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见证了德国近代政治转折点的车

德系車迷誌 2025-01-06 14:26:37

标题用了车型代号W150作为说明,相信即便是“奔驰收藏家”也一下子反应不过是哪台车,但如果说它商品名:Mercedes 770,相信只要是个车迷都会肃然起敬,致敬的当然不是它那些战犯车主,而是致敬这台车在车坛的地位。

它诞生于汽车界被誉为“黄金时期”的1930年,一直生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4年,一共生产了205辆,其中前期版代号为W07,一共生产了117辆;1938年推出的大改款,车型代号改为了W150,共生产了88辆。

国内对于Mercedes-Benz,尤其对F级车型的认知都是从W126开始的,“大奔”的叫法源自粤语地区叫开的“大Ben”,粤语地区说的“大Ben”是1964年推出的Mercedes 600(W100)开始叫起;而在德国,被尊称为“Großer Mercedes”(直接翻译过来应该叫“大梅”而不是“大奔”)的车型,是从Mercedes 770开始。它总共有两款车型,一款是W07,另外一款是W150。这一款车也见证了德国近代历史政治的重要转折,同时也是曾经的德国御用接待用车。

为了方便了解下文,有些分级和传承关系需要说明一下的。Mercedes的豪华级别车型、即今天的F级车型,起始是15/70/100(Type 400),在此基础发展出更大的24/100/140(Type 630)。Type 400的继任车型是Nürburg 460,即W08,更高一级的则是770(W07和W150)。

W08在二战后的血统由W112承继,发展下去就是今天的S-Class;至于W07和W150这个更高级的一脉,二战后就是W186/189、再到W100,今天就是W240、VV222、Z223的迈巴赫系列。至于那些500K之类的跑车,二战后就成了SL-Class及CL-Class这一类跑车或轿跑车系列。

图:Nürburg 460(W08)也是一款旷世名车,它就是今天S-Class的前身,虽然都是F级豪华车,但还是相比770要低半级。

要了解W150之前,必须要简单了解一下这个德国第一汽车品牌Mercedes-Benz的发展历史。Mercedes-Benz是Daimler-Benz公司的品牌,品牌诞生于1926年7月1日,而公司的直属前身是Daimler Motoren Gesellschaft(戴姆勒发动机公司,简称DMG),注意了,DMG是发动机公司不是汽车公司,德语中Motoren是指发动机、Wagen才是汽车,公司在1890年注册成立,创始人是高特利·戴姆勒和威廉·迈巴赫。

1893年推出内燃机引擎有轨火车;1896年开始生产卡车并交付给英国客户。成立十年之后才开始使用“Mercedes”品牌进行生产销售轿车类型产品,首批车共生产了36辆。1901年在尼斯赛车周上取得成功后,Mercedes的知名得到提高;1902年“Mercedes”正式注册为公司品牌,而三星标志则是在1909年注册,1910年开始使用。

1926年6月28日,在德意志银行和Wilhelm Kissel(威廉·基赛尔)操作下,DMG股东会同意以654:346的比例完成Benz & Cie公司的合并案,品牌更新为Mercedes-Benz,这里要注意了,是DMG以优势股份兼并了Benz,所以Benz只能位于破折号之后。

公司合并之后的首任工程师是DMG总工程师Ferdinand Porsche(费迪南德·保时捷),两年后被原Benz总工程师Hans Nibel(汉斯·尼贝尔)接替。1930年开始以高级、豪华、超豪华系列车型为主,1942年因二战爆发停产了所有民用车辆。

1947年恢复生产,1951年推出全新的W186系列,1953年开始引入单体式车架生产工艺;1958年收购二战之后成立的新汽车联盟公司(现在Audi的前身,1964年卖给了VW);1960年收购了迈巴赫汽车公司;1965年成立北美分公司;1968年把克虏伯的卡车工厂纳入旗下。

1998年,和克莱斯勒合并、又在2006年解散,Daimler-Benz再次独立。到2015年产品线重组,基础车型系列演变成今天我们熟知的A、B、C、E、S,由此还衍生出GL系列SUV、CL系列、SL等运动系列型号,到2022年戴姆勒正式宣布改名为“Mercedes-Benz”集团。

大致了解过梅奔的发展后,再来说说Mercedes在和Benz合并之前的造车历史。其首款量产车是Phönix,在1897年推出市场,用今天的话来说该车定位是一款C级车型。到1900年后,陆续推出35PS、8/11PS、12/16PS等等车型,逐渐覆盖各个细分市场。

Mercedes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款顶级车型是在1905年推出的75PS以及后续改进的39/80PS、28/95PS等,之后推出了其接替者Typ 630。其最初有DMG创始人的儿子Paul Daimler(保罗·戴姆勒)负责该项目,但由于他与其他几位股东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在1922年离开了父辈一手创办的公司,转头走进Horch(霍希汽车公司),后更将Horch的技术及品牌知名度推到了巅峰(二战前德系豪华车三巨头:Mercedes、Maybach、Horch)。

