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RPG及“亚辛105”的秘密!只要便宜,就不愁成不了大众武器!

司徒静好乐 2024-12-11 17:27:07

试问:这个世界上什么最稀有?又会最先绝迹?

当然是斑鳖、加湾鼠海豚、爪哇犀,或昂贵的法拉利、帕加尼、兰博基尼等特别是其中的限量版超跑了;8-15元钱一斤还可能包邮的鸡肉、猪肉,是不存在灭绝风险的!

价格和泛用性,一直是东西方武器在本质上的差别。例如一具MK153火箭筒采购价1.3万美元;“铁拳”-3一直在1万刀上下浮动;就连一次性使用的M72也要750美元;而“发射器+一枚火箭弹”的RPG-7(РПГ-7)最低只需600美元。发射器本身500美元的造价,还因为使用的PGO-7V光学瞄准镜被占去了不少。其威力却是远超M72比肩MK153的反坦克及攻坚武器!

关于RPG-7的泛用性,主要表现在其使用的弹药种类。有据可查的已不少于9种型号,包括对付装甲目标的PG-7B、PG-7MB破甲弹,93mm口径的PG-7VL高爆反坦克弹头,以及1992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七届防御武器博览会”上首次亮相的PG-7VR串联战斗部火箭增程破甲弹,衍生并由哈马斯自制的“亚辛105”串联反坦克火箭弹;在反人员方面有OG-7V高爆破片弹头;用于防御工事或城市攻坚的TBG-7V温压弹头等等。这便成就了RPG-7自1962年列装苏军以来,总产量已经超过了900万支,稳坐世界产量最高“火箭筒”的宝座!

就因为泛用和泛滥,使RPG-7成不了一本万利的武器。与很多西方战争片中,美国兵遇见RPG-7就撕干裂肺地大喊“R-P-G”不同。在真实事件中,曾有一辆参加顺化战役的M48被命中120发RPG仍能战斗;伊拉克战争中,也有一辆“挑战者”-2主战坦克被击中70来发RPG而脱险的纪录......

10月6日-25日,本该是“赎罪日战争”50周年纪念日。结果,自10月7日起,世人就通过新闻媒体,再次看到了这位沙场老兵!尤其是经过“哈马斯”剪辑整理的视频中,RPG-7所发射的“亚辛105”串联反坦克火箭弹,击中“梅卡瓦”Mk4坦克、“雌虎”装甲车、“美洲狮”重型装甲工程车等所爆开的火球......

然而,被击中和爆炸闪光,并不等于目标被摧毁!这还要从“破甲弹”的工作原理上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型罩材料和理想炸高。破甲弹与穿甲弹的硬顶方式不同,主要突出一个“射”字,即炸药和它前面的锥形型罩相互作用,爆炸高温促成形变,形成一个叫“射流”的固体而非液体的金属流体,又分为“侵彻前体、射流本体和后方杵体”三个部分。为保证这个“吹糖人儿”过程中,“射流”沿法线方向向前传播,且不会因速度过快或前后速度差过大造成断裂,目前最优的型罩材料是铌钽合金和紫铜,钢次之,铝再次之;假如使用延展性好、熔点低的铅的话,那就等于是给敌人坦克装甲做了一次“泡泡浴”。

从药型罩口部到弹头尖部所形成的“鼻锥”,必须经过精密计算,决定了弹头尖部与装甲接触时的“理想炸高”。过长会断,过短则形成不了射流,最理想的炸高一般是药型罩直径的1-3倍。实际上,根据药型罩所使用的材料和加工工艺的不同,最远可以达到直径的8-10倍。

有了这层理论做基础,我们就能大概解释清楚反应装甲和格栅装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破甲弹在理想炸高之外引爆,让射流在一个不利的角度和距离上提前形成,从而削弱侵彻深度——因此说,席梦思床垫弹簧不是不能挡RPG弹头,而是挡住了也有50%的概率要面对射的肢体、组织满地流!

从这层理论不仅佐证了被RPG-7击中的坦克,有一定概率是攻防双方心照不宣的烟火表演;对于当代步兵而言也意味着多了一层风险。“步坦协同”固然重要,但是远离坦克,能躲到残垣断壁或坑洼地带给坦克打掩护,就去这些地方打掩护!不然,被A-IX-1装药炙烤下的紫铜或铌钽合金,其射流时与装甲或反应装甲形成的溅射一样是致命的!

