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至死评不上职称,癌症晚期,却为中国拿下五个世界第一

绍辉聊过去 2024-01-25 15:46:06

编者按:本文为头条原创独家首发,请勿抄袭转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的顶级学府,向来是人才济济,涌现出无数的数学天才。

前有选择远走他乡的许晨阳,后有留校默默奉献的“扫地僧”韦东奕,他们都是数学界的翘楚。

然而有谁还记得张筑生这个名字吗?这个编号为001的北大首位天才博士。

曾在研究生刚毕业就解决了困扰数学界几十年的难题,以一己之力让全国的数学家齐聚一堂,只为见证他的博士论文答辩。

曾经在癌症晚期每天放射治疗下,坚持带着中国奥数团队斩获五连冠,在生命的倒计时里,拖着病躯为中国拿下了五个世界第一。

到底是何等的天才,才能一边接受化疗一边带着团队斩获五届世界冠军?

而这么一个前辈楷模,直到去世都评不上职称,买不起房,付出和回报如此悬殊,这又是为何?

轰动数学界的天才,001号北大博士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各大高校都在争相的招揽人才,而作为顶级学府的北京大学更是让无数莘莘学子争相报考。

在众多的学子中,一个名叫张筑生的考生引起了教授们的关注。

在这次考试中,有一道题因为出题失误,根本没有正确答案,所有的考生要么空缺要么答错,只有张筑生一人的试卷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证明公式,并自信的得出结论——此题无解。

所有的考生中只有他一人做到了,换做其他考生看到解不出答案的问题,十有八九会以为是自己的问题,敢于在考场上笃定的写下“此题无解”,其深厚的知识底蕴与缜密的逻辑引起了廖山涛教授的爱才之心。

而后张筑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了料山涛教授的学生,面对着这个得意门生,教授直言不讳:“他根本不需要读研究生了,以他的本事直接给研究生上课都没问题。”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校期间张筑生虽然本人十分低调,但是仍然难以避免的成为了学校的风云人物,他出色的数学水平让师生们从未把他当成一名学生。

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们遇到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张筑生,向他诚恳请教。

据好友王垦说,张筑生看似沉默寡言,但是为人却十分的热心,不论是任何同学有困难向他请教他都会耐心的讲解。

而且张筑生的讲解往往能将复杂的东西由繁化简,原本晦涩的问题被他讲解出来瞬间就变得简单易懂了,让许多老师都自愧不如。

研究生毕业之后,为了能够升学博士,张筑生解出了困扰整个数学界几十年的“斯梅尔四大猜想”之一,轰动了整个数学界,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是高考恢复以来的第一个博士。

然而遗憾的是在答辩通过之后,北大当时的校长并没有立刻的同意,并不是校长刻意为难,而是此前的北大乃至全国都没有独立培养出过博士,不得不小心对待。

等到了第二年,校长召集了上百位全国各地的数学家,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张筑生的博士生答辩,将这个问题交给中国数学界共同决,该不该颁发出中国第一份博士学位证书。

讲台上,衣着朴素的张筑生意气风发,以一篇《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轰动全场,该论文不仅解决了当下微分半动力研究中的许多难题,甚至一举突破了困扰数学界几十年的“史蒂文梅斯尔四大猜想”之一。

台下的数学家们都被这位惊才绝艳的北大天才所折服,一致同意授予他博士学位。

不过令人惋惜,由于当年的谨慎,他虽然成为北大第一位博士生,但是却与“中国第一位博士生”的荣誉失之交臂。

在去年三月份,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宁教授的弟子马中琪就抢先一步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博士。

不过在张筑生心里并不在意这些虚名,就像他在台上说的那样——穷尽毕生的努力,也要让中国的数学水平赶上并且超越国际。而终其一生,他都在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呕心沥血。

性格古怪的天才

人们经常说天才都是怪人,而生活中的张筑生在别人看来同样也是个怪人。

据好友王垦回忆,虽然在张筑生不苟言笑的外表下藏着面冷心热的可爱性格,但是他也是出了名的执拗,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两人同校数年,只要一去张筑生那里,饭桌上就得是抄手。

在当年两人刚刚认识的时候,王垦对于这个天才朋友很是欣赏,经常相约在周六一起吃饭散步。

起初王垦觉得好友是贵州人,喜欢抄手也是正常的,但是吃得多了之后饶是王垦不挑食也是腻得慌了。

直到后来,在一次意外聊天中才得知,这些馄饨都是张筑生自己包的,即使只有一只手臂能动,他也执拗的想要自己动手。

在第一次来到张筑生寝室的时候,张筑生刚好在洗衣服,王垦看到好友一只手费力的搓洗着很是不忍,就询问室友们都是同学为什么不帮一下。

然而室友却是白了他一眼:“那你也是他的朋友,你为什么不去帮呢?”

