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患要想“康复好、不转移”,必须改变此做法!

霸览聊健康 2024-07-14 12:52:53

心理影响健康

按照认知主义理论,是人的“认知”决定着人的态度及相应行为,操控着人的心灵活动,并进一步左右着生物躯体的功能。

通俗地讲:一个人的认知直接影响心理,而心理直接影响健康。

临床上,癌症初诊病人往往身体上有这样那样的不适或痛苦,心理上恐惧而忐忑不安,再加上前景不明,心灰意冷。

因此,多少都存在着心身分离、负性互动情形。

对此,短期内任何药物都难以立竿见影地解决如此错综问题。

激发自我内在活力

此时,我们的经验,最关键的是从改变“认知”切入——因为“认知”是可瞬间影响心身的激发因素——可把它视同为类似触发化学反应的“酶”。

例如,你认识到自己还很有希望,努力一下还可以成功,而如此做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你就会瞬间激发自我内在活力,竭尽全力去做,争取最佳结果。

一如望梅止渴,口中居然真的生津了(自身机能被调动起来的结果)。

相反,如果你认定自己已彻底没有希望了,所有治疗都没有意义,你就会非常消极,灰心丧气,很不配合。即使用药正确,治疗对路,效果也大打折扣!

癌患,激发康复最佳疗效

笔者门诊之前有位病人,在没有任何先兆与不适的情况下,体检被确诊为胰腺癌。

一确诊后就很悲观,认为自己不行了,整个待诊过程中(约一个多小时)都一直趴在桌子上,不抬头;不知睡着没睡着(这是圆桌诊疗,大家围会议桌排排坐,依次看病)。

正巧,她前面有个病人也是胰腺癌,介绍他来找我的正是他亲哥哥,他哥患的也是胰腺癌,在我处已治疗了12年,恢复得很好。

我们正轻松地谈论着他哥哥的康复现状,她听见,猛然抬头,认真听着,不时打断追问,马上变了个样。

听完,兴奋地连着说:“我有希望了!”“我有希望了”“我这趟没有白来”……

还没轮上该女士看诊,此时另外有病人进来候诊,坐在最后,笔者一看,她也是胰腺癌患者,且是新加坡来的,没法手术,已经多年,恢复得很好。

这时候,我马上把这位新病人介绍给该老患者,建议她们俩先聊聊,她们谈了一小会儿,新患者顿时信心更足,再也不是病恹恹的了,而是兴高采烈。

她临走时和我使劲地握着手,说“这次我来值了!我不一定死!我可以活得更好!我一定努力!”

可见,认知的改变,激发了积极的主动性和心身之间良性互动,这是任何药物难以企及的最佳效果。

自我改善认知,有益康复

太多的癌症患者,由于认知出了问题,比如:认定自己生癌了,肯定不行了,没有救了!然后,态度消极,非常低沉。

就像这位女教授,求助前就是这种状态,此时,苦口婆心地劝说,有一定意义,但毕竟隔靴抓痒,难以根本改变!而创造情景,让她在不意中获得真知,然后自我改善,才是最有效的。

0 阅读:34

霸览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