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挂一次号管八天”看公立医院内卷化:便民改革背后的竞争……

凌青谈健康 2025-04-12 03:21:01
从 “挂一次号管八天” 看公立医院内卷化:便民改革背后的竞争困局

原创 幸胡医声

最近,一则新闻,2025年5月1日起,某市公立医院将全面实施“挂一次号管八天”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是全省首创,更被视作中国医疗便民服务改革的重要突破。不过新闻一发出,我看到老百姓都是“点赞”,反观同行的第一反应却是觉得公立医院的“内卷”再度升级。今天咱们就站在医疗同行的角度聊一聊这个新政的不同的一面。

政策升级:从 “三天” 到 “八天” 的内卷化路径

某市公立医院将复诊周期从 3 天延长至 8 天,表面上是便民服务的升级,实则折射出公立医院在医疗资源争夺中的深度内卷。这一政策本质上是地方政府为提升医院竞争力而采取的 “防御性创新”—— 当 “三天免费复诊” 已成为省内多数城市的标配(如广西 2024 年推广 “挂一次号管三天” 政策,累计减免费用 4836 万元),该市必须通过延长周期来维持差异化优势。这种 “你追我赶” 的政策竞赛,使得医院在便民服务领域陷入 “军备竞赛”,导致资源投入与实际效果的边际效益递减。因为,当 “三天免费复诊” 政策普及后,若不进一步延长周期,可能面临患者流失风险。这种 “被迫创新” 反映出公立医院在服务模式上的同质化困境。同时,为支撑 8 天复诊周期,医院需投入更多信息化资源(如智慧医院平台)和人力成本(如预留复诊号源的管理),但这些投入可能并未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差距。

资源调配:“一科一策”背后的内部博弈

据报道,新政要求各科室 “预留专属复诊号源”,实施“一科一策”,看似优化资源配置,实则暴露了公立医院内部的资源争夺。这种 “一科一策” 的动态调配,本质上是科室间在有限资源下的零和博弈:如优质科室的虹吸效应,热门科室(如肿瘤科、心血管科)可能利用政策漏洞,通过预留更多号源吸引患者,进一步挤压冷门科室的生存空间。首诊医生需承担复诊患者的连续诊疗责任,但其绩效考评可能仍以接诊量为核心,导致医生更倾向于快速处理首诊患者,而非深度跟踪复诊需求,有可能会削弱政策的实际效果。在全国范围来看,就有这样的案例,如重庆某三甲医院试点 “全院一张床” 改革时,曾因科室间床位调配引发矛盾 —— 外科系统不愿将床位让给内科患者,导致改革初期跨科收治率不足 10%。如果 “一科一策”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能会重蹈覆辙。

技术竞赛:智慧医疗背后的数字内卷

该市计划通过 “在线分诊 — 检查预约 — 报告推送 — 复诊匹配” 全流程数字化来支撑新政,这实质也许是公立医院在信息化领域的新一轮竞争。然而,这种 “技术至上” 的改革路径有可能陷入 “数字形式主义”。比如系统同质化严重。全国已有 620 家医疗信息化企业,产品功能高度相似,医院为满足 “智慧医院” 评级要求有可能会盲目采购,导致资源浪费。例如,某医院为上线电子病历系统投入 2000 万元,但实际使用率不足 30%。数据孤岛难突破,医院的智慧平台需整合 HIS、LIS、PACS 等多个系统,但多数医院因数据标准不统一,仍存在 “信息烟囱” 现象。这种 “为建而建” 的信息化建设,反而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操作负担。当信息化建设沦为政绩工程,医院可能将更多资源用于技术展示而非患者服务。例如,某医院为打造 “AI 导诊” 系统投入数百万,但实际导诊准确率不足 50%,患者仍需依赖人工引导。

服务理念转型:从 “以患者为中心” 到 “以竞争为中心”

新政被解读为 “以患者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升级,但其背后隐含着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的焦虑。这种理念转型本质上可能是一种 “防御性策略”。为什么这么说,这背后的逻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患者选择权的争夺。当患者可通过互联网平台比较医院服务时,医院通过延长复诊周期提升患者黏性,实质是在争夺有限的 “就医流量”。另一方面,政策工具化风险。便民措施可能被异化为营销手段。例如,某医院推出 “免费接送服务” 后,患者满意度短暂提升,但因成本过高难以持续,最终沦为 “形象工程”。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示。

未来隐忧:内卷化加剧的四大风险

第一,政策模仿导致创新疲劳。若其他城市效仿 “八天复诊”,政策红利将迅速稀释,医院需不断推出新举措维持竞争力,陷入 “创新 — 模仿 — 再创新” 的恶性循环。

第二,资源错配引发运营危机。为支撑政策实施,医院可能过度投入信息化和人力资源,导致运营成本上升。例如,某医院因推行 “无陪护” 服务,护理成本增加 40%,但患者满意度仅提升 5%。

第三,内部协作效率下降。科室间资源争夺可能加剧 “部门墙”,降低医疗服务的协同性。例如,重庆某医院跨科收治患者时,因护理责任不明确,导致医疗纠纷增加 20%。

第四,患者体验边际递减。当便民措施成为标配,患者对服务的敏感度降低,医院需投入更多资源才能维持同等满意度,形成 “高投入低回报” 的困局。

写到最后:不可否认,“挂一次号管八天” 政策,确实是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增进群众健康福祉的一项好政策。但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既是公立医院在民生压力下的主动求变,也是医疗资源竞争白热化的必然结果。这场改革若要避免陷入内卷化陷阱,需从 “竞争驱动” 转向 “价值驱动”,通过差异化定位、协同治理和技术赋能,重构公立医院的服务生态。这不仅是某个城市的挑战,更是中国医疗改革从 “规模扩张” 迈向 “质量提升” 的必由之路。

0 阅读:15
凌青谈健康

凌青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