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新增长战略:加速越过“云计算”山丘

夸克点评 2021-06-02 09:18:39

王如晨/文

人们很难再以“云计算”评估阿里云潜在价值了。它正越过这一概念山丘,与亚马逊、微软、谷歌们形成分野。

因为,这家公司已完成新的基础定位,并通过关键行业场景与生态战略、技术平台与组织力提升,快速响应疫情以来宏观与行业发生的变化,从而奠定新的服务模式与增长空间。

这是5月28 日阿里云北京峰会上传递出来的信号。

所谓新基础定位,就在阿里集团合伙人、阿里云智能总裁、达摩院院长行癫(张建锋花名)的表述里。

大会主题演讲中,他强调了“数字经济服务商”角色。采访环节,进一步做了阐释。

“云计算没有被精确定义,到底什么叫云计算?”他的结论是,云计算有两大特点:一是纵向产业链很长,二是横向非常宽。截至目前,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只是做了一部分。而阿里云布局相对完整,纵向越来越深,横向生态越来越宽,在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中,能发挥更多。

“数字经济服务商”,已成为阿里云新的基础定位。

于是,一些问题也来了:

一、为何此时升级基础定位?

二、“数字经济服务商”的储备与落地方法论。

三、新的定位之于阿里云自身、阿里集团、行业的意义。

◎先看看基础定位升级动因。

除了能力演进,我们能捕捉到两个关键的脉络:

首先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增长,驱动云计算IT设施服务迎来一个拐点。

而2020年的疫情成了几乎难以重现的加速器。

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于GDP占比已达38.6%,增速为GDP整体增速的3.2倍。幕后对应的变化是:过去一年,云计算IT设施投入第一次超过传统IT投入,前者占比为55%(约145亿美元)。

提“拐点”一词不偶然。2019年,行癫曾在阿里云上海峰会上定义“云计算拐点已到”。他强调的方向,不是简单上云或云计算1.0服务,2018年初,一则“上云就上阿里云”广告已确立阿里云1.0时代的龙头地位。行癫强调的拐点,侧重的是数字化与智能化拐点。

这信号不是首度释放。2018年,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已是关键变化。2019年云栖大会走向明确。当时,行癫站在数字经济转型立场阐释了阿里云完整的能力,即云计算、大数据、智联网及移动协同四大驱动数字化升级要素。云计算属支撑体系,但阿里云不止云要素。

“未来10年,是整个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阿里云智能成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关键的10年。我们一起努力,迎接数字经济大时代。”这是他当时面向新10年所作的基础定位。

同日,逍遥子在云栖大会上强调,阿里着力打造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未来不止服务“五新”,会是百新、千新。站在B端看,这对阿里云也提出更广阔的服务要求。

但具体落地,涉及到技术、平台、落地场景、生态政策、业务架构、组织力匹配等等,需要一个过程才能真正确立。

疫情无疑加速了这一幕到来。过去一年,阿里云与阿里集团整个体系已发生关键变化。

2020年年中首场峰会,行癫在“拐点论”基础上强调了数字化的“全速重构”、“数字经济的操作系统”以及未来较长周期的基本功“做厚中台、做深基础、做大生态”。下半年云栖大会上,他进一步确立为阿里云2.0时代,而匹配的战略,则是“一体两翼”(2.0下,云钉一体+云端一体)。

若说阿里云2020年拉开了2.0时代帷幕,2021年应该是加速落地的一年。

其次,行业、客户需求升级,对阿里云的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云化”虽仍有增长空间,就基础计算而言,许多中小企业早已适应线上生存方式。这也是阿里云当初的基本盘。但云计算1.0周期更近传统业务云化,并没有大规模改变很多企业的业务流程。

而许多被传统信息化捆绑、陷入“数据孤岛”的行业、企业、政府等组织,更是期待新的基础设施平台,以开放、包容的方式赋予它们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力量。经过疫情洗礼,它们对数字化应用的体感、升级的诉求,远比过去强烈得多。

