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印度将继续落后于中国,因未能成功进行社会变革

良生侃国际 2023-05-27 15:52:37

将中国和印度作对比,一直是西方学者乐此不疲的“爱好”,随着印度人口超过中国,新一轮的“印度吹捧大赛”再次火热开赛,西方从学者、商人到官员,纷纷下场,从各种角度“看好”印度未来,同时“看坏”中国,这就是西方最擅长的一招,“踩一捧一”,俗称:拉踩战术,用于制造舆论,渲染氛围。

比如,亚马逊首席执行官,目前的世界首富,杰夫·贝索斯就声称:21世纪将是“印度世纪”;美国主流媒体宣称,“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美欧国家每次提到印度都要强调“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标签。

总之,在中国持续崛起的今天,印度似乎成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不过,毕竟只是根“稻草”,似乎并不结实。西方经济学者大卫·多德维尔近日发文称:印度将一直落后于中国,原因之一在于没有进行类似中国的社会变革。

联合国称,印度超过中国,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这让中印对比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强劲,莫迪积极努力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南方国家的领导者,今年印度又是G20集团的主席国,并将于9月在新德里主办G20峰会,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印度崛起的热烈讨论。

此外,美国一直试图“遏制”中国的崛起,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脱钩”、多元化或去风险战略,都不可避免地将目光对准印度。毕竟,印度是唯一一个具备足够大市场和劳动力来“替代”中国的国家。

然而,在过去的40多年里,印度一直是一个“即将发生”的奇迹。早在1980年代,当时的英国《金融时报》和其他数千家西方公司都在考虑着如何在亚洲扩张中找到最佳策略:是优先选择香港,专注于中国市场,还是优先选择印度呢?

对于《金融时报》的老板们来说,答案显而易见: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市场,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之一,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此外,印度和英国之间有着悠久的联系。

结果,英国《金融时报》至今仍在努力“争取”在印度出版。

作者认为,出于对印度的“偏爱”,西方有意忽视了中国的优势。比如中国在开放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表现出的务实和认真态度,还有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方向,也与印度根深蒂固的农村-农业思维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社会科学家巴林顿·摩尔便在书中质疑印度能够“抗衡”中国的观点。

摩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印度独立后的1947年,他们没有经历像中国那样的社会变革,而中国成为了一个完全转型的经济强国呢?他指出,印度面临着广泛而强大的惯性力量,这些力量阻碍了变革,束缚了经济变革,而且即使在今天仍然存在。

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种姓制度巩固的农村权力结构,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远比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识到的要大。这个问题是一个持久存在的障碍,阻碍了印度迈向变革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在中国,变革彻底清除了古老的权力结构、根深蒂固的贪腐网络和僵化的利益团体。尽管贪腐的问题可能会再次出现,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束缚中国变革的惯性已经被彻底清除,为该国实现变革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印度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变革,因此现有的权力结构、长期的利益团体以及由它们孕育出来的贪腐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激进的经济变革无法落地。反观中国,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变革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尽管如此,莫迪发表了让印度在25年内成为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有些预测家认为,莫迪领导下的印度将超越中国,不仅在人口数量上,而且作为全球增长的引擎。然而,连印度经济顾问委员会也更加务实地指出:“如果印度未来以非常乐观但不太可能的 9% 的速度增长,而中国放缓至 4% ,到本世纪中叶,印度经济规模将达到中国的 70%”。

许多因素阻碍了印度可持续地强劲增长。近 43% 的人口从事农业领域工作,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为 25%。印度识字率只有74%,而中国高达97%!这意味着印度有近27%的人口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

而且,女性在印度的文盲中所占比例非常高。结果就是只有19%的女性进入职场,而在中国这个比例高达61%。此外,只有46%的印度人拥有卫生设施,43%的印度人可以上网,这些数据与中国相比,都令人感到沮丧。

事实是,过去40年印度的现实并没有改变。尽管印度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进展缓慢,仍然远远落后于中国。

当然,随着全球南方经济影响力的上升,印度将在G20会议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美国必须正视:中国才是全球经济强国,并且21世纪很可能不会是“印度世纪”。

0 阅读:304
良生侃国际

良生侃国际

每日国际新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