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李讷给爸爸写信,希望爸爸永远不死,毛主席读完泪水点点

承载古史 2025-02-20 14:56:20

今天读《咬文嚼字》的时候,瞧见一个“讷”字,一下子就想起毛主席的女儿李讷来了。

就是说,做事得麻溜儿的,说话可得小心点儿。简单来讲就是“讷言敏行”这四个字。对毛主席而言,这可太重要了,而且毛主席向来言行一致。怪不得毛主席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李敏小名叫“娇娇”,后来改成“李敏”这事儿没什么争议。可这么多年来,“讷”字老是被人争来争去的。有人说这个字念“na”,跟“娜”同音,也有人说念“ne”。那它到底该念啥?

现在好多字典,像很多版本的《汉语大词典》里也提到这个字有两种读音。不过不管是哪个读音,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对伟人而言,女儿的品行才是最要紧的。

【关于李讷】

毛主席一共有十个子女,不过经过战争岁月,最后只活下来四位。大儿子不幸牺牲之后,留在毛主席身边的就只剩下毛岸青、李敏和李讷了。

要是论幸福程度的话,李讷明显要更幸福一些。毛岸青还不到8岁就和父亲分开了,一直到1949年才又回到父亲身旁。李敏,1940年的时候才4岁就去莫斯科找贺子珍了,也是到1949年才回国的。

李讷1940年出生,1949年才开始正式上小学。在这之前,她从来就没离开过父亲,就算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也顶多就一个月左右。所以,李讷打从出生就一直在父亲身边,那可是享受到了无尽的父爱,就这一点,她的姐姐和哥哥都有点羡慕。

毛主席对孩子们的爱都是一样的,即便如此,他既不偏爱,也不溺爱孩子。孩子做对了事,他就夸奖;要是做错了,也同样会批评。

要是非得比较一下的话,毛主席好像对大儿子毛岸英管得更严些。毛岸英打小就有入狱的经历,还眼睁睁看着母亲牺牲,童年特别悲惨。1945年他回国的时候,毛主席为了磨炼他,让他脱掉军装,跟农民一块吃住、一起干活。

当时周恩来也很心疼地讲:“主席,岸英遭的罪已经够多,这么做是不是太严了?”

毛主席讲:“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那又怎样。”

抗美援朝战争一打响,毛岸英就积极主动地请求奔赴战场。毛主席,不但没拦着,还夸他真不错,答应了他去朝鲜的要求。毛主席就这么把自己心爱的儿子送上了战场。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毛主席只能独自咽下这失子的悲痛。

提起教育,毛主席在对待子女方面好像更严格些。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就向全国发出了“警惕糖衣炮弹”的警示,对于在新环境里成长的子女,他可是更担忧了。

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里,毛主席讲过:“我特别担心咱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吃过苦,还摆很大的架子,优越感可强了。”对他自己的孩子而言,最让他操心的肯定就是李讷了。

从古至今大家都在说,领导干部的家风可不是个人的小事,领导人子女的形象可是会影响社会的。毛主席关心李讷,却不溺爱,这就是他成为合格父亲的标准。

1949年的时候,李讷第一次去学校之前,毛主席跟她定了三条规矩。到了学校,可不能跟别人讲自己的爸爸就是毛泽东;也不许说自己住在中南海;再就是不能坐长辈的轿车,得骑自行车去上学。

回到7年前,1942年的时候,毛主席和江青从杨家岭搬到了枣园。那时,还不到3岁的李讷已经能跑了,她老是钻到毛主席的办公桌底下,拿着粉笔头到处乱画。等毛主席开完会,就会把李讷拉出来,一块儿出去散散步。

李讷老是说:“爸爸,咱们散步去。”

1948年春,党中央搬到河北西柏坡去了。那时候毛主席忙着解放战役,就把李讷交给李银桥和韩桂馨照顾了。李讷好多知识都是韩桂馨教的,毛主席也会督促她,这李讷进步可快了。

1959年秋天的时候,李讷考进了北京大学,成绩相当优异,学的是历史系。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李讷在学校里的日子大体上没什么改变。回家的时候,照样是坐公交。她,还特别注意隐藏自己的身份。在穿着打扮这方面也非常朴素,这既是毛主席的要求,当然也离不开李讷自己的觉悟。

【关于教育】

50年代的某一天,毛主席跟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唠嗑的时候,就聊到了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毛主席就问梅白:“你肯定晓得曹操对汉献帝的评价吧。”梅白就回答说:“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毛主席点头说道:“咱干部的子女,就像温室里的花。我就怕出些像阿斗那样的。孩子们到了学校,都在比谁的爸妈汽车好、工作好,比谁的官大,这可让我挺担心的。”

按时间来算,毛主席察觉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大概就是李讷和李敏上学那会儿碰到的问题了。毛主席就问梅白:“你的孩子坐不坐你的汽车?”梅白回答说:“我要是不让坐,看谁敢坐,谁坐我就把他拽下来!”

