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最近,大火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将人们的视角拉回到了祖国西北的小角落——阿勒泰。
人们被阿勒泰细腻感人的故事所吸引,又憧憬于阿勒泰旖旎的自然风光,大有背起行囊前去探索一番的冲动。
不过,影视是影视,现实是现实,两者绝不可混为一谈,不然可要承受失落情绪的一番折磨。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谈起阿勒泰,生活在内地的居民大为陌生。的确,内地距离阿勒泰太远、太远,足足有几千公里,还跨越了时区。
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亦或是地貌上,都和内地迥然不同。
回顾历史,阿勒泰融入祖国,成为大家庭的一份子,要归功于清朝统治者开疆拓土之功。
由于晚清不思进取,打断了近代化的进程,因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导致人们对于清朝没有多少好感。
可是“中华海棠叶”地域版图的塑造却是在清朝手中完成,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更让后世值得铭记的是,在清朝覆灭前,阿勒泰地方官员的一个无意举措,竟为中国保存了一个面积多达11.8万平方公里的叶尖。
人间仙境——阿勒泰阿勒泰今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遥望塔城。阿勒泰处于天山北部,枕着阿尔泰山脉,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准噶尔盆地,是新疆最北端的地区。
流经阿勒泰地区的大小河流总共有56条,像一条条银色的丝带。
同时,在阿勒泰还有国内的第2大内陆湖——乌伦古湖。北面阿尔泰山脉友谊峰的西南面就是被称为“东方瑞士”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这是旅行者来新疆探索的首选目的地。
在新疆人的认知中,阿勒泰地区意为“金山银水”,“金山”,显而易见就是阿尔泰山,“银水”,指的则是额尔齐斯河。
阿勒泰,千年以来就是绝佳的自然放牧区。
早在公元3世纪前,塞外人纵横驰骋,接着便是匈奴人跃马扬鞭,然后是突厥人载歌载舞,先后统治过这片地区的各类民族不胜枚举,最后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
光阴就像一匹永不停歇的骏马,飞奔到1754年,统治阿勒泰的乌梁海、札哈沁等部落归属了爱新觉罗家族,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归乌里雅苏台将军下辖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
一百年间,清朝国力蒸蒸日上,阿勒泰地区也相安无事,牧民只管安心放牧。
可鸦片战争的爆发,让爱新觉罗家族对于帝国疆域的控制渐渐力不从心,北方沙俄帝国对于土地肥沃、水草鲜美、地势平坦的阿勒泰始终虎视眈眈。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约记》签订,这份和约带有一定的妥协成分,对清王朝不是很友好,失去了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下,西北地区就仿佛是被沙俄用刀削去了一层表皮。原本居于二线地区的阿勒泰一夜之间就成了第一线,暴露在沙俄面前。
定约后,游牧于斋桑泊附近、原归塔尔巴哈台管辖的哈萨克人一万余户,在部落首领阿吉公的带领下迁到额尔齐斯河以北阿勒泰境内放牧。
该部落和清王朝关系不错,清政府这才准许他们借用哈巴河作为游牧地。
此后,塔城的哈萨克人陆续迁到阿勒泰,其人数渐渐超过了当地的蒙古人。
哈萨克人四处流动,和蒙古人爆发了不大不小的冲突上百起。民族问题在阿勒泰成了主要矛盾,并进而引发了阿勒泰和塔城之间的对立。
有史料表明,哈萨克人不断迁往阿勒泰背后或许有沙俄的助力,其目的就是挑起争端,给予沙俄干涉清朝内政的理由,继而在吃下阿勒泰地区。
当时,驻守阿勒泰地区的清军士兵只有80人左右。这点儿兵力在上千里的边境线上无异于杯水车薪,可见阿勒泰防守之空虚。
于是,俄国人就越发大起了胆子,不断抢夺阿勒泰地区的资源。
比如在1900年8月,俄国大毛就曾乘坐架有大炮的轮船经额尔齐斯河开到哈巴河口进行捕鱼作业。后被当地人发现,一番阻拦才作罢。
又比如1902年,驻守阿勒泰的侍卫报告,沙俄军官布勒胡布带着一队十几人官兵来到阿拉可别克河地方居住,甚至说克色勒乌雍克是沙俄国土,令当地居民于明年四月迁移,如不遵行,带兵讨要。
沙俄的种种挑衅行为和如今的印度无二区别,只是19世纪初的清朝不是现在的共和国,实力实在是弱的可怜,无力同沙俄作战。
当地官员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和伊犁将军长庚为此想了一个法子,提出了科阿分治的意见。
在战略方面,科布多眼光独到,写了一份《拟筹阿勒泰山防守事宜折》。
科布多认为:阿勒泰为西北要地,中外之大防,是西北地区的一道面纱。它东、北两面隔阿尔泰山和科布多相邻,南面以准噶尔戈壁与新疆相望,西面则完全向沙俄敞开。
