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授衔时确定的开国上将名单中,共有55人被正式授予了这一军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这一名单也经历了一些变动。在1956年和1958年,又有王建安和李聚奎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补授上将军衔,使得开国上将的总人数达到了57人。

开国上将评定标准
1.资历要求:通常应在红军时期担任军团级及其以上的职务,或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新四军的旅长、师长等关键岗位。例如,萧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抗战时担任八路军 120 师副师长,满足这一条件。
2.能力素质: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能在重大战役和战斗中制定正确战略战术并取得显著战果;同时要有较强的政治素养,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像王震将军,不仅战功赫赫,还在军队中积极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指示精神。
3.贡献影响:对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如在开辟根据地、推翻反动统治、抗击外敌入侵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其事迹和精神对军队建设、国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激励着广大官兵和民众。比如杨得志在解放战争中作为华北战场上的主力战将,为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候选名单变动状况
1.初评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时,明确了上将是高级将领的军衔,其评定标准主要依据资历、贡献、能力素质以及在军队中的职务等因素。最初由总干部部根据评定标准进行初步评选,产生了一个较大的候选名单。这个名单包含了众多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表现卓越、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比如李达、李克农、张爱萍、杨成武等人都在初评名单之中。其中包含了后来被评为大将的王树声、许光达等人以及一些在后续评定中未获得上将军衔的人员。
2.调整因素:初评名单出来后,会在一定范围内征求各方意见,包括各大军区、总部等高层领导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将领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特殊贡献等。例如,毛主席对一些主要在政府工作的干部是否参加评衔提出了意见,认为陶铸、李井泉、曾希圣、谢富治、叶飞5人因主要工作重心在行政工作,可暂不参加评衔。
根据反馈意见和实际需要,对名单进行调整和删减。比如,毛主席提议开国上将名额控制在51人,并且对一些存在争议或特殊情况的将领进行了重新评估,如傅钟、周士第、郭化若等在政审中的将领,以及剿匪不力的红七军代表莫文骅、长期留苏缺席抗战的杨至诚等被考虑从名单中删减。

3.最终确定:经过多轮的讨论、调整和筛选后,中央军委等高层领导机构进行综合权衡,最终确定了开国上将的正式名单。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考虑将领的功绩和资历,又要平衡各方面的因素,确保名单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例如,对于一些在特定领域有突出贡献但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的将领,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取舍,如韩先楚。

1955 年 9 月 23 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萧克等 55 人上将军衔,包括了从大将候选名单中转下来的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周纯全等 12 位将领,以及原在上将名单中的李克农、李天佑等 45 位将领。
开国上将均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杰出贡献的将领。开国上将的评定标准严格而全面,涵盖了多个方面,确保了只有那些真正具备卓越才能和深厚资历的将领才能获得这一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