相比PG-7B、PG-7BM火箭增程破甲弹的350mm和400mm穿深,如今在新闻媒体上演变成“亚辛105”的PG-7VR串联火箭弹最大口径为105mm,弹重4.5kg。其第一级为一个口径只有64mm的破甲战斗部,其后才是负责主要击穿任务的主战斗部。针对当代坦克所披挂的反应装甲,二者遵循“破甲-破甲”的原理,这种方式目前也只有苏式的RPG-7所独有!西方如“铁拳”-3及日本的同类产品,则走的是“穿甲-破甲”的路线;就是在反应装甲上穿孔让后面主战斗部的射流通过,而不是引爆爆炸式反应装甲。这主要涉及串联战斗部彼此起爆时机的精确掌握,即:炸早了,反应装甲被引爆产生的碎片,第一级战斗部的爆炸残留物,都会对后方的主战斗部造成不利影响;炸晚了,就可能在理想炸高之外,或因入射姿势不对而影响穿深;所以目前只有理科算力惊人的俄国人才能搞得定这么精准!

由此可见,RPG-7固然简单乃至可以说是“简陋”,但是媒体上说哈马斯的“亚辛105”是自制的很难令人信服。纸面数据看,PG-7VR弹头可击穿600mm的有反应装甲目标;其对无反应装甲目标的穿深为750mm;另可穿透2000mm的砖墙、1500mm的钢筋混凝土,2700mm的土木结构野战工事,以及3700mm的原木或土壤。

至于以上数据有多可信?从“做学问”的严谨角度讲,应该不存在有零有整的参数值!这种由铁皮卷、木材作为发射器,仅凭电引信、火箭发动机和尾翼组件,以及内装388gA-Ⅸ-1型炸药、单孔管状双基药推进剂;就能在战场上存活到今天,应该也算一项不朽的发明创作了。1930年,苏联一个叫谢尔盖·鲍里索维奇的人,曾主持设计了一个65mm火箭筒,但是他在1933年死于肺结核——至于苏联武器设计师总是死于肺结核的魔咒,真有必要另写一篇文章讲讲!

由此,搞出“火箭筒”这件事就从苏联销声匿迹。到苏德战争时,苏军还是以自己研发的14.5mm的反坦克枪,以及由德国技术演变而来的45mm反坦克炮为主。到了1943年,隆美尔的北非军团,在突尼斯战场遭遇了疑似“105mm榴弹炮”的攻击,而这门“炮”便是有美国陆军上尉莱斯利·斯金奈和他的助手海军上尉爱德华·厄尔研发的M1“巴祖卡”火箭筒。美国大兵称其为““花花公子乔治炮”,德军则管这个古怪玩意儿叫“肩射炮”,并仿制出了RPzb43火箭筒。苏军则是先通过《租借法案》得到了“巴祖卡”,后来又从战俘口中获知德军中已有此类武器的存在……

可是,已经有了“喀秋莎”的苏军,一直抱怨“巴祖卡”火箭筒的电击发装置,在寒冷的俄罗斯存在电池衰减,无法击发的问题,也未重视德国战俘的情报。这就为苏军坦克后来遭德国单兵暴击,不得不用德国钢丝床垫扛伤害埋下了伏笔……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1944年由G.P.Lominsky设计的LPG-44(RPG-1)在1945年通过国家验收试验,开启了RPG家族蔓延世界的序幕!直至后来,苏联能有幸成为“第一个将串联破甲战斗部实用化的国家”。有矛必有盾,以色列则有幸成为“第一个将反应装甲应用于实战的国家”!

在网络上,经常有人一遍又一遍地复述“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实际上,苏联绝非富足国家,只算拼了家底“不要黄油要大炮”罢了;而以色列也绝非什么大国或历史悠久,更没理由说“自古以来”......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在加沙地带不断遭哈马斯阻击或补刀的装甲车辆,更应该憎恨其盟友美国,正是美国人的创造发明,再次唤醒并续写了RPG的科技树——所以,发明创造是不需要理由的!

0 阅读:1

司徒静好乐

简介:司徒静好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