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前妻却任副部长,儿子也是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寻青云吖 2025-02-05 10:15:20
前言:

1952年,刘少奇以及徐向前等人站在火车站上,迎接一位即将回国的老友。随着火车停靠,离开祖国十多年的陈昌浩终于回国了。

当陈昌浩看到刘少奇等人时,情不自禁的流下了两行热泪。原来祖国没有忘记他。随之而来的,便是他对祖国和妻儿的愧疚之情。

之后,组织上便安排陈昌浩到中央编译局担任副局长。谁都想不到的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副局长,曾经在红军中也是军神一般的存在。

那么陈昌浩曾经对我国有哪些贡献,他又为什么会离开祖国十余年?

生于动荡年代的陈昌浩

1906年,陈昌浩在武汉出生。在当时那个动乱的年代里,他是少有的读书人。13岁时,便进入当地的中学进行读书,后来又考上了武昌私立中华大学,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陈昌浩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陈昌浩被选中前往苏联进行学习,这时的他才刚刚21岁。在前往苏联的时候,陈昌浩的妻子已经有了身孕,可他为了祖国的未来,还是毅然决然的辞别了妻子。

三年后,学成归来的陈昌浩被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工作。这时的陈昌浩刚刚25岁,就已经成为了队伍中的政委,是真正的年轻有为。

虽然陈昌浩身居高位,但他从来没有傲气的性子,坚持战斗在第一线。曾经他还亲自坐在投诚的国军飞机上,朝着敌人的头顶扔手榴弹和宣传共产党的传单。

敌人还以为是自己的同伴送来的物资,正当高兴的时候,一颗颗手榴弹从天而降,伴随着敌人的哀嚎声和咒骂声,整个敌军阵营炸开了花,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安之战。

这次战斗的胜利,也让手下的战士们彻底佩服了这位年轻的政委。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陈昌浩的前途无量,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战功,和徐向前又是搭档,如果之后不出意外,最少是个大将军。

之后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陈昌浩和徐向前率领着红四军撤离根据地,在经过了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了川北地区,并在这里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在他们的带领下,红四军的队伍迅速扩大了起来,在这个时候,陈昌浩已经成为了红四军的总政委。甚至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陈昌浩更是成为了中央候补委员,而这个时候,陈昌浩才刚刚28岁。

原本陈昌浩以后的仕途应该是一帆风顺的,可直到1937年的一场战役中,他的人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战斗途中发生重大失误

1936年,红军胜利会师后,我党命令红四军西渡黄河,然而正当大部队渡河一般的时候,敌人突然追了过来,陈昌浩看到后,只能带领着河西的红军暂时进行突围。

党中央在得知红军被分为东西两个方向后,立马告诉陈昌浩,带领着河西的红军组成新的小队,在当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在一年之内打通西边的城市。

接到命令后,陈昌浩刚刚制定好计划,但没过两天,中央又传来消息,让陈昌浩西行。没办法,陈昌浩只能放弃刚刚制定好的战略,带着部队进行转移。

可没过多久,中央又发来紧急电报,让陈昌浩原地待命,先建立根据地。这样反复的变化导致陈昌浩无法有效的制定战略。

西安事变后,国内的局势再次发生变化,陈昌浩带领着刚刚休整的红军,继续朝着西边进发,本以为这次不会再有什么变化。

可谁知道半个月后,中央根据张学良的请求,命令陈昌浩带领着红军前往西安保卫当地的安全。

这样反反复复的变化搞得军队内部人心惶惶,怨言不断,并且红军被折腾的也十分疲惫。看到战士们动摇,陈昌浩明白自己这个时候必须站出来,于是对士兵们表示:“我们是军人,就要严格的服从命令,中央让我们往哪里走,我们就要往哪里走。”

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心。可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原本打算朝东走的西路军,在中央的指示下,又重新朝着西边进发。

在反复的折腾中,西路军不仅体力上感到十分疲惫,粮食和弹药也损失了不少。1937年,西路军在祁连山下突然遭到了敌军的攻击,损失惨重。回到延安后,陈昌浩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不得已暂时离开了部队,来到延安县委进行宣传工作。

前往苏联十年未归

在宣传部工作几年后,听到周总理要去苏联治疗胳膊,陈昌浩便主动向组织打申请,请求一同前往去治疗自己的胃溃疡。

组织很快就同意了这个请求,就这样,陈昌浩和自己的二儿子陈祖涛跟随周总理一起前往苏联。

到达苏联后,陈昌浩便开始治疗自己的胃溃疡。周总理伤势痊愈从苏联回国时,还告诉陈昌浩,病好之后可以直接回到延安,陈昌浩也欣然接受。

但谁知道,陈昌浩就这样在苏联呆了13年。刚开始的时候,陈昌浩病好后苏联医院并不打算让其回到中国。之后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陈昌浩和其他人一起来到了一个叫做科坎加的小镇。

在这里没有人知道陈昌浩曾经的身份,大家都为了活命在努力的奔波。于是陈昌浩在这里成为了一名采石工人。

对此,陈昌浩没有任何的怨言,他在这里一边工作,一边怀揣着想要回国报效国家的决心。之后到了1942年,陈昌浩因为没有接到回国的命令,又穿上了苏联的红装,奔赴在反法西斯的前线。

战斗结束后,陈昌浩因为俄语水平高,苏联方便将其安排进出版社进行翻译工作。自此,陈昌浩就开始了自己长达30多年的翻译生涯。

在此期间,陈昌浩翻译的《俄华辞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俄华字典。特点是简单明了,十分方便初学者使用。这本书刚一出版后,就受到了无数语言爱好者的赞扬。

新中国成立后,陈昌浩的儿子陈祖涛回到国内参加工作,陈昌浩反复叮嘱儿子回国后替自己办理申请回国的手续,就这样,离开祖国13年的陈昌浩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之后在刘少奇等人的安排下,陈昌浩来到中央编译局担任副局长,一直从事翻译工作直到去世。

和自己的前半生相比,陈昌浩的后半生命运多舛,还带着一丝平平无奇。但他的后人,却各个都是国家的栋梁。

后人多英才

陈昌浩的第二任妻子,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女部长,纺织工业部的副书记张琴秋。也是共产党中最早的一批党员。

曾经的许世友、陈赓等红军出身的高级将领,都曾经是张琴秋的部下。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因为离开部队没有被授衔,但在大家的心目中,她一直是红军中级别最高的女将领。

陈昌浩回国后,还曾对着自己的妻子表示:“是我对不起你。”而张琴秋却十分豁达的表示:“事情早就已经结束了,我不怪你。”

在遇到张琴秋之前,陈昌浩和前妻曾有两个儿子,叫做陈祖泽和陈祖涛。这两个儿子都是对我国有极大贡献的人才。

陈祖泽年轻时期跟随父亲的步伐参加革命事业,并且还参加过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陈祖泽意识到军事的重要性,毅然决然的留学苏联,回国后参与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学家。

陈祖涛年轻时期和父亲一起来到苏联,之后回国投入到科学的建设之中。因为对汽车感兴趣,陈祖涛被周总理派到长春汽车厂进行工作。

后来陈祖涛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着我国的汽车工业一步步的走向辉煌,是我国汽车行业的奠基人之一。

陈昌浩的一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年轻时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之后又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而他的家人和后代,也都在各个行业中发光发亮,共同建设着我们的祖国。

0 阅读:70
寻青云吖

寻青云吖

这里有最真实的战争,最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