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作微信群”里经常看到群主的一句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微信工作群▲
“三”这个数字经常出现,仿佛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自然界中,三原色(红绿蓝)、三角支架(三角最稳定),水的三种形态(固体、液体、气体)等。
再譬如三农;三围;冷在三九、热在当伏;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三观不正;三观不合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
带三的成语数不胜数,比如入木三分、一波三折、三番五次,三令五申、约法三章、狡兔三窟、三纲五常、三阳开泰、三茶六礼、举一反三、孟母三迁、 韦编三绝、朝三暮四、岁寒三友、三教九流、 退避三舍、三山五岳、三人成虎、 三皇五帝……
三原色▲
中国四大名著里的 “三段式”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宋江三败高俅;《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等等。
我们还听过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和圣灵,也听过佛教的“三宝”,即佛、法、僧,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既然生万物,想当然也可以生出好故事。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
在占士邦(007 James Bond)电影里,有一句名言:“第一次发生是偶然,第二次是巧合,第三次就是敌意行动。”
这句话精准捕捉了我们对三次重复事件的心理反应:如果某件事只发生一次,我们可能视作平常;若再发生,我们或许归咎于偶然;但若第三次出现,我们便无法忽视其中的意图,感觉这是刻意安排,或认为事件背后必然有目的、意义,又或道理。
再举例,在美国作家詹姆斯·马歇尔所著经典童话《金发女孩与三只熊》中,金发女孩试了三碗粥,第一碗太烫,第二碗太冷,第三碗刚刚好;试了三张椅子,第一张太硬,第二张太软,第三张刚刚好;也试了三张床,第一张太高,第二张太矮,第三张刚刚好。透过三个三次,我们终于学会了“金发女孩原则”(Goldilocks principle),即凡事都要刚刚好。
《金发女孩与三只熊》▲
三是一种平衡,当一与二各走极端,三的出现,刚刚好,创造了有张力的中间点。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写作时,如果想要强调某个核心讯息,运用三次重复是极为有效的。例如,如果你希望读者记住“勇气”的重要,那么可以这样建构你的文章:勇气怎样令你突破困境?勇气怎样令你成功?勇气怎样改变命运?
三是一种平衡▲
透过三次递进,你想写的主题便会变得鲜明,进而更投入于故事之中。
递进的三段式十分常见,大家想一想,在英国约瑟夫·雅各布斯所著童话故事《三只小猪》里从草屋到木屋,最终用砖头建屋的故事便能明了。
所以,下一次当你在构思一个段落或情节时,不妨问问自己:我能运用三次重复来强化什么样的效果?我可以创造哪些两极的对比来设置第三段的转折?我又能否在三段式中逐步推进,让故事自然引向高潮?
《三只小猪》▲
诗词中更夸张,“三”摇身一变三百:
文豪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诗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堪称最成功的“带货”之一,时至今日,依旧在用。
这当然是夸张之言,人的身体机能是无福消受的。经常看到一种说法,说此句是苏轼误听“日啖荔枝三把火”。其实,这才是自行脑补、点金成铁的牵强附会。
黄庭坚也有《浪淘沙》词:“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杨万里则云:“老饕要啖三百颗,却怕甘寒冻断肠。”可见,有此写法的非苏东坡一人。而且,“三百颗”亦不是荔枝专属。唐代韦应物写黄柑诗:“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元代杨铁崖又有:“醉啖蟠桃三百颗,手怀遗核大如杯。”
文豪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
“三百颗”几乎成了惯用词组。其根源主要有二。
一者,“三”本就是形容多的常用笔法。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汪中《述学》曰:“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三再加以百,更见其多。《左传》就有“距跃三百,曲踊三百”的说法,小说里形容骁勇激烈,往往说“大战三百回合”。
大战三百回合▲
再者王羲之名帖《奉橘帖》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后来诗人写水果,便喜欢化用此典。韦应物就是典型例子。苏东坡是韦应物的“铁粉”,曾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之句。移花接木,把“三百”从柑橘挪到荔枝身上,也是很自然的事。
李白好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也多为“三百”之数。这同样是双重加持。一是用“三百”形容其多,二是化用了东汉儒学宗师郑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的典故。
《奉橘帖》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每逢岁末,国内各省都会有一些盘点式、总结性的新闻,在大众传媒上刊发播出。
同样是“三字头”,“三湘大地”湖南主打自然派,“三秦大地”陕西、“三晋大地”山西、“三吴”大地江苏,则吹拂浓浓古典风。《高标准农田铺展三迤大地》看起来相对生僻,清代在云南设置迤东道、迤西道、迤南道,遂有“三迤大地”之名。
丰富美丽神奇的三迤大地▲
从政治、军事领域的角度看数字“三”,
毛泽东主席当年高瞻远瞩,提出了著名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发展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三座大山”想必大家也一定很熟悉,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毛泽东主席带领党和人民推翻了这三座大山,让人民当家做主,过上了幸福生活。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再譬如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当然日本当年在中国实行的“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是一种灭绝人性、惨无人道的军事策略,是对人类的严重犯罪。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
神奇的三,是自然界、人类工作、文化生活中的常客,无孔不入的常客。而我也由不得喜欢三,多思考神奇的“三”。
神奇“三”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汉江临眺》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