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为何是每个男人难以忘怀的情怀呢?它既承载着内心的英雄梦想,又因那是个“有能则用”的大时代:形形色色、或美或陋、或贫或富的男人,都能得到充分展现自身特长的机遇,在史册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而非在庸庸碌碌中浪费一生时光。
例如曹魏大将郭淮(?——255年2月23日),史书记载他“谋略精细详备,常垂询秦、雍之事”,即便与那些广为人知的时代杰出人物交锋,也全然不曾逊色。
郭淮字伯济,出身太原郭氏,其祖父名字叫郭全,是东汉王朝的大司农,地位显赫,其父郭缊,是东汉雁门郡太守,其妻子,是曹魏太尉王凌的妹妹,王凌是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是和吕布联手诛杀董卓的那个人。
郭淮曾和夏侯渊搭档,作为夏侯渊的副手担任司马,镇守汉中,定军山之战时,夏侯渊战死,郭淮力荐张郃代替夏侯渊的职位,“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郃、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郃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仪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郭淮又和张郃搭档,成为了张郃的副手,担任其军司马。“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大将军曹爽,升王凌为太尉,假节钺,王凌因为不满司马懿专权,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讨伐司马懿,王凌还准备立楚王曹彪为新皇帝,建都许昌,后来,计划遭到泄露,王凌起兵被司马懿镇压,走投无路的王凌服毒药自杀,即淮南三叛之一。
王凌死后,司马懿仍然没有放过他,下令诛三族,王凌的妹妹,也就是郭淮的妻子受到牵连。郭淮没有同意,可能是畏惧司马懿的权势,也可能是因为王凌造反,不便出面干涉。
郭淮
当郭淮妻子被收押上路的时候,郭淮的部下都痛哭流涕,众人都准备劫走郭淮的妻子,以保全其性命。而郭淮的五个儿子也痛哭流涕,叩头流血,请求其父郭淮出面营救,这个时候,郭淮坐不住了,有了血性,他下令让部下追收押妻子的囚车。“淮妻,王凌之妹。凌诛,妹当从坐,御史往收。督将及羌、胡渠帅数千人叩头请淮表留妻,淮不从。妻上道,莫不流涕,人人扼腕,欲劫留之。淮五子叩头流血请淮,淮不忍视,乃命左右追妻。于是追者数千骑,数日而还。淮以书白司马宣王曰:‘五子哀母,不惜其身;若无其母,是无五子;无五子,亦无淮也。今辄追还,若于法未通,当受罪于主者,觐展在近。’书至,宣王亦宥之。”
从司马懿赦免郭淮的妻子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司马懿还是权衡了利弊的。如果司马懿强行杀了郭淮的妻子,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司马懿没有这么做,可能有所忌惮。
此时的郭淮担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手握重兵,不久,郭淮又升任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以前的军队,地位更高了。
手里有兵权,说话就有分量。司马懿如果真的和郭淮翻脸,郭淮起兵造反,司马懿也将受到重创。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司马懿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不得不给郭淮面子,下令赦免了郭淮的妻子,或许,也是无奈之举。
当然,司马懿此举还有收买人心的意思,让郭淮心存感激,为自己效力,至少不公开唱反调,为司马氏专权扫除障碍。
郭淮
建安年间,郭淮凭借孝廉之途踏入仕途,起初仅在地方为官。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后,委任郭淮为“门下贼曹”。此官职虽听着不佳,实则是长官亲信,属门下五吏之一,负责防盗、防贼等警备事宜。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抢先于刘备踏上出征汉中张鲁之路,郭淮以“丞相兵曹议令史”之职相伴。汉中平定后,曹操东归,留下征西将军夏侯渊镇守,将郭淮指派给他担任司马。由此推测,郭淮必然是在平汉中之战里表现极为优异,才被见多识广、眼光极高的曹操看中,让他肩负起协助夏侯渊对抗刘备集团的重要使命。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戏剧性。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毅然北伐汉中,而那时的郭淮却身患疾病,无法一同前往。历经一年多激战,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初,夏侯渊在定军山遭刘备、法正算计,被老将黄忠当场斩杀。“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郃、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郃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仪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
从上述履历清晰可知,郭淮乃曹丕的嫡系之人。这充分展现出曹氏父子精心谋划队伍交接的良苦用心。故而,曹丕掌控权力之后,郭淮得以顺理成章地转正,进而成为了一方的重要官员。
延康元年(220年)初,曹丕登上魏王之位后,即刻加封郭淮为关内侯,让其以征羌护军的身份协同张郃、杨秋一同去讨伐关中地区的胡人叛乱。同年十月,曹丕登上帝位,授予郭淮射阳亭侯之职,并让他担任雍州刺史。自此,郭淮驻守在关陇地区,此地民族关系复杂且叛乱不断。他恩威并施,严惩反叛,却关爱来降百姓,故而被尊称为“神明”。“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向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诸葛亮
