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九军政委陈海松,入伍是许世友的部下,四年后成许世友的上级

又莲评历史故事 2024-12-10 08:17:29

世人皆知许世友将军是我军的一代名将,但谁能想到,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曾有一个让他感慨万分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从他身边的勤务兵一路成长为他上级的陈海松。在短短四年间,一个18岁的少年是如何从打杂的勤务兵,成长为让许世友都要敬重三分的红九军政委的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

一、少年从军:不甘平凡的抉择

1914年,在河南省新野县的一个偏僻小村里,陈海松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在为一日三餐发愁。陈海松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常年起早贪黑地种地,可一家人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

村里人都说,陈家的小儿子生来不一般。才八九岁的光景,陈海松就跟着大人下地干活,虽然年纪小,但做起活来一点不含糊。村里来往的商贩常给他讲外面的故事,讲得最多的就是当兵打仗的事。

1929年春天,一支北伐军队路过新野县城。15岁的陈海松特意跑到县城,站在街边看了整整一天。那些昂首挺胸的军人,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让少年的心中燃起了从军报国的梦想。

可这个想法刚跟家里提起,就被父亲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顿。在农村人的观念里,"兵匪一家",当兵就等于是把命送出去。陈海松的父亲摆明了态度:"当兵的事,想都别想!"

为了打消儿子的念头,陈家父母开始张罗着给陈海松说亲事。很快,邻村张家的闺女就被相中了。在那个年代,成家立业是每个农村青年的必经之路。可陈海松心里装着更大的志向,对于这门亲事,他只是面上应承,心里却在盘算着离家从军的计划。

1930年初,陈海松听说新野县城正在招兵。这一天,他趁着去集市卖粮食的机会,带着自己平日攒下的几个铜板,悄悄地离开了家。当他走进招兵站的时候,只有一个简单的包袱和一腔报国热血。

招兵的长官看他年纪小,本想打发他回家。陈海松急中生智,说自己已经16岁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当场表演了几个翻跟头,又用方言说了一段快板书,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最后,他用朴实的话表达了参军的决心:"我不怕吃苦,也不怕死,只求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这番表现打动了招兵的长官。就这样,陈海松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被编入了新兵连。临走前,他托人给家里捎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的去向。

当时的新兵训练极其严格。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除了基础军事训练,还要学习文化知识。陈海松虽然年纪最小,但训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特别是在投弹和射击训练中,他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这也为他后来被调到许世友部队埋下了伏笔。

新兵连里很快就传开了,有个叫陈海松的小兵,不仅能说会道,打起仗来更是一把好手。这些本领,都是他日后在军中快速成长的基石。

二、许世友麾下:平凡中见真章

新兵连训练结束后,陈海松凭借出色的表现被分配到了许世友的部队。初到部队那天,许世友正在院子里擦拭马具,年轻的陈海松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报告:"报告首长,新战士陈海松前来报到!"

许世友抬头打量了一下这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笑着问道:"会骑马吗?"陈海松憨厚地回答:"不会,但我一定学得快!"这句话让许世友印象深刻,当即就决定让陈海松当自己的勤务兵。

在许世友身边,陈海松不仅要照顾首长的日常起居,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好马匹。那时候,马匹是部队的重要战斗力,一匹好马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救命。陈海松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刷马、喂马,再忙也不会耽误这件事。

有一次,许世友的战马突然发了高烧,整整三天三夜,陈海松寸步不离地守在马厩里,用湿毛巾给马降温,煮草药给马喝。等马病好了,许世友发现陈海松的手上全是被马咬出来的伤口,但他从未喊过一声疼。

不仅如此,陈海松还经常趁着照顾马匹的空档,偷偷记下许世友和其他军官谈论的军事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许世友发现陈海松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作战要点和战术分析。

"你小子有两下子啊!"许世友当即命令把陈海松调到了部队的宣传队。在宣传队里,陈海松很快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他不但能写快板,还会编歌谣,把复杂的战术要领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让战士们一听就记住。