2019年以来,阿里云虽已释放数字化服务商定位信号,并定义了完整的能力要素,但要转化为真正的服务,尤其下沉到区域、行业、企业深处,到达前线,倾听炮火声音,快速提供可行的战斗方案,它在技术、平台、交付、团队及组织上,也有许多吃力处。

2020年“云钉一体”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以协同的机制,快速撬动了数字化变革的最大障碍之一:组织的数字化。从而为整个链路的数字化以及更广的普惠服务模式下沉奠定了基础。

两年过去,阿里云在许多方面已做好系统性的准备。因为下面会有还原,这里不做展开。

本质上,“需求”变化才是一个平台基础定位真正的升级动因。“客户需求”一直是行癫强调的词汇。记得2019年云栖上,当很多人强调阿里是“技术与数据驱动”的平台经济体时,他明确地辨析说,是客户与用户“需求驱动”。这表达其实更近服务的本质。

◎那么,为推进新的基础定位落地,阿里云做了哪些准备?

可以说,北京峰会上呈现的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方法论,涉及战略、技术与平台创新、关键场景、方案交付、生态政策、组织力等多个维度的升级。简单总结,如此这般:

1、战略上,强化“做好服务”。

这里的服务不是标准化产品的售后或IT系统运维,而是阿里云协同生态伙伴从前端咨询开始打造的一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及升级服务,着眼的是全链路与整体方案。

刚才提到,许多客户因行业、区域、企业属性、技术能力、IT系统现状,对于数字化的需求有较大差异。“上云”不是问题,甚至已是过去式。如何提供更具创新力、足可改造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并建立自主、开放的应用,才是急需。这种服务涉及业务流程创新与数据智能,不可能简单复制。

服务是现阶段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渗透的重大挑战。另一重挑战,在于组织变革。此前阿里云已通过“化骨绵掌”——“云钉一体”战略打开局面。

2、技术、产品创新。

往年阿里云峰会更侧重区域或特定行业落地策略。此次北京峰会,整体战略与能力要素的展示,几乎不逊云栖大会。

阿里云密集推出多款产品、方案及平台,覆盖完整。

其中,飞天操作系统新动向备受关注:全面兼容X86、ARM、RISC-V等多种芯片架构,实现“一云多芯”;本地region将公共云从中心region延伸到本地服务,增加覆盖密度,满足低延时、区域网络覆盖;计算巢则是阿里云“被集成”战略、“做大生态”的深化,它将自身PaaS平台的核心——飞天技术底座开放给PaaS伙伴。

此外,第七代ECS云服务器、一站式数据服务平台、湖仓一体2.0、自研PolarDB数据库技术升级与PostgreSQL 版开源,以及代表“云端一体”战略端口的系列无影电脑,展示了阿里云丰富的技术要素与技术架构,覆盖了“端、边、云、网、智”等环节。

行癫表示,云计算不是单纯的计算或软件概念,已变成体系化创新基础与一种数字化操作系统。它承上启下:向下定义芯片、网络、存储,向上重构OS、数据库、大数据应用等。整体来说,云将从软件走向设备层、部件层创新。2021年开始,阿里云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核心的软硬件结合产品与部件类产品。

他强调,只有做厚中台、做深基础,云计算才真正撬动产业变革与技术变革,中国企业、行业才能有机会在这个庞大的技术体系里独立创新,也才能做大生态。

而“云钉一体”下,基于钉钉的低代码、无代码应用开发模式,更是行癫等人反复强调的生态创新。北京峰会,“云钉一体”进一步升级、加速,显然在为服务落地铺垫。

这也是阿里云敢于确立并强化“做好服务”战略的基础。没有技术创新,商业化体系构建再漂亮,只会是空中楼阁。

3、场景与行业选择

新的服务,需要有更具影响力与引爆效应的场景与行业。

你能看到,峰会上,政企行业成焦点。主论坛演讲环节,紧随行癫之后的,是政企行业一号位许诗军。

因为,在行癫、许诗军那里,这一行业对服务的要求更强烈。

“我始终认为,服务是做政企行业最最重要的一部分。”许说。

多年来,大B与G确实一直是许多IT巨头觊觎的客户。过去,大B行业属性与G关联紧密。今日数字化时代,更有许多无法完全切割的协同。

一是区域行业、企业的崛起,通常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禀赋、产业集群有关,很难脱离产业带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的路径。

