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药物监管机构禁止一家印度制药厂的药品进口,导致美国国内药物短缺,不得不临时批准中国药品进口。
印度一直被西方媒体吹捧成中国的替代者,并且许多西方企业为了迎合官方政策调整,也确实着手将部分产能向印度等国转移,但最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造成转移受阻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印两国的营商环境差异太大,给西方企业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比如:在中国,基础设施健全,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效率海港、稳定的供电;而在印度,这些东西都乏善可陈。
更重要的是,企业面临的行政监管也不一样。在中国,自从市场化改革以来,行政审批手续大幅简化,采取了负面清单制度,极大限缩了对企业的干预和限制,这给国内外企业的经营提供了很大便利。
而印度恰恰相反,因为保护主义传统的影响,其对外国企业持极端敌视态度,设置了各种准入壁垒。就算勉强满足了准入门槛,经营中还会遭遇各种刁难和骚扰。这导致很多西方企业知难而退。
最终,西方喊了近十年的所谓的“制造业转移”,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看到任何大规模发生的迹象。不过印度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的制药业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几年前,一部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全国获得超高票房,口碑也极佳。其故事背景中,重病患者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购买从印度走私的廉价药品的设定,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于现实。
因为印度对药品专利保护非常薄弱,导致许多成品药被印度药厂仿制。由于不需要付出研发成本,这些药厂可以低价倾销药品。最终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大量流通,甚至连美国都开始从印度进口相关药物。不过由于印度制造缺少监管,导致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时候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
最近,美国药物监管机构发出了警告,一家印度药物制造厂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继而禁止其药品进口,而这家制造厂生产的化疗药物“顺铂”,占美国用量的一半,禁令最终导致“顺铂”在美国大面积短缺。
顺铂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化疗药物。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所有癌症患者中有 10% 到 20% 接受了这种药物的治疗。而化疗药物短缺,直接关乎人命,美国大量患者陷入等待药物的紧急情况。最终美国药品监管机构不得不做出一个“最不情愿”的选择——批准从中国进口药物。
美国药品监管机构(FDA)表示,将允许中国制药商齐鲁制药的顺铂注射剂运往美国,尽管该产品尚未获得 FDA 批准,而且药瓶上贴有中文标签 。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药物和口罩短缺。那时候就有人警告说,我们过度依赖中国制造的医疗用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从中国进口的药品加大“审核”力度。
这是美国所谓的与中国“脱钩”“去风险”计划的一部分,要把医疗物资的供应商从中国分散到其他国家,其中就包括印度这个药物制造大国,而这个选择导致美国在依赖印度药品之后,陷入了短缺的困境。
如今,美国不得不转身向中国采购相关药品。这明明白白地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所谓的“与中国脱钩”或者“去风险”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因为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中国已经牢牢占据了世界制造工厂的核心地位。
这个地位得益于中国近几十年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改善营商环境、规模效应,以及对教育的长期投资,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优势,使得中国的地位成为难以撼动的“终局性”安排。
美国无视基本经济规律,不承认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执意坚持所谓的“脱钩”或者“去风险”,最终只会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