易被后世记住。这种“弱化”并非对赵宝成的不公,而是一种历史书写中的无意选择。直到石毅给毛主席写信,才让赵宝成的名字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赵宝成的故事,既是革命年代信息断裂的缩影,也是历史复杂性的体现。毛主席愿意为赵宝成作证,不仅是私人情谊,更是对所有无名烈士的尊重。赵宝成虽然牺牲在历史的“暗影”中,但他的名字最终被铭刻在烈士纪念馆里,成为那个时代无数英雄中的一员。

0 阅读:7

艾薇历史

简介:说说历史!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