二是今日数字政府,早已不是多年前政府信息化或无纸化,而具有政经、城市乃至整个社会层面的治理诉求。而当数字经济、数字新基建成为国家战略,数字政府就必须具有主导一个区域整体数字化的能力。这也是大国战略在区域的落地进程。从而,它们与企业、行业的数字化之间,就有了较深协同。

于阿里云来说,单一或有限个案或能脱离地方政府,若说大面积渗透关键行业、特定产业带,着眼区域经济,政企行业分开几乎难以想象。事实上,几年来,阿里云多个行业的“大脑”,其实已经是政企协同的落地机制。

2020年确立的云钉一体更是契合政企行业的数字化战略。因为,钉钉更适合政府以及集团化的公司客户。不止“浙政钉”案例,疫情以来,夸克注意到,即便新疆自治区最底层的政府工作人员,也用上了钉钉。我之所以称“云钉一体”为“化骨绵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种不那么具有侵略性的自然渗透机会。

此次北京峰会,行癫亦明确强调:“今年加码投入三个方面,做好服务、云钉一体、数据智能。阿里云为全面服务政企市场做好了准备!”

政企行业确实已成为阿里云“数字经济服务商”定位下重点爆破的领域。初期拓展可能不易,但是,一旦关键行业项目引爆,又常具有巨大的样板间效应。它比过去多年很多信息化巨头习惯复制的所谓“灯塔计划”更切实,更富效率。

去年年中,阿里集团、蚂蚁集团与安徽签署战略协议时,你应注意到,阿里系除了董事会主席兼CEO逍遥子、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还有行癫。这种战略合作,侧重的不是单一企业,而是一个区域政企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4、生态创新、方案交付

两话题置于同一层面,看似别扭,着眼数字转型服务,它们其实能反映阿里开放创新、生态合作、敏捷交付面临的考验。

2019年年初阿里云北京峰会上,行癫就确立了“坚持被集成”、“不做SaaS”的立场,意味着生态合作将成为阿里云一大风景。当然它也反映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挑战。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尽管阿里云横向、纵向能力要素完整,但具体行业Know-how,尤其是全链路服务里各种挑战、数据智能,没有合作伙伴以及客户内部团队的参与,想真正有效渗透,已不可能。

“云钉一体”创造了企业内部低门槛开发的生态机制。但远远不够。

我们看到,自2019年起到今天,阿里云生态多样性不同以往。过去,那些对它充满警惕的所谓对手,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玩家、数字化时代侧重单一或有限环节的玩家,甚至IOE阵营的玩家,一下都成了它的合伙伙伴。

当28日“飞天技术服务平台”公布时,外界就意识到,阿里云此次确定的“做好服务”战略,以及整个“数字经济服务商”基础定位,不仅有生态支撑,更是有了数字化的交付服务平台。

这里可以绕一下口令:它既是生态共创下的敏捷、协同的交付平台,也是一种推动政企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的数字化服务平台。阿里云的一整套能力、一致性体验、一体化服务以及普惠机制,当然更有工程化的思维与组织创新,都会在这一服务平台上集中展现。

5、组织力与领导力创新。

阿里云纵向硬核能力与横向生态要素能力完备,但是,真正决定基础定位与战略成效的因素,在我看来,更在于一种组织力与领导力的创新。

当然,为推进今日“数字经济服务商”基础定位,渗透政企行业,阿里云前月所做的组织架构升级,正是组织力与领导力的创新。它从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行业维度。为服务好客户,强化行业解决方案创新,阿里云细分出18个行业,每个行业设有行业总经理,负责做行业数字化创新。行癫要求他们必须代表这个行业的先进生产力。