Typ 630项目则由从奥地利-戴姆勒跳槽过来的技术总监Ferdinand Porsche(费迪南德·保时捷)继续完成,新车在1924年推出,命名为“24/100/140PS”。该车是全球第一款使用机械增压发动机的车型,其名字中24代表要缴纳24匹马力税、100代表在自然吸气情况下可以产生100匹马力,140则是代表打开机械增压后能够达到140匹马力;该车成为了当时德国总统的座驾。

在两年后正式和奔驰合并,虽然Typ 630留存下来了,但是新公司新作风,它被新车取代是必然的。推出了顶级的F级车型770(W07),取代了原本的Typ 630;在630推出到停产一共生产销售了644辆,其中包含了267辆Modell K高性能跑车版车型。

图:这就是Typ 630,不过是众多车型里面的一款。

不幸的是Merced 770(W07)推出市场时,刚好是在德国刚刚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国民经济快速下跌,加上一战赔款的重压下,更是民怨沸腾,加上由德国总统Paul von Hindenburg(保罗·冯·兴登堡)授权布吕宁政府采取的一些列财政收缩和通货紧缩政策,导致更大量德国人失业、物价飞涨、用民不聊生来形容也不算过分。

当时Mercedes 770(W07)底盘车售价就要2.95万马克起,还没有算上车身的售价,而后来推出的国民小车Kdf-Wagen(甲壳虫之前的名字)才卖不到6千马克。这也就意味着在民不聊生的世道下,只有社会顶流才能消费得起770。它的车主都是“大粒癦(顶级大哥大的意思)”,包括但不限于昭和天皇、宗教庇护十一世、庇护十二世以及德国总统兴登堡等等。作为当时德国政坛新贵,Adolf Hitler(阿道夫·希特勒)也是车主之一。

后来希特勒通过操控民怨、竞选登上了总理宝座;再后通过掌握某人贪腐丑闻的把柄,成功逼迫兴登堡交出实权,获得总统授命,通过《国会纵火法令》和《1933年授权法》登上权力顶峰。后来通过稿赤字财政的方式,给经济大量鸡血,德国人才逐渐富裕起来,希特勒刚上台至二战爆发前确实得到了德国民众的一边倒式的支持,毕竟大家都“苦犹太人久已”。就算是这样,Mercedes 770因高昂的售价在当时的销量也不高,第一代车型只生产销售了119辆,要知道这是8年来的总销量。这可能也是因为它定位基本上就是政府用车,供各地方政府要员通勤使用。

图:虽然到了1930年代时,Mercedes的辛德芬根工厂已经可以自行制作车身,以整车方式销售,但这只是针对中低档次的车型,对于像630这类高等级车型,依然采用底盘车的销售方式,供客户们自行打造车身。

图:第一系列的Mercedes 770(W07),其整车尺寸为5600mm×1850mm×1800mm,对比现在大多数的F级汽车都要大,加上其产品定位和目标人群的特殊性,所以放在今天的话,其归属F+级别,俗称政要级或者超豪华级别,但这个分类直到二战后的W100才算是正式成型。

图:这是标准版的770轿车,车身由Mercedes制作,售价为4.4万马克,换算成今天的欧元为22.5万,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天文数字。

图:中排座椅坐的是随从或者保镖。

图:这类敞篷车型同样是当时各国元首都非常爱用的礼宾车,直到后来肯尼迪遇刺后才逐步换成硬顶装甲车。

图:七座位敞篷名为Cabriolet F,可以整车销售,叫价47,500马克,折合今天24.3万欧元,共生产过7台。

图:这台是1940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W150 II特殊版本,又称为装甲车,驾驶舱有18mm装甲保护,40mm防弹玻璃,轮胎内部也有20个气密隔断,因为车重达到4.78吨,轮胎承受能力有限,非必要时最高时速不能超过80 kph。此车共生产了10台,全是政要用车。

1938年,Mercedes 770进行大幅修改,虽然商品名仍叫770,但车型代号已改为W150。相比较于上一代770(W07),W150是全面大升级。整车比上一代车型还要大一圈,轴距增长到3880mm,总长来到了6米,款2100mm,高1900mm。

如果是放到现在国内,这刚刚好能上蓝牌,可想而知这车有多大了。底盘采用全新的椭圆形管阵车架,前轴使用双摇臂独立悬挂,并带有螺旋弹簧进行减震。后轴则采用“De Dion”轴的非独立悬挂,并且一样使用螺旋弹簧进行减震。

这种设计结合了刚性轴的恒定几何形状(压缩悬挂时轮宽距不会改变)和较低的簧下重量的优点。也是当时较为之先进的悬挂技术,许多赛车都使用这种后轴悬挂设计。制动系统也得到了升级,用上了液压传动方式,取代了上一代车型机械驱动方式。

