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立佳
编辑 | 子木
晶莹的冰凌,纷飞的雪花,曾被中国人写进诗词中千古吟诵。雪花的故事,也从古飘到今,飘过前23届冬奥会的承办城市,最终落到国家体育馆上空。
2008年奥运会的倒计时,是2008位演员击缶而歌。在雷鸣般的击缶声中,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组合出倒计时数字。
2022年冬奥会的倒计时更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深远。以24节气这一古老的关于岁月的算法为线索,配合经典诗词的倒计时,国风美学太有意境太浪漫,在一开篇就奠定了绝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质。
经历过“小寒”“大寒”,终于迎来“立春”。场地中央一丛丛嫩绿小草随风摆动,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希望破寒而来,为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
这些看似随风飘摇的“小草”,实际上是一根根近10米的长杆,为了能表现小草随风摆动的柔美,长杆选用了钓鱼竿材质。为了掌握好巨型、又具有柔性的道具,小演员每天都要苦训7小时左右。
尤为让人震撼的是,中英文“立春”和“SPRING”焰火同时出现在空中。当“孩子”吹散蒲公英,白色的种子飞向空中,天空出现“蒲公英”的焰火,打出中英文“立春”和“SPRING”。
立春之日,北京冬奥会开幕,中国与全世界的朋友们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
国旗入场是冬奥会开幕式一个重要的环节。两排,100多位普通人,手手相传,把国旗传递到国旗班手里。
传递国旗的人,包括中国各行各业的代表、国家功勋人员、56个民族的代表。他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用手手相传的方式,表达人民和国旗之间情感和关系。
这个入场仪式,看似没有什么伟大的表演感,但却最直抵人心,让每个中国人心底都油然生出感动。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和对祖国的赤诚热爱。
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倾泻而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美好意境油然而生,这是对黄河母亲河的浪漫想象和赞美。
翻腾的浪涛最终凝结为一片晶莹剔透的冰雪天地,也好像是凝固了时光。一方巨大的水从冰面中升起,凝固成冰。
过往23届冬奥举办城市的历史,随着环绕全场的24道“激光刻刀”的雕琢,闪回其上,最终定格为“2022中国北京”。
冰球撞向“冰立方”,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从冰立方当中雕刻出来,这寓意为“破冰”,代表打破隔阂、化解矛盾、走近对方、互相理解的意思。
美轮美奂的冰雪五环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晶莹光斑,背景中的中式纹样细节满分。这份新意与温柔,将奥运精神、传统文化与科技巧妙结合。
14年前的鸟巢,冉冉升起的“梦幻五环”犹如浩瀚的银河落入人间,北京的星空终于有了奥运五环的印记。如今的“冰雪五环”光华璀璨,以酷炫的方式再次点燃了北京的夜空。
入场式代表团的引导牌,采用了发光的雪花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结”的图案。中国结是中国古老的手工编织工艺,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线编成,寓意团结吉祥。
运动员的脚下则是冰雕效果的中式门窗,为此主创团队也 “研究了上千种中国的门窗和吉祥纹样”,将中国人的纯粹与浪漫,融于冰雪纷飞。
入场式最后,中国队出场一片红色气势十足。这次代表团的旗手,由速度滑冰名将高亭宇和钢架雪车女将赵丹担任,巧合的是,两位旗手都出生于冬天。
在冬奥会筹备之时,中国人就把专属的浪漫交付给冰雪,大熊猫、红灯笼有了全新的名字“冰墩墩”“雪容融”,“如意”“丝带”“游龙”“飞燕”都被用来为冬奥场馆命名。
张家口主赛区长长的s型雪道,航拍展开看竟是一柄玉如意,场馆也由此得名。从雪道远眺,依稀可以看到远处山峦间蜿蜒的古长城。
会徽“冬梦”脱胎于书法艺术,奖牌灵感取自古代同心圆玉璧……“东方故事”匠心独运,彰显着中国风采、文化自信。
而这场开幕式,也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浪漫:
唯美的24节气倒计时、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中英文的“立春”烟火、“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破冰五环、中国结样式的雪花引导牌、虎头帽、入场式标兵、中英双语印出“欢迎”字样的口罩等等。
正如总导演张艺谋所言:“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不再只专注于展示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自信。”
节能、可持续、环保……中国人用自己的技术,自己的科学家、设计师,用中国人的智慧,将冬奥会的筹备搞出了从未有过的标准。
就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0开始,做到满分为止。从今以后,我们就是最好的标准。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
冰雪之约,中国之诺。冬奥会的这幅冰雪画卷,在这里展开了气象万千的中国图景。
14年倏忽而过,大国盛世如此,我们都在见证历史。同筑冰雪梦,一起向未来。
一汪幽蓝
看到这些孩子,顿时感觉自己像方外之人,啥都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