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都希望多一些福气和喜气,开个好头、讨个好彩,也因此流传下来许多蕴含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民俗习惯。
最初的“春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人们会进行傩祭、扫尘、立桃人、祭祀祖先等等。
上古时代以立春日作为新年岁首,一是,当时采用的摄提纪元法,以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二是,“立春”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因而重视农耕的先祖,对这个节气有着超乎寻常的重视。在《后汉书·杨震传》中也有记载:“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
自夏商周之后,我国开始使用阴历,夏朝正月是一月,商朝是十二月,周朝是十一月,秦朝是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又将岁首恢复为一月一日。
此后曾有几位皇帝改历改岁首,但大部分的时间里,正月都是一月,岁首新年都是一月一日,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这一天正式更名为“春节”。
在这一天,红色春联贴满在每家门上,满是好运、快乐、和平、富贵、青春之意。来庆祝这个大地回春,生命、发达、富贵复归的节日。
古人迎春,除了由祭祀逐渐演化流传的习俗之外,还有亲友往来、饮食相邀,聚会庆贺。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年俗在滚滚洪流中被不断推陈出新,又不断形成新的传统。依然是中国人传承至今最美好的“仪式感”。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深深铭刻在国人的心中。正月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则将“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的话语,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也会登门拜年或相邀聚会。
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春节拜年的礼仪。
初一一早,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传统民俗中,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且还会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一定要扫地,那么就要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持着这个风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只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往外泼。
与此相似,还有民俗讲究这一天尽量不要动刀剪针线,以免把财路“剪断”。
民俗有“初一饺子初二面”之说,正月初一这天,北方人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形如元宝,取“招财进宝”之音,也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之意,以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在南方一些地区,正月初一早餐必吃汤圆,这也有特殊的寓意,取意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也希望新的一年圆圆满满。
还有一些地方保留着早上起床吃素食、用斋饭的习俗。“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