如果阿勒泰被沙俄占据,那么东可进攻科布多,西克威胁塔尔巴哈台,南可直插新疆省会迪化,这对于新疆的安全将是一个大大的隐患。
且阿勒泰和科布多,中间隔着阿尔泰山,交通极其不便。
因此,科布多向清政府提出了不如将阿勒泰和科布多分开治理,其中阿勒泰直属清政府管辖。
事后证明,这一招是保全阿勒泰不被沙俄掠夺的关键的一步。在法理上,阿勒泰变为中央直属的独立地区后,沙俄再无染指的法理基础。
1904年,清廷“赏热河兵备道锡恒为副都统衔,为科布多办事大臣。”管理着阿勒泰乌梁海七旗、新土尔扈特二旗、新和硕特一旗、厄鲁特十苏木以及哈萨克克烈部十二部事务以及昌吉斯台等阿尔泰山以西八卡伦。
阿勒泰新政锡恒这人,卖力且睿智,他先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考察。
1906年,他便上书朝廷,提出了阿勒泰九条防守办法。一,修建哈喇通古城署等工程;二,酌定防守兵额;三,添加了枪炮火器;四,裁减了一批繁杂机构;五,拟先兴办开垦土地;六,更改了驿站章程;七,调运骆驼若干;八,劝导、惩戒了一批哈萨克头目;九,搞好了和蒙古部落关系。
这几条措施一经施行,暂时稳住了阿勒泰地区的国防、民族矛盾。可是只解决内忧,不搞定外患,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对于沙俄,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暴制暴”,练就一批强大的卫戍部队,方可彻底止住沙俄的狼子野心。
1906年年底,锡恒就上书清廷,要求编设蒙古马队七旗,汉军马队四旗,共十一旗,以资防守。不过中央只同意编练新军,不同意区分蒙汉。
一段时间过后,在锡恒的过问下,阿勒泰有了一副马队,一队炮兵,共计1192人,驻扎在哈喇通古。同时,还命令北洋新军,调拨了一批毛瑟枪,供马队使用。
有了一支能打仗、善打仗,敢打仗的部队,沙俄也收敛了自己的挑衅行为。
不可否认的是,促使沙俄侵占阿勒泰的因素更多还是其内部因素。但对于清王朝和后世的民国、共和国,科阿分治是新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阿勒泰直属中央,有利地推进了新政在阿勒泰地区的推行,还将内地的技术、国防理念带到了阿勒泰地区。
受历史的局限性,科阿分治也不宜给予过高的评价。阿勒泰毕竟只是在法理上、主权上,明晰了阿勒泰归属于清王朝,这尚属于行政区划的调整。
可在国防领域,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改革,新疆地区实行的还是军府制,这就造成了只要中央力量过弱,新疆就会在实际上成为地方军阀的“法外之地”。
比如在1919年,阿勒泰地区改了一个名字,名为“阿山道”,杨增新成为新疆都督,主管新疆一切大小事务。
杨增新对于阿勒泰的开发较为重视,他曾说过:“垦荒、开矿为阿山殖民之要务,如二项得以发展,则农有民,矿有工。既可寓兵于农,寓兵于矿,于治军治民大有裨益。”
杨增新虽是一方诸侯,但明面上还是承认民国主权,在抵御外敌上也是旗帜鲜明。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战火很快就燃烧到阿勒泰地区。不少沙俄白军一股脑儿涌到阿勒泰,和存有异心的哈萨克人沆瀣一气。
1921年1月,阿连阔夫率部在古城暴动,杨增新知道后,立即调兵镇压,维护了国家主权,保卫了祖国领土。
同时,阿勒泰独立于新疆这一行政上的改变,本身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为日后的科阿边界的纠纷埋下了隐患。
1904年,阿勒泰自科布多分离后,另外设立了科布多办事大臣管辖。
科布多办事大臣和科布多参赞大臣都是军府,但管辖的地域不同,这种命名上的相似性让底层民众难以区分,也很容易让外人混淆,往往造成科阿没有分治的印象。
1912年,外蒙独立,就以阿勒泰属于科布多为由,多次进犯阿勒泰,挑起了边界冲突。
结语:如今的阿勒泰幸亏没有归属于外蒙,不然阿勒泰的沙漠化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要知道,现在的外蒙国内,北面土地超过了50%,都已经沙漠化,成为不适宜放牧的地区。
外蒙统治者只顾眼前利益,不懂得可持续发展,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只存于课本,不能不说是人为的过失。
反观阿勒泰,在党的领导下,则成为了新疆北部的人间乐土,每年的秋季,都有大批的内地游客,前往阿勒泰,体验一把牧民的乐趣。
参考资料
《清末科阿分治和阿勒泰新政》 新疆社科论坛 刘国俊
《杨增新对阿勒泰的经营》 西域研究 2013年第3期
乾隆在大小金川花费重金损兵折将换来惨胜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决定出兵平定准格尔,要知道准格尔并不是地方武装,而是昌盛期面积达到七百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国家!这是18世纪全世界最大的灭国战争,乃至今天再也没有这样规模的灭国战争!收复了丢失近千年的西域,真乃前无古人的千古一帝!敬佩!
清最大功劳是乾隆,收新疆,雍正收青海,西藏,康西收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