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为治水尽心竭力,持身清正,去世后清高宗亲临其丧

史海撷英 2023-12-28 17:57:18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四更鼓刚响过不久,北京城在还睡梦之中,而紫禁城东华门外,却已经响起匆匆的脚步声,那是赶早朝的大小官员们的轿子陆陆续续到来了。

其中一顶轿子突然停了下来。轿边的跟班听到轿内有不寻常的响动,赶紧掀开轿帘,只见75岁的刘统勋已经歪在轿中,双目紧闭,鼻下拖着长长的鼻涕,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消息很快传进皇宫,清高宗迅速派御前大臣福康安带着御医赶来,但刘统勋气息已绝,回天乏术。“三十八年十一月,卒。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一个“真”字有着很深的让人思索的内涵,清高宗这句话,也不知其他的大臣们作何感想。清高宗同时下诏刘统勋追赠太傅,入祀贤良祠,并破格地谥其为“文正”。

爱新觉罗・弘历

六年后,清高宗又记起了这位“真宰相”,在一首《故大学士刘统勋》诗中,作了这样的评价:“从来举大事,要欲众志定。小利亦何庆,小失亦何病。阿逆之初叛,众论已纷竞。统勋督陕甘,储需任所胜。欲弃巴里坤,是殆乱军令。治罪易廷桂,并令随军进。五年大功成,释罪重从政。赏罚寓经权,顺应自取听。十余年黄阁,总兼部务仍。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刚劲。进者无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有清一代,汉族大臣能得到皇帝这样高的评价,却是少见。

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都把廉洁和公正这两种品德作为官吏们的准则,但官场上结党营私,贪污舞弊者比比皆是。而刘统勋为官却能廉洁自守,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权势所屈,可谓凤毛麟角。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里记载:“刘文正公当乾隆中久居相位,颇为上所倚任。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有赀郎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曰:‘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其人嗫嚅而退。薨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去舆盖然后入。上归告近臣曰:‘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家世显赫,一门五代进士

刘统勋祖父刘必显(1600年——1692年)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人,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最高官职是户部广西司员外郎,正五品官衔。刘统勋父亲刘棨(1657年——1718年),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进士,最高官职四川布政使(从二品官衔)。

刘统勋

刘统勋(1698年——1773年),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一生官至宰相,死后追授太傅,谥号文正。“文正”是古代官员谥号的最高级别,清朝270年历史仅8人谥号为文正。

刘统勋大儿子刘墉(1720年——1805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最高官衔为正一品。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刘统勋孙子刘镮之(出生年月不详——1821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进士,最高官阶为正二品,死后赐谥号文恭。

善于揣度圣意

在古代那种皇权至上的环境下,要熟悉了解皇帝的爱好与性格,才能保住性命,同时了解皇帝心思,得到升职的机会就会更多,毕竟“天涯知己难寻”,皇帝也是需要懂他的人,才不会显得寂寞孤独。

刘统勋这一点就做得相当完美,清高宗一个眼神,他就知道清高宗心里想什么,从而与清高宗完美配合,把事情在无声无息中完成,堪称大臣之最。

下边就刘统勋与清高宗的一次配合来说一下。清高宗刚登基的时候,鄂尔泰、张廷玉、讷亲等前朝清世宗留下来的元老们有些倚老卖老,可是清高宗碍于父亲清世宗的面子,也实在不好怎么卸磨杀驴。

爱新觉罗・弘历

清高宗心里苦,他只是不说出口,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说出口,他看到那几个大臣嚣张的样子就生气,想灭一灭他们的嚣张气焰,但是总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或者有人帮忙才行。

要说刘统勋厉害,就因为他能够根据清高宗的脸色猜想出清高宗内心的不快,再根据形势判断清高宗想干什么。于是刘统勋故意上奏提醒张廷玉:“历事三朝,晚节当慎”,再提醒讷亲:“同僚争避其锋,请加训示”。

这样一来,清高宗终于有了一个台阶,可以顺水推舟,既然刘统勋提出这个问题,清高宗自然就要进行解决,于是清高宗也下发圣谕:“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见此奏,益当自勉。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侯朕裁定。”

清高宗这招实在英明,一个顺水推舟,就让几个权臣深感恐惧,再也不敢在清高宗眼皮底下造次。而这次完美配合的最大功臣自然就是刘统勋,乾隆皇帝心照不宣,从此以后重用刘统勋就是自然之事。所谓官场职场恰似战场,一言一行都要看领导脸色,就是这个道理,先搞清楚直系领导的想法,再去做事,才是最佳法则。

治水有功,百姓爱戴

说到刘统勋的厉害之处,也就不得不提他治水之事,在每个朝代,治水都是大事,直接关乎国家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民生大事,不可疏忽,大禹治水流传至今,可想而知那个时代对治水有多重视。

刘统勋

刘统勋亦如此,他熟读历史,自然知道治水对民生的影响,所以一生都在为治水做贡献。下边就简单说一说刘统勋为治水付出的一些辛苦和取得的成绩。

乾隆十一年(1746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正式开始修河道、治理水患,乾隆十三年(1748年),山东运河涨水太快,直接影响到人们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刘统勋迫不及待上疏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最终防止了溃坝和水灾。

《清史稿》记载:“十八年,以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及高邮车逻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在治水的路上,刘统勋不允许任何一点瑕疵存在。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铜山县孙家集黄河漫溢,河务总督富勒赫不作为被撤职,刘统勋接任,亲自督促修筑堤坝,一切工程保质保量如期竣工,刘统勋视察合格之后才离开,这次治水工程又保住了不知多少人的性命财产。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天,河南黄河漫溢,水退后需要修筑堤坝,可是当地官员因为受贿之事闹不愉快而不作为,刘统勋经过调查发现其中问题,十分生气,将相关人员捆起来治罪,声称要斩了他们,最后在巡抚求情之下才放过几人一马。“其视杨桥漫工也,河吏以刍茭不给为辞,月余事未集。统勋微行,见大小车载刍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困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即令缚主者至,数其罪,将斩之。巡抚以下为固请,乃杖而荷校以徇,薪刍一夕收立尽。逾月工遂竟。”

刘统勋

由此可见,刘统勋在治水一事上真的是一点马虎都没有,不仅自己亲力亲为,还坚决不允许谁胡作非为或者不作为,一切影响治水的行为,在刘统勋看来,都是死罪难逃,绝不姑息,也就是这种态度,他用几十年时间或者说用自己的一生将治水事业做好,足以值得歌颂。

刘统勋的一生都是奉献给清朝与人民,他虽然能够察言观色揣度圣意,但却是为了能够有更多机会去为人民做事情,他不允许别人不作为,因为自己从来不偷懒,都是亲力亲为。

0 阅读:16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