1949年李敏刚回国那阵儿,跟李讷住一块。有一回吃饭,李敏瞅见小米饭就不想吃,心里惦记着面包和牛奶。这时候毛主席可严肃了,就问她:“你到底能不能吃小米饭?”打这以后,李敏和李讷都开始吃小米饭了。

60年代的时候,全国经济状况都不好。李敏和李讷周末都不回家,就在学校食堂吃饭。就算回了家,毛主席也不许她们吃“小灶”。

毛主席讲:“苦日子是一时的,咱们得跟全国老百姓一块熬过这难关。”毛主席自己就带头做榜样,差不多一年都没吃肉。

还有一回,李讷饿得实在受不了。卫士瞧见后,就跟卫士长李银桥说了这事儿。李银桥也很心疼李讷,于是悄悄拿了一包饼干给李讷。哪知道这事儿被毛主席晓得了,毛主席很严肃地批评李银桥:“为啥要搞特殊?都强调多少回了,你全忘了?”李银桥回答说:“我瞅见别的家长也送吃的,别的孩子也有……”

还没等李银桥开口,毛主席就拍着桌子教训她:“别人送得,我的孩子就不许送!谁让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毛主席突然发怒,把李银桥都说哭了。过了好一会儿,毛主席才语重心长地安慰他:“李讷吃不饱饭,我心里也不好受。可我是国家干部,她,就只是个学生。不能享受的东西就别去享受,守好自己的本分才是正理儿,在这种时候更得严格要求。”李银桥听了点点头,他仿佛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

老话说得好,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毛主席在教育子女这方面,那可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和干部子弟教育的榜样。尤其是在避免干部子弟搞特殊化这件事上,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得向毛主席好好学习。

在家里,毛主席有着民主的作风,和孩子们相处得非常自然、毫无拘束,就像普通家庭里的父亲一样。孩子们能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过得遵守大的原则。毛主席不盼着女儿当科学家、政治家或者文学家,就想让她们做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关于爱】

从严格的角度来讲,父亲的严厉其实也是父爱的一种体现。

但别管那些严格的要求了,毛主席对子女的爱那可是深沉的爱,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是这样。

毛主席一辈子都特别爱读书,他也教导子女要多读书,他的三个孩子可听话了,都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毛主席向来有个习惯,白天休息,晚上工作,周末也不例外。可周末孩子们都放假了,学习咋整?毛主席就专门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做作业。在李敏和李讷上小学的时候,毛主席在这方面给予的爱就更多一些。

毛主席让孩子们读的书可不少,自然科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地理、古典文学、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笔记小说、诗歌啥的都有。

1954年的时候,毛主席给李敏和李讷写了封信。北戴河、秦皇岛这俩地方,曹操曹孟德可去过。曹操可不简单,他既是政治家,也是个诗人。他写的碣石诗可有名了。妈妈那儿有古诗选本,能让妈妈教你们读这诗。

李敏学习也特别棒,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她和李讷可都是毛主席的心头爱。时间过得真快,李敏1959年就结婚了,李讷在1970年也步入了婚姻。这样一来,毛主席的一件心事也就放下。

回头看过去的时光,满满的都是珍贵的父爱。

李讷上高中的时候,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得做手术。术后,伤口感染了,一个劲儿地发高烧。那时候毛主席正在南方开会,一听说女儿病了,心里急得不行。当天夜里就给女儿写了封信鼓励她,盼着她能克服困难,打败病魔。李讷看了信之后,眼泪止不住地流,不过一下子就有力量了。

李讷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回毛主席过生日,李讷想给爸爸亲手做个礼物。结果生日都过完了,她才把礼物做好。她就想亲自把礼物送过去,到那儿一看,爸爸正在睡觉,她就写了一封信。

爸,您生日,我亲手做了个礼物给您。最后,李讷写道:礼物不大,可这是我的一片心意,希望我的爸爸永远活着,一直和我们在一块。

这个礼物是个寿桃书签,那时李讷才13岁,毛主席看到那封信之后,肯定也特别感动的吧。

1990年,中央办公厅在整理毛主席遗物的时候,居然意外发现了这个书签和信。谁都没想到,就这么个小小的礼物,毛主席一藏就是几十年。

毛主席,那可是个超级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特别伟大的父亲,父女之间的感情深厚得就像那绵绵不断的河流。

0 阅读:6
承载古史

承载古史

承载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