随着诸葛亮大力推进北伐事业,关陇之地便成为了最前沿。在历经多年的激烈鏖战中,面对堪称一代传奇的诸葛亮,郭淮凭借自身卓越的学习能力不断进步,甚至曾有过扭转战局的神奇之举。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开启首次北伐。他令赵云以疑兵佯攻斜谷,自身率主力兵进祁山,顺利拿下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关中顿时震惊。然而,随后街亭的马谡不敌张郃,柳城的高详也被郭淮攻克,蜀汉军队功亏一篑,只得撤退。接着,郭淮成功平定了陇西地区的羌人叛乱,凭借两次战功,被晋升为建威将军。“太和二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攻祥营,皆破之。又破陇西名羌唐蹄于枹罕,加建威将军。”
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发起第三次北伐,郭淮试图援救被围攻的武都、阴平二郡,却被诸葛亮逼退。
太和五年(231年),蜀汉开启第四次北伐大幕。郭淮欲抄蜀汉主力后路,却遭诸葛亮迎击败北,还被夺走当地麦子;接着司马懿在压力下与蜀汉军主力对决,被魏延、高翔、吴班等阵斩3000甲士。“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然而,蜀汉军队随后因粮草事宜而不得不进行撤军。彼时,曹魏一方也面临军粮短缺的状况,不过凭借郭淮在当地所拥有的威望,他们顺利地从陇右的当地少数民族那里征集到了众多军需物资。“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开启了第五次北伐征程。在这场战役中,郭淮脱颖而出,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人物。战役初始,司马懿率曹魏主力驻于渭水之北。闻诸葛亮兵出斜谷,他担忧对方直扑武功后东逼长安;然诸葛亮夺占渭南并扎营五丈原后,他松了口气,“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堑垒未成,汉兵大至,淮逆击却之。”
诸葛亮
由此可知,在和诸葛亮的数次交锋过程中,郭淮逐步摸清了这位对手的行事套路,其清醒程度甚至超过了经验丰富的老江湖司马懿。
诸葛亮因徒劳无功且积劳成疾而病逝后,曹魏在前线的敌手转为姜维。面对这位堪称一时之杰的人物,郭淮也时常有着出色的表现。
正始元年(240年),姜维兴兵奔赴陇西。郭淮率大军与之交锋,将姜维击退。之后,他们迁移了三千余户羌、氐族百姓,以此来充实关中地区。
正始八年(247年),陇西众多羌族部落联合蜀汉发动反叛,凉州胡王治无戴率众起事。曹魏众将多主张直捣叛军老巢,姜维必退;然郭淮断定,凉州乃虚,南边姜维才是关键,对方定会先攻夏侯霸。他果断率军南下,阻了姜维之计,后又挥师向西,斩俘诸羌数万人。“八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弋、伐同、蛾遮塞等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凉州名胡治无戴复叛应之。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淮军始到狄道,议者佥谓宜先讨定枹罕,内平恶羌,外折贼谋。淮策维必来攻霸,遂入沨中,转南迎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至,维遁退。进讨叛羌,斩饿何、烧弋,降服者万余落。”
次年,郭淮进军凉州,姜维出兵西向迎接治无戴,廖化在成重山筑城聚集诸羌散兵。郭淮分兵两路,一路袭扰姜维,一路主力强攻廖化,其依据是姜维定会回援,而廖化届时已被击破,蜀汉将一无所获,后来事实正如他所料。“嘉平初,代郭淮为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蜀大将军姜维率众依麹山筑二城,使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质任等寇偪诸郡。征西将军郭淮与泰谋所以御之,泰曰:‘麹城虽固,去蜀险远,当须运粮。羌夷患维劳役,必未肯附。今围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虽其有救,山道阻险,非行兵之地也。’淮从泰计,使泰率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之,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战,不许,将士困窘,分粮聚雪以稽日月。维果来救,出自牛头山,与泰相对。泰曰:‘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今绝牛头,维无反道,则我之禽也。’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东,使淮趣牛头,截其还路,可并取维,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进率诸军军洮水。维惧,遁走,安等孤县,遂皆降。”
姜维
在姜维展开的历次北伐战事里,邓艾、郭淮、陈泰等曹魏将领总能提前洞悉其动向,抢先占据优势,姜维虽倾力出兵,却始终一无所获、铩羽而归,蜀汉政权的实力也在客观上受到了削弱。
仅从郭淮这一“看似平凡”的将领的表现便能看出,蜀汉与曹魏的人才队伍差异明显。曹魏那边,五子良将等将领退场后,仍有诸多军事人才及时补上,从未断流;蜀汉这边,随着五虎将等老一辈离世,仅余“曹魏降将”姜维,自然双拳难敌四手,处处落于下风。这就容易理解诸葛亮为何急于北伐,如《后出师表》所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在嘉平元年(249年),即高平陵政变那年,郭淮被升为征西将军,统管雍、凉诸军事。次年,他获朝廷下诏嘉奖,加封车骑将军等职,爵至阳曲侯,食邑2780户,显然是司马家族刻意拉拢。正元二年正月癸未日(255年2月23日),郭淮寿终正寝,被追赠大将军,谥号贞侯,堪称那个时代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