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可理五脏六腑之气,凡病,属气滞寒凝,皆可用之(一)

鸿朗说健康 2024-10-21 14:24:37

乌药载于宋《开宝本草》,云:乌药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桠,叶青阴白,根色黑褐,作车毂形,状似山芍药根,又似乌樟根,自余直根者不堪。八月采根。宋《本草图经》曰: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木似茶菿,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作三桠,面青背白,五月开细花,黄白色,六月结实。如山芍药而有极粗大者,又似钓樟根。并附有天台乌药、信州乌药、潮州乌药、衡州乌药四图。明《纲目》入香木类,云:吴、楚山中极多,人以为薪,根、叶皆有香气,但根不甚大,才如芍药尔。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核壳极薄,其仁亦香而苦。清《植物名实图考》云:乌药开花如桂。

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功于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主用于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疼痛,经寒腹痛。

本品辛温香散,上入肺经,中入脾经,下达肾与膀胱经。善行气、散寒、温肾、止痛,治三焦寒凝气滞诸痛及阳虚遗尿、尿频。治一切气,除一切冷,一切气痛,气血凝滞,风气攻四肢,遍身顽麻,风湿麻痹,昏沉抽搐,筋脉拘挛,语言蹇涩,,七情郁结,喘息欲绝,妇人血风,痰食稽留,心腹气痛,两胁刺痛,肾经虚寒,小儿疳积,小肠疝气,吐泻肠鸣皆可以运用。

乌药主两大功效,一是行气止痛,一是温肾散寒。《本草求真》记载有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药。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故胸胁脘腹,适当配伍均用。另善能治冷气,遇冷加重者是寒凝气滞,治寒当以温药,所以乌药配小茴香大能温暖下焦之阳,疏解下焦之寒而缩小便,如腰肾虚冷尿频遗尿可服用缩泉丸治疗小儿遗尿特效。

乌药既行气又温通,对于肝、肾、脾、胃之寒阻气滞用之均有效,尤其是男子睾丸凉、睾丸刺痛,女子痛经、腹痛用之有确切疗效。

本品辛温香散,能耗气伤阴,气阴不足或有内热者慎服。

寒是自然界中常存的六气之一,若人体正气不足外寒入里就变成了邪气攻犯身体,产生如胸腹胀痛、痛经的症状,如寒若凝滞肝脉会使人出现胁痛;寒入膀胱会小便滑利频数。寒者热之,以上可用乌药30克,上等粮食白酒100毫升,入麝香少许尤妙。乌药打碎置于瓷瓶中,加入白酒,麝香密封,浸泡一宿后即可服用温服可温气散寒。

在妇科病中,不少妇女月经来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舒服和明显病症。《叶氏女科证治》中有一个方子叫乌药顺气汤,书中指出经来二三日,遍身疼痛,此寒邪入骨,或发热,或不发热,俱宜解表,服乌药顺气汤。其方主药为乌药,配用炒僵蚕、川芎、白芷、陈皮、炒枳壳、炒干姜、甘草、麻黄。此方最早出自于宋代官司府组织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治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后被历代名医用来治疗妇科之疑难杂症。

乌药个子为干燥根,呈纺锤形,中间膨大两头稍尖,略弯曲或连珠状,习称乌药珠。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须根痕,并有细纵皱纹及横生环状裂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类圆形,断面浅棕色而微红稍显粉性,中心色较深,外层皮部棕色甚薄,木质部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以根呈连珠状、质嫩、粉性大、断面浅棕色者为佳。

乌药有治冷气之理。原来乌药辛温,能够行气散寒止痛,它能够归肺、脾、肾、膀胱,上中下皆至,所以它行气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上至下,通行气机,能理上下一切诸气,大凡一切病,属于气滞寒凝,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可用之。《本草求真》中说,凡一切病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乌药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能快气,对于食积阻滞适合;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对于七情忧郁,用之则妙;乌药气雄性温,对于逆邪横胸,滞塞阻缚,无处不达,所以乌药乃胸腹逆邪要药也。

当然,不是说一味乌药能把胸腹躯干部的所有气机理顺,一般大家要有上中下辨证配伍的思想,要善于用好配伍药,一方面可以加强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把局部气机疏解开。

1 阅读:57

评论列表

中医写下上千亿次药量能知道如何來吗

中医写下上千亿次药量能知道如何來吗

3
2024-10-22 07:33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乌药。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

鸿朗说健康

鸿朗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