宣传队里有个难题,就是如何向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战士讲解复杂的革命道理。陈海松想出了用村戏的方式来演绎革命故事,自编自导了一出《翻身农奴》的小戏,在部队里引起了轰动。

很快,陈海松就当上了宣传队小队长。在他的带领下,宣传队不仅搞好了部队内部的宣传工作,还经常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去演出。通过这些活动,部队在当地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后来发展根据地打下了群众基础。

随后,陈海松被任命为机枪连指导员。在这个岗位上,他创造性地改进了机枪射击训练方法,把机枪手分成三人小组,轮流操作,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他编写的《机枪射击要诀》,用简单的歌诀把复杂的射击要领总结得明明白白,在部队里广为流传。

在一次夜间训练中,陈海松带领机枪连创造了"百发百中"的射击纪录,这个成绩在当时的红军部队中是极为罕见的。许世友得知这个消息后,专门到机枪连视察,对陈海松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就这样,从一个普通的勤务兵开始,陈海松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在许世友的部队里站稳了脚跟,为他日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磨砺成长:命运的转折

谁能想到,正当陈海松在军中崭露头角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他陷入了低谷。1932年初,团里的政治部主任因为处理战士矛盾不当,引发了一场风波。作为团政委的陈海松,虽然及时发现并纠正了问题,但还是被上级追究了连带责任,甚至连党员资格都被取消了。

就在这看似最黑暗的时刻,红军展开了反三路围攻的战斗。陈海松主动请缨,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敌后侦察。在湘赣交界的深山老林里,他们意外发现了敌人的一处弹药库。

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陈海松带领战士们偷偷潜入敌营。他们不仅炸毁了敌人的弹药库,还缴获了大批军需物资。这次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为我军的反围攻战斗赢得了宝贵时间。

正是在这次行动中,陈海松遇到了正在前线指挥的贺龙将军。贺龙听说这支神出鬼没的小分队就是被降职的团政委带领的,当即拍案叫绝:"好样的!这才是我们要的红军干部!"

在湘赣边界的战斗中,陈海松又立下了一个大功。当时敌人重兵把守一座险要的山隘,正面强攻损失太大。陈海松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让一支小分队化装成当地的挑夫,混入敌人防区。

这个计策果然奏效。陈海松带着战士们,肩挑背扛,装成运送粮食的挑夫。等进入敌人防区后,他们突然发起攻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这一战,不仅控制了山隘要道,还活捉了敌人一个营的指挥官。

在战斗间隙,陈海松没有放松对革命理论的学习。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写出了一篇题为《论农村革命策略》的文章。这篇文章提出了许多独特见解,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

正是这篇文章,让组织上重新认识到了陈海松的才能。经过严格审查,组织上恢复了他的党员资格,并且破格提拔他为红25师政委。至此,陈海松完成了从挫折到重生的蜕变。

这段经历给陈海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后来的工作中,他特别注重帮助犯了错误的同志改正。他常说:"革命队伍里没有完人,关键是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这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让他在部队中威信日益提升。

四、巅峰时刻:少年将领

1933年的一个春日,红25师召开了军事会议。当19岁的陈海松走进会议室时,在场的军官们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谁能想到,这位新任的师政委,竟是个如此年轻的小伙子!更令人意外的是,此时坐在师长位置上的,正是陈海松曾经的上级——许世友。

当天的会议结束后,许世友拉着陈海松的手说:"海松,你还记得三年前在马厩的事吗?那时候你给马喂药,手都被咬烂了。如今你已经是我的搭档了,可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在红25师的日子里,许世友和陈海松这对老上下级配合得天衣无缝。许世友负责军事指挥,陈海松主抓政治工作。一个像雷霆万钧的猛将,一个似春风化雨的政委,相得益彰。