二是区域维度。阿里云设立了16个区域公司,任命了16个总经理,强化本地化运营,包括与本地化客户对接,建立本地化的生态等。

“这在阿里云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行癫希望通过“行业+区域”相互配合,既引领生产力又能在服务能力上贴近市场。

在夸克多年的观察中,阿里云这种架构的设计,确实未曾有过。这是一种胜过阿里集团过往“大中台、小前台”的设计,或者说是它的升级。

因为,过去的小前台,更多是端口、入口、小组织与单元范畴,虽然也涉足区域,但在落地、下沉上,除了一些实体业务,阿里因缺乏一些本地化的区域公司,更近空军风格。所以,很多时候,听到的炮火声,更多是个案、趋势商机,或者危机。而缺乏更为切实的服务与响应。当然,前端调动能力、后端敏捷支撑能力,不可能真正出色。

在这个层面,“阿里云”已不是云计算概念。甚至就像许诗军说的,它也不是一家所谓“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能下沉、非常接地气的重运营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

2018年,阿里云“上云就上阿里云”的广告,一度刷墙,被外界视为老土,还引发争议。搞得内部甚至要撤下。今天看,它具有更多象征意义。此刻阿里云已下沉到区域市场,深入前线了。这种组织架构创新带来的变化,短期还无法预估。但可以预言,它一定会形成核心的驱动力,包括阿里云未来的垂直生态与新的业务单元的诞生。

当然还有更多。比如行业归并。我们看到,原本仅负责数字政府的许诗军,已成为政企行业一号位。这无疑也是一种顺应数字化趋势、客户需求变化的组织设计,应该会沉淀更新的领导力。

过去两年,阿里云组织升级堪称密集。这里不准备一一梳理。但我想说,一方面反映了行业趋势的快速变化,尤其是疫情以来的倒逼与激发,迫使它持续升级组织;另一方面,也说明,阿里云经过10多年的耕耘,要素已经相对完整,组织管理、人才、领导力、文化创新已成为增长的驱动力。

其实,“云钉一体”战略何尝不是一种组织创新?

行癫多次强调,企业数字化一大挑战,首先在于组织变革。故而,钉钉纳入阿里云,形成“云钉一体”架构,它对于许多组织心智的渗透,对于工作流的革新,有效推动了数字化进程,尤其为今天政企行业的落地创造了先机。应该说,当初的顶层设计,功不可没。另外,没有这层组织协同,钉钉今天的生态效应也不可能有这么大。

◎北京峰会的信号意义

继续回到上面的问题。也即第三个方面:“数字经济服务商”定位,以及与之匹配的上述创新尤其组织架构设计,之于阿里云自身、阿里集团、整个行业的意义。

直接说:于阿里云、阿里集团来说,2021年阿里云北京峰会,传递的种种,若落地商业层面,那就是:

1、这是一种全新的增长战略。

2、阿里云商业模式,已不同于微软、亚马逊、谷歌们,价值期待评估,于阿里集团的市值管理效应也在释放。“数字经济服务商”定位,未来或有更大的独立变现空间。

说增长,其实信号非常明显。尤其组织架构的设计。

16个区域公司、18个行业。明显是一种“高度扁平化+垂直化”的架构。

要意识到,当一个组织走向扁平化时,通常会释放出规模增长的信号。因为,扁平化会创造“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增长效能。

过去阿里集团也曾经历过。创始人马云第一次卸任CEO时,阿里集团一度20多个部门,高度扁平,增长单元很多。但也容易陷入内耗。后来缩减为6~7个。

我认为,此刻阿里云的组织设计,有强烈的增长诉求。

当然也有一定压力。2021财年,阿里云营收已超过600亿,于集团营收占比逾8%,全年增速逾50%。若非关键客户字节跳动国际单元Q4因复杂原因跳单,导致增速下降,阿里云本有更高收入,并推动全财年整体盈利。

