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让医保局,开医院,工作人员当医生,情况如何……?

凌青谈健康 2025-04-04 04:20:15
让医保局,开医院,工作人员当医生,情况如何……?

原创 新青年人 IVD青年人

应网友留言,今天就聊聊如果让“医保局,开医院,工作人员当医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首先,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个人觉得应该是“医保与医疗体系关系的不断升温,随着医保监管政策日益严格,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临床需求与医保合规要求,导致医患矛盾、医保基金浪费等问题.....”

若由医保局直接开设医院,并让工作人员担任医生,是不是能从根本上破解当前医疗体系的困难?是不是医保、医院、医生、患者四方共赢?

或许让医保局直接开设医院,并让工作人员担任医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01 政策执行效率提高

当前医保局与医院的监管关系存在显著的制度性摩擦,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医保部门正试图通过“驾照式扣分”机制强化对医生的直接监管。

医生若存在过度诊疗、违规使用集采外药品等行为,将被扣除“医保分”,严重者甚至暂停医保服务资格。然而,这种外部监管模式在实践中面临两大矛盾:

信息不对称:医生需在诊疗过程中实时判断医保合规边界,但医保政策更新频繁,基层医生常因政策理解偏差导致违规。

责任归属模糊:如河南唐河县某医院骗保案所示,涉事医生虽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其医师资格未被吊销,暴露出监管链条的断裂。

“若由医保局直接运营医院,工作人员兼具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双重身份”, 将实现三大转变:

政策穿透力增强:医保规则可直接嵌入诊疗流程,避免“政策悬空”。例如,前置审查制度可系统化实施,而非依赖人工抽查。

违规成本内部化:工作人员若因政策执行失误导致基金损失,追责机制更易落实。

动态反馈闭环:临床数据实时反馈至政策制定部门,加速医保目录调整和支付方式优化。

02 医疗资源整合

从“碎片化供给”到“全链条统筹”。根据2023年上半年数据,全国医保部门追回违规资金63.4亿元,其中过度检查、分解住院等行为占比超40%。“医保局办医院的优势在于,可通过以下方式重构资源分配”:

1) 破除“以药养医”惯性:医保局主导的医院可彻底切断药品、检查项目与医生收入的关联。例如,通过设定刚性控费指标(如药占比≤30%、次均费用年降幅5%),并结合智能审核系统,从源头杜绝过度医疗。

2) 打通“预防-治疗-康复”链条:医保工作人员担任医生后,可更灵活地运用“按人头付费”“DRG/DIP支付”等工具。以慢性病管理为例,医生可将医保基金向健康宣教、早期筛查倾斜,降低晚期治疗成本。

3)集采药品使用:当前集采药品落地难的核心原因“在于医院采购动力不足”。若医保局自营医院,可建立“集采药品使用率≥90%”的硬性考核机制,并通过信息系统自动拦截非集采处方。

03 医患关系改善

医保局办医院的终极目标应是“重塑医患互信”。现行体制下,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敏感度居高不下,而医生在医保合规压力下容易采取防御性医疗措施。若医保工作人员直接提供诊疗服务,可通过以下机制缓解矛盾:

1)费用透明化:利用医保数据平台,向患者实时展示费用构成。例如,在开具检查单时同步显示医保报销比例、自费部分预估金额,减少结算争议。

2) 建立“政策解释+诊疗决策”协同流程:“医保工作人员医生可兼任“医保顾问”角色。例如,在肿瘤治疗中,医生可对比不同方案的医保覆盖范围,帮助患者选择最优路径,避免因费用问题放弃治疗。”

3)纠纷处理统一化:当医疗纠纷涉及医保政策时,医院可直接调用政策解释资源,避免患者在多部门间反复申诉。

04 尽管上述设想具有理论合理性,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医保局办医院落地或许也有以下几点问题:

1)专业能力错位:医保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临床经验,需通过“政策医生”培训体系弥补技能缺口。

2)激励机制重改:需设计区别于传统医院的绩效考核标准,例如将医保基金结余率、患者满意度纳入医生薪酬体系,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接受?

3)利益格局冲击:民营医院可能因医保局办医院的“政策特权”陷入不公平竞争,或许全部消失。

最后,不知道你们看懂了没有,反正我是快写不下去了,天天查这个,查那个,限制这个,限制那个.....凡事适可而止,差不多就可以了,始终认为,患者之上!

唯有提高医生待遇,才能实现“患者看病无忧、医生行医无虑、基金使用高效”的三赢格局。医保局开医院,我是不是想多了,还是你喝醉了......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Jo束負_皮囧0L

Jo束負_皮囧0L

1
2025-04-04 14:56

屁话

凌青谈健康

凌青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