那年夏天,红25师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在三天之内攻下一座坚固的县城。敌人在城里布置了三道防线,还有大炮加持。许世友和陈海松研究了整整一夜,终于想出了破敌之策。

陈海松提议先发动群众工作,打入敌人内部。他派出十几名会说当地方言的战士,化装成小商贩混入城中。这些战士白天做生意,晚上就秘密联络城里的进步群众,绘制敌人防御工事的地图。

三天后的凌晨,红25师发起了总攻。许世友指挥主力部队从正面猛攻,而陈海松带领突击队,借着天没亮的掩护,从城内群众指点的秘密地道潜入城中。当敌人还在全力抵抗正面进攻时,城内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这一仗打得漂亮,不到两个小时就拿下了县城,而我军的伤亡出奇地少。这次战斗被上级誉为"神兵天降",红25师也因此威名远扬。

1934年初,组织上决定对部队进行调整。20岁的陈海松被任命为红九军政委,而许世友则担任副军长。从此,陈海松摇身一变,成了许世友的上级。

上任第一天,许世友特意设宴为陈海松庆贺。席间,有人打趣说:"世友同志,您说您这个老上级,怎么就变成下级了呢?"许世友端起酒杯,朗声说道:"革命不分年纪大小,重要的是本事!我这个老上级,服气!"

在红九军期间,陈海松和许世友继续保持着亲密的战斗情谊。每逢重大战斗前,两人总要一起研究地图,探讨战术。战斗结束后,又常常促膝长谈,总结经验。这种亲密无间的配合,为红九军接下来的战斗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五、壮烈牺牲:永远的丰碑

1937年的一个寒冷清晨,红九军接到了一个紧急命令:西路军主力遭遇敌人重兵围堵,需要火速转移,而红九军要担负起掩护撤退的重任。

当时的态势异常严峻。敌军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更派出了精锐骑兵部队。根据侦察兵的报告,敌军的兵力是红九军的四倍之多。然而,为了确保主力部队安全撤离,必须有人挡住这支虎狼之师。

在紧急军事会议上,陈海松拍板决定:由他亲自带领一千余人的部队断后,死守在通往大部队的必经之路上。许世友提出要和陈海松一起留下,但被陈海松果断否决。他对许世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老许,你要带着其他同志安全撤离,这是命令!"

陈海松选择的防守阵地是一处险要的山谷。他命令战士们在山坡上挖掘工事,布置了三道防线。每个机枪阵地都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交叉火力网。他还在山谷两侧的悬崖上埋设了地雷,准备给敌人一个惊喜。

战斗从黎明开始。敌军的第一波进攻就投入了两个团的兵力。陈海松指挥部队凭借地形优势,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当敌军的骑兵试图从侧翼包抄时,预先埋设的地雷发挥了作用,炸得敌人人仰马翻。

整整一天的激战中,陈海松带领战士们打退了敌人的七次进攻。山谷里到处都是敌人的尸体,但红九军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到傍晚时,弹药已经所剩无几,连战士们的水壶都空了。

就在这时,侦察兵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主力部队已经安全撤离到了预定位置。陈海松立即下令:伤员先行撤离,其余人员分批突围。他自己则带着二十几名警卫员留在最后。

夜幕降临时,敌人发起了最后的总攻。没有了弹药的红军战士们,拿起枪托和敌人展开肉搏。在这场殊死搏斗中,23岁的陈海松和他的警卫员们与敌人同归于尽。

三天后,当许世友带队重返战场时,在阵地上发现了陈海松的遗体。他的身边散落着打空的弹夹,怀里还揣着那本从不离身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革命理论的心得。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革命需要牺牲,我先走一步。"

陈海松牺牲的消息传到部队后,许世友老泪纵横。他说:"海松同志,你从一个勤务兵成长为红九军政委,用短短七年时间写就了一部传奇。如今你又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你放心走吧,我们一定会继续战斗下去!"

0 阅读:17
又莲评历史故事

又莲评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