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教育领域问题不少,就拿学生在校时间来说,看着是超长了,可背后的问题又多又复杂,涉及政策、评价体系、社会参与这些方面,得全面看待,从根本上解决。
政策方面“双减” 想给学生减作业、减校外培训负担,课后延时服务却让学生在校时间多了 1 - 2 小时,打破了原本的在校时间限制。学校这下难办了,既要听 “双减” 的话减少总时长,又得搞好课后服务。教育部规定小学生 8:20 以后到校,可课间长了,课程像书法、编程也多了,学校只能靠推迟放学来安排时间。这说明教育部门在减负和搞素质教育上,政策没协调好。
执行起来也有问题。政策制定者没考虑到下面执行的难处。延时服务本来是想让学生搞兴趣活动的,可师资不够、场地有限,好多学校只能变成 “隐形课堂”,用作业辅导或者学科教学凑时间,学生学习时间反而更长了。而且,教师的弹性管理没落实好,像 “弹性上下班” 没普遍执行,教师压力大,服务质量就跟着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教育评价体系方面教育评价体系也跟不上。政策说要减负,但中高考选拔方式没变,学校和家长还是只看重成绩。延时服务就成了 “补课机会”,这反映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想提高升学率。像有个省调查发现,72% 的家长支持延时服务用来学科辅导,只有 28% 希望开展体育活动。这种只看成绩的想法,让学校执行政策走样了。
素质教育也有问题。政策要求增加体育、艺术课,可没配套资源。体育课后服务因为场地、师资问题,没法设计个性化活动,最后就是集体跑操或者自由活动,学生更累了,有效学习时间其实也变长了。
社会参与方面社会参与方面也不行。政策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可实际操作有问题,资质审核太死,合作机制也不好。校外教育机构有专业老师,却进不了校园,学校压力大。城乡差距也大,农村学校没钱,课后服务大多老师无偿做,老师流失更严重。
家庭和学校责任也分不清。延时服务本来是帮家长接送孩子的,“全员参与” 让学校承担了家庭该做的事。有些家长把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还想延长服务时间,结果所有学生自由时间都少了,政策效果和目标不一样。
破局办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得想办法破局,从只管时间变成全面改革。
要建立灵活的政策。得把 “在校时间” 和 “学习时间” 分开,让学校能灵活安排,比如午休不算在校时间,或者调整课时结构,像 “核心课程 + 选修模块” 那样。芬兰的 “现象式教学” 就不错,把知识放到实践里,减少学生一直坐着上课的时间。
教育评价也得改。中高考要从只看分数变成看能力,建立多种评价方式。比如把课后服务里学生体育、艺术表现算到综合素质评价里,这样学校就会重视学生别的能力培养。
社会要一起合作。政府得搭建平台,把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的资源整合起来,像上海有些学校和博物馆、科技馆合作开发课程,减轻学校负担,服务也更丰富。
最后,要保障教师权益。落实 “弹性上下班”,课后服务补贴也要能根据情况调整。比如日照市政协委员建议按课时定补贴标准,区分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贡献,调动老师积极性。
总之,学生在校时间长只是表面现象,本质是教育系统在批量培养学生和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之间出了问题。光靠行政命令减少时间不行,得解决资源分配、评价导向、社会合作这些根本问题。未来教育改革得全面考虑,让学校好好育人,家庭负起该负的责,社会提供各种支持,这样才能从减少时间变成提高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