即便如此,Q4,它也已正式步入盈利周期。这也是阿里云沉淀11年后,首度迎来盈利季。亚马逊AWS盈利曲线转折点,出现在第10个年头。两者基本同步。这是中国云计算行业第一次发出规模盈利的信号。

而受益于互联网、公共部门及金融行业客户收入增长,阿里云收入正进一步走向多样化。此刻强化的政企行业,以及其他10多个行业,在新的组织架构下,有望壮大2022财年的收益。

“服务”不仅可以创收,也会是未来的核心利润来源。当然,初期,因为扁平化机制,可能影响一定的毛利率。不过,这个周期,夸克认为,阿里云规模化增长的动力,仍高于盈利诉求。

2019年,夸克曾预言,2022财年阿里云营收将突破1000亿。今天看,可能有一点乐观。不过,即便按平均30%的年度同比增幅。2023年,阿里云营收照样也会超越1000亿。而我们相信,新一周期的增长,远比1.0周期的增长更具结构化的力量。

所以,这一时刻,应该是重新评估阿里云价值的窗口期。

因为,它的商业模式,已经不止云计算服务,而是“数字经济的服务商”。阿里云收入中,企业级市场、政企市场服务已占较大比重。这确实是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的概念,它高于纯粹的云计算范畴。

阿里正越过“云计算”山丘,与微软、亚马逊引领的风潮形成新的分野。

美国巨头引领概念几年,享受了资本市场的荣耀。若对比增速,阿里云原高于它们,但因中美云计算市场生态差异(尤其是应用生态)、行业数字化基础的差异等,阿里云承担了很多前期基础设施的铺垫。只看云业务,它的毛利不敌两大国际同业,市值也因为海外投资人的有色眼镜而长期受抑。

而事实上,在行癫那里,云计算的服务链条很长。若考察纵向价值链,微软、亚马逊都不如阿里云更为完整。而华为的能力虽然日益完整,且仍沉浸在产业民族主义情绪的利好中,但只要无法超越硬件终端的制约,它的开放度与生态效应,就很难真正释放。而“数字经济服务商”的定位、实际的营收收入来源表现,以及北京峰会呈现的全新的数字化转型增长动能,则有望推动阿里云加速走向更加独立的路径。

确实,不要妄自菲薄。

事实上,在度过云计算1.0之后,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风潮中,甚至在“行业云”服务中,海外市场,微软、亚马逊都不是顶级玩家。其中微软仅名列第6名。反而Salesforce 、SAP更具顶流。

当然,后两者仍没跳出传统“数据孤岛”藩篱,它们的能力同样不够完整。而微软们也不是吃素的。它们也在通过组织升级强化行业云与数据智能。前不久,微软宣布重组,打破数据孤岛,将数据和AI、应用程序及行业相结合,由副总裁 Alysa Taylor集中统筹。

但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今日阿里云借助政企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服务,具有不逊海外巨头的前瞻性与执行力。而结合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新基建以及大国其他自然禀赋,夸克坚信,杭州拥有比西雅图更多的筹码。

2020年,海外投行曾给阿里云两轮估值,一轮是770亿美元,一轮是930亿美元。其中,930亿美元,立足于阿里云2022年834亿营收预测并按8倍市销率推算得出。从目前营收增速看,营收数据或相差不大,但不要说8倍市销率低于平均,这一估值基础完全忽视了阿里云已超越云计算概念的现实,已很难有说服力。当然,这里我们不对它做出具体估值预测。

文章结束前,突然想起5月中旬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新一轮架构升级,它也任命了一些新VP,宣称进一步扎根行业、深耕区域、提升效率。而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的抬头已变成该单元CEO。这发生在阿里云组织架构升级之后,也挺有意思的。

0 阅读:47

夸克点评

简介:TMT、财经精锐评论、上市公司内幕、各种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