图:W105前悬挂设计,这是双摇臂的鼻祖;前后制动系统都是采用鼓刹分泵,由机械拉索控制升级成立液压传动控制。

图:从此图可见,W150虽然说是W07的改进版,但骨子里完全可以视为一款全新车,请留意它的阵式车架管材,已经升级为冲压工艺制作的椭圆形钢管,而W07仅使用U型管材。

图:后悬挂设计,在当时可是相当先进的技术,不过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制作成本过高。

W150作为当时Mercedes最顶级的豪华轿车,内饰一定也是最豪华的设计。不然希特勒也不会将该款车作为礼物送给盟友。该车内饰的设计可以说是没有一辆是相同的,原因是当时梅奔会根据每一客户进行私人定制内饰,以便适合每一位客户使用。

由于这车刚推出市场没有多久就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Daimler-Benz暂停了民用车的生产,转身投入到军用车辆的生产,加上当时并没有在其它车型的装配线上生产770。这就意味着770的内饰,都是由纯手工打造,而最常用的材料是皮革和木板。总体来说,内饰可以用奢华来形容,由木材制成的仪表板,除了有最基本的转速表、时速表外,还有时钟、水温表、油压表、燃油表、组合电流表以及电压表。

当时该车还配有“空调”,这个空调不是我们现代所使用的空调系统,而是由铰链式挡风车窗玻璃导风进入到车厢内,从而实现降温功能。车内还配备了一体式烟灰缸、杂物箱、内置酒吧吧台、驾驶员对讲机等功能;而座椅则是由皮革和天鹅绒包裹,让乘客拥有舒适的乘坐环境。这车还配有Autosuper收音机,并且前后各有两个扬声器,不过当时并没有配置立体声效果。

图:前排设计,仪表盘处于居中布置。注意了,这台是配备收音机的高端货,在当时并不是主流配置,而且车载收音机当时属于奢侈品。

图:除了有各种仪表之外,一些开关也集中在这里了。这款则没有选配收音机,时钟下面只有按钮。

图:作为一款顶级豪华车型,一般都是有专门的司机驾驶,而真正的车主则是坐在后排享受,所以有隔断墙设计也就不是什么难明白的事了。

图:这是真正的大沙发,其乘坐舒适程度必然也是当时最顶尖的。

W150的动力和上一代W07相比,说有车型都搭载了新的M150发动机。增压器在W150车型上已经成为标配,使得引擎功率更高。新引擎排量为7,655cc 直列8缸发动机,直列八缸布局堪称是除了太长这个缺点外,几乎毫无缺点,天生就是两级震动为零,自然也就成为了当时几乎所有顶豪车型的标配动力系统,甚至连V12也难望其项背。

M150在自然吸气模式下压缩比为6.1:1,能够产生155匹马力;在开启增压器的情况况下,在2000rpm时可以输出超过500牛米,最高可以产生230匹马力。别以为就这个实力了,当时Mercedes提供了一个双机械增压的动力升级包,最大马力可达400匹(共生产过5辆)。

该发动机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发动机之一,OHV(单顶置凸轮轴)、每缸配两个火花塞、采用双重点火技术等当时先进的发动机技术都出现在该款发动机上。搭配上4速+1个超速档手动波箱,该车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70 kph。要知道,当时普遍车辆的最高时速都很难超过120 kph,它能跑到170 kph、装上双增压升级包更达到了190 kph,已经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超级快车。

图:W150的发动机照片,双火花塞的设计现在的车型十分少见了。

由于当时正处在战争期间,除了一些高管达人、元首、军队统领外,只有一小部分顶尖富商能够拥有该车。当然这也是因为其极其高昂的售价,只能让少部分人消费得起。就底盘车的售价就索价30,000马克(约今天153,700欧元),车身的售价更是从44,000马克(约225,400欧元)起步,也就是说W150整车售价为74,000马克(约合今天的379,100欧元)。要知道这是二战期间的售价,要是算上通货膨胀等等因素,换算成现在的毛爷爷,不敢想象这个天文数字。

图:因为770推出之后,阿道夫·希特勒也成为了车主之一,并在第二年带领纳粹党掌握了德国重权。当770在1938年进行换代后,第二年希特勒就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770在1944年3月停产后,第二年希特勒自杀、纳粹党被歼灭。770的一生都见证了希特勒的政治生涯,在后来动画片《辛普森一家》中笑称770为“Hitler's Car(希特勒之车)”。

Mercedes 770(W150)在二战介绍之后并没有像170V那样恢复生产,也没有推出继承车型。当时德国作为战败国已经被东、西方政治势力作为筹码耍到烂了,加上还有在被打成废墟一般的领土上进行重建工作,哪还有心思去搞超豪华车型。

直到1951年,推出的W186才接替了770成为Mercedes的旗舰车型。现在存活在世上的770,无论是W07还是W150都是天价收藏品。不管是从本身其汽车价值角度,还是从其见证德国近代政治的变化角度出发,它都极具收藏价值。

0 阅读:22
德系車迷誌

德系車迷誌

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