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欧洲对中国提出的俄乌问题“和平倡议”一直不屑一顾,美国则是激烈反对,甚至大肆抹黑,指责中国“拉偏架”,向俄罗斯提供武器。然而,最近中美两国外交官在维也纳会晤时,双方却就乌克兰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罕见表态:欢迎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与之前的态度截然不同。
那么为什么美国突然改变立场,对中国“轻言细语”起来呢?原因有三个方面,都与近期的局势变化有关。
首先,欧洲开始转向。虽然西方主流媒体上对此讳莫如深,但欧洲各国的确出现了“疑美论”,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坚持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却绝口不提“和平”二字。
毕竟,欧洲是俄乌冲突的最大受害者,其经济、能源和民生都遭受巨大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真心希望俄乌冲突能够尽快结束,而这显然与美国的想法不同。
欧洲转向以马克龙访华为标志。马克龙在结束访华返程的飞机上,明确表示要找回“欧洲自主权”。随后,中国全面出击,访问欧洲各国,欧洲领导人表态开始出现变化。
欧洲理事会理事长表示,欧盟不能“盲目、系统地追随”美国。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表示,他赞同马克龙发表的欧洲战略自治声明,因为欧盟不选边站队符合欧洲及其公民的利益。英国外交大臣称,不与中国接触将“真的、真的、真的适得其反”。
这令美国感到十分不安,因为一旦中欧站到同一立场,美国将彻底陷入孤立。
第二,美国国内党争激烈。保守党议员明确表示:不会再批准向乌克兰提供经济援助的议案,理由是国内债务问题严重。川普也持续对拜登发难,称俄乌冲突的爆发源自拜登的错误政策,并声称,如果他在任俄乌冲突根本不会发生,而如果他成功重返岗位,可以立刻结束冲突。
而一旦保守党切断对乌克兰的援助,将使拜登变得极为被动。因此,尽快结束俄乌冲突动力正在形成。
第三,西方大肆炒作的所谓“春季反攻”,现在看来只是一种幻想,根本不可能发生。西方媒体持续唱衰俄罗斯,声称俄罗斯遭受重大损失,即将失败,而乌克兰将发起大规模反攻,将俄罗斯军队“赶出”乌克兰,收复失地。营造这样的氛围,实际上只是为了给自己打气,强撑场面,并没有实际的军力支撑。
美欧国家对乌克兰实力的夸大渲染,事实上正在让乌克兰失去信心。近日,泽连斯基在访问德国期间有些沮丧地说:“我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力量(攻击俄罗斯),而且我们也没有足够的武器来做到这一点”。
根据美国五角大楼泄露的情报显示,在美国政府宣传俄罗斯遭受重大损失、死亡数万人的同时,美国国防部内部的评估报告却正相反,美军评估乌克兰的伤亡远远超过俄罗斯,却对外界秘而不发,反而散布虚假消息。
以上三点,就是美国转向的大背景。简而言之,欧洲与美国开始出现分歧和疏离;国内的保守党一直在拖后腿,阻挠援助行动;乌克兰本身已经失去了反击的力量,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而中国抓住局势陷入僵持的契机,强势介入,提出和平倡议,并派出特使进行穿梭外交斡旋,其成功的希望变得很大。而一旦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取得进展,美国将会彻底陷入尴尬和被动的境地,其顽固和僵化的立场将变得可笑,甚至可悲。
中国介入俄乌冲突并不需要得到美国的“欢迎”和许可,中国不是冲突的当事方,也不是利益相关方,是基于和平发展有利于所有国家的立场选择介入。美国却是抱着自私狭隘的“小心机”,先是“强烈反对”,现在又勉强“欢迎”,本质上,都是惧怕中国成功斡旋,令美国难堪。
简而言之,美国的立场其实一直没有变,那就是:中国的成功就是美国的失败。只有当中国强大的外交攻势令其无路可走时,才不得正视中国立场,选择妥协。
归根结底,和平谈判是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和期待,而美国希望延续冲突谋取私利的做法,违背了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历史大势,因此,被抛弃是迟早的事。中国能够打开局面,是因为从一开始就站在公正和民心所向的一方,最终获得了外交主导权,给美国的傲慢和偏见一记重锤,令其不得不坐在中国对面,谈上个十小时。
有你才快乐
美国某些人看上小编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