王垦闻言直接来到了张筑生的身边,伸手想要帮他搓洗衣服,然而却被张筑生板着脸推开了,他盯着王垦的眼睛认真的说:“我自己有手有脚,干嘛要让你来帮我?”

吃瘪的王垦摸了摸鼻子退了出去,一旁的室友见状才开口笑道:“这下你知道为什么了吧,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人家根本不让。”

之后的一次聊天中,逐渐交心的张筑生才缓缓讲述起了自己“古怪”性格背后的故事。

童年的意外,身体残缺

1940年,张筑生出生于贵阳市的一个小山村里,家境贫寒外加山村里条件简陋,导致他从小就体弱多病,在2岁的时候更是患上了脑膜炎,虽然在治疗下挽回了生命,但是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不过张筑生虽然体弱多病,却有着天才般的头脑,五年级的时候就因为发明了一个可以爬墙的木头人,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发明一等奖。

然而对于这样的天才,命运却并不眷顾,13岁那年,他只是意外的摔伤胳膊轻微骨折,但是却由于一场严重的医疗事故而导致了整个左手手臂的肌肉萎缩,永远失去了行动能力。

可面对这样的打击,年少的他却丝毫没有颓丧下去,反而在病床上找到了自己可以为之奉献一生的领域,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数字的海洋。

越是身体残缺,他越是要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因此无论什么事情,他都执拗的不愿意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一只手洗衣服,自己包混沌去招待朋友,这些都是他人格独立的倔强。

而也就是这样不屈和执拗的性格,让他纵使自知命不久矣也要挺身而出,带领着中国的奥数团队在世界大赛扬威。

癌症晚期,连夺两届奥数冠军

在当年拿到博士学位后,深知学无止境的张筑生选择了出国深造,毕业回国后的他风光无限,无论是选择数学研究,还是留在国外接受对方待遇优厚的招揽,都足矣让他后半生衣食无忧。

然而此刻他却突然接到了领导的一个请求,希望他能够参与艰巨的教材改革任务,为“数学分析”和“微分动力系统”编写出一套合适的教材。

接到了这个请求之后,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劝他不要接受,编写教材在学术界是出了名的出力不讨好。不仅费神费力十分耗时,动辄就是数年的时间,而且并不能算作研究成果。

此时的张筑生正是做科研在学术界扬名的黄金年龄,朋友们都希望他能将重心放在“科研成果”上,而如果接下这个任务的话,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终身在学术界籍籍无名。

然而面对着各种劝阻,张筑生还是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在他的心里无论是成为“学术大牛”还是“功成名就”,都比不上让中国的数学水平赶上国际重要。

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总要有人做,既然别人都不愿意那就他来做好了。

此后耗时近五年,张筑生将科研的黄金年龄都放在了撰写教材上,终于在1990年《数学分析新讲》问世,获得学术界一致好评。时至今日,许多的学校仍然在沿用这套教材。

此时完成任务的张筑生如释重负,准备安心的做自己热爱的研究,然而一场噩耗却突然袭来,他于一次体检中被查出了鼻咽癌。

这让他不得不放下学术研究的想法,一边任教一边积极的抗癌,可是就在几年后癌症晚期的他抗癌的关键时刻,又一项艰巨的任务来到了他的面前。

1995年的时候,他受命成为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代表队的教练,这同样也是一个许多教授都避之不及的工作。

这不仅仅要操劳费神训练团队,而且并不算教授的本职工作,不计入教学质量考核,然而此时正处于抗癌关键阶段的张筑生还是选择站了出来。

在训练期间他不仅仅要每天费神琢磨既有难度又有新意的题目,而且还要经常去医院坚持化疗,奔波操劳之下病情不可避免的恶化了。

2001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仍然强忍着病痛在赛前连续七天为数百位选手出题,而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他只能每天靠着流食和葡萄糖来维持身体消耗。

在他担任教练的五年里,中国连续五年总分第一,更有三次所有的参赛学生都获得了金牌,让世界一片哗然。

至此,他终于完成了当年的承诺,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在世界奥数比赛上展现的数学水平不仅赶上了国际,而且一骑绝尘。

然而,当团队站在领奖台上欢呼雀跃的时候,张筑生却能够清晰的感觉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了。

回国之后,感觉到生命在一点点的流逝,他选择了将自己生命最后的一点光留在自己热爱的讲台上。

直到2002年1月11日的一场微分考试中,这个命运多舛的老师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监考上突然晕倒,被送往了医院。

2022年2月6日,这位将一生奉献给学生,甘心在学术界默默无闻的天才溘然长逝。

后记

年少的他意气风发,攻克了数学界几十年来的难题,老年的他带着中国连夺五个世界第一,然而终其一生他仍然没有买得起一套房,没有评上过一次职称,如他自己年轻时说的那样,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0

绍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