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夏意悠未尽,忽觉秋已来。今日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管子》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下一次雨就会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东汉 《四民月令》中写道:“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立秋后如天旱少雨,容易出现连续酷热天气,即人们常说的“秋老虎”。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时节,暑气渐消,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生
立秋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吹袭,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在清晨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会有白色的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
这个时节,秋天的寒蝉会因感应天气阴凉而鸣叫。此时食物充足,温度适宜,秋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鸣叫,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立秋习俗
立秋时,古时有迎秋之俗,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啃秋、贴秋膘等习俗。
▊迎秋
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吃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啃秋
啃秋即立秋日吃瓜,是江南地区的一种习俗。在立秋当日,城里人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人到夏天食欲减少,饭食相对清淡。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以肉贴膘”。“贴秋膘”的习俗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诗词
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唐·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立 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夕
宋·武衍
水花香弄晚风清,闲立梧桐看月生。
夜漏向深秋始觉,一天星湿露华明。
立 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 秋
宋·释道璨
碧树萧萧凉气回,一年怀抱此时开。
槿花篱下占秋事,早有牵牛上竹来。
立 秋
明·夏云英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来源:卓尔书店 编辑:吕艳丽)
龍鳳飛
三伏一秋秋老虎,白天陽光萬人愁。 禾穀成熟獲豐收,樣樣坐收人無憂。 草木微黃綠未褪,夏秋相交入秋色。 送暑迎秋日將至,露生秋至涼爽意。
离离原上 草
靴城2023立秋》 入梦犹暑夜, 晨醒立秋天。 前时大雨落, 草盛过腰间。 靴城人怀旧, 宏图话六三…… 楼筑渐歇市, 车行无号闲。 季节相交替, 风来到西边。 岁月往往复, 一年又一年……
尘世偷闲三两酒V情书随意几行诗
青门旧巷谁人见?风叶潇潇。 雨叶潇潇,独过清宵,怅忆玉人箫。 伤怀最是窗前雨,莫种芭蕉。 不种芭蕉,便少悲寥,不使玉颜憔。 ——添字采桑子。几场雨后,就立秋了啊。
同福掌柜佟湘玉
夏意悠未尽,忽觉秋已来
离离原上 草
初秋夜雨后早起》 推窗入风凉, 倭瓜花金黄。 墙角草窠里, 啾啾虫声扬……
路在何方
还啃秋,俗里俗气!秋里瓜果梨桃成熟寓意秋里收获,丰收时节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