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这段历史是我们很多人都想要了解并且深刻钻研的,毕竟四大名著之中的《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小说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从而让更多的人对那段历史充满了好奇心,除了经典的故事桥段之外,还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或许是因为有小说的存在,东汉末年的群雄纷争之中,刘备这一仁义的形象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他那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也获得了许多人的同情,而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之间的兄弟手足之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理解。
就像关羽之死,是很多人心中的意难平,也是大哥刘备最伤心的事,但民国时期的文学家章太炎却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关羽的死是必然的,主要是诸葛亮想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这究竟是什么情况,诸葛亮和关羽之间又有哪些矛盾呢?
刻意除掉关羽的想法来源
关羽是三国之中十分具有独特性的形象之一,他的忠心耿耿至今还被人称道,甚至成为当今忠义的化身,但本身的命运无疑是十分悲惨的,其实在一开始我们就能体会到。
三人在初次相遇时,虽然一个人在卖猪肉,一个人在卖绿豆,一个人在编草鞋,但论身份,刘备算是堂堂正正的汉皇后裔,帝室之胄,张飞也算是一个颇有田庄的有钱人,唯独关羽不同,不仅没有什么身份,还是一个在老家杀了人跑出来的杀人犯。
只不过因为当时正值乱世,并没有人与他追究这些事情,所以才得以脱身,遇到张飞和刘备之后,也算是找到了一个庇护所,所以三人共举大事,当刘备提出自己的背景,张飞提出自己可以资助他时,关羽其实是有些自卑的。
因为他想要合作,但却什么也给不了刘备,最后只能决定没钱出力,用自己的一身本领追随刘备,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学者章太炎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其实这种论断并不荒谬,如果用当今的情况来类比,蜀汉就像一个公司或集团,刘备则是在其中有一定权威的老板,张飞这类人就相当于股东或者公司的天使投资人,掌握一定的资金去向,像关羽这类的武将,就像是公司的员工,只不过东汉末年的竞争环境并不像现在的商战。
它是实打实的流血和战争,一不小心就会丧命,要想在这样的危险环境之下生存,只有让这个小集团变得更强,况且对于刘备而言,自己所建立的势力是当时诸侯之中地盘最小的,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口中肉。
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在危机到来的时候,最先牺牲的就是充当公司员工的武将,以关羽的角度来说,结拜之情在章太炎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和老板关系比较好的员工,虽然平时称兄道弟,但当触及到根本利益的时候,也难免需要做出牺牲。
而对于蜀汉这个大集团来说,刘备是以仁义著称的,这也是他招揽人才的根本,所以即使要牺牲某些员工,刘备作为大老板也不会出面。所以在章太炎的认知之中,个人的牺牲在所难免,且不需要老板出面,而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诸葛亮。
荆州之围和关羽之死
按照诸葛亮所定下的三分天下计策,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后,下一个目标应当是西川之地,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由于早期的一些意外事件,导致现在的荆州成为了刘备从孙权手中借来的栖身之所,既然是“有借无还”,那么就需要派遣将军驻守。
一番考虑之后,刘备和诸葛亮最终商议决定,派遣关羽驻守荆州,自己则带着其余将领前往征讨西川,此次荆州守将的选择,与其说是刘备的决定,倒不如说是诸葛亮的谋略,这实际上也把关羽放在了骑虎难下的位置。
诸葛亮之所以和刘备商议后决定派遣关羽来把守荆州,主要是为了同时应对魏国和吴国两方敌人。

首先是东吴方面,其实诸葛亮早就预料到,对方在一开始并不会采取武力抢夺荆州,赤壁之战虽然结束了,但孙刘双方的盟约还在。
也就是说,尽管刘备和孙权在暗中较劲,但都不敢明面上来,因为双方的合作关系尚存,如果刀兵相加,难免会被他人耻笑,而当时关羽的性格在诸葛亮看来,足够处理来自东吴的压力。
而在曹操方面,诸葛亮也考虑到了,因为在帐下的武将之中,只有关羽和曹操乃是老相识,前期的挂印封金,接下来的过关斩将,乃至最后的华容道放曹操,都证明了两人之间纷纷扰扰的关系,虽然两人都表示恩断义绝,但诸葛亮却十分清楚,这种关系是无法切断的。
所以让关羽镇守荆州,也能够有效缓解来自曹操方面的压力,所以从综合来看,关羽绝对是最佳人选,但诸葛亮终究是错算了一步,他忽略了关于自身的性格,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东吴一方在得知刘备前去攻打西川之后,曾多次派人前来讨要荆州,最初还是跟关羽进行谈判,不曾想后者却蛮不讲理,直言天下乃是刘氏之天下,我兄刘备取之有何不得,完全忽略了当时天下大乱的社会背景,知道东吴很是恼火。
在面对曹操一方势力时,如果关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那定然可以让荆州万无一失,不曾想他却好大喜功,竟然抽荆州兵马去攻打襄樊地界,这相当于同时招惹了曹操和孙权两家人,于是孙权最终决定通过武力夺取荆州。

在紧密安排之下,孙权先修书一封,用骄兵之计放松了关羽的警惕,紧接着派遣吕蒙假扮过往客商,趁关羽带兵外出攻打襄樊的时候,活捉烽火台士兵,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荆州,此时的关羽直接失去了大后方。
向前,因为敌军坚守而无法攻下襄樊成为栖身之所,向后丢失了荆州又无法撤退,因为兵马没有得到及时整顿休养,关羽也不可能前往西川搬救兵,孟达和刘封二人又因为昔日的矛盾拒绝支援,最终导致关羽困守孤城。
由于城内并无粮草,导致关羽陷入了一个死局,生命的最后时刻,关羽依然在拼尽全力,想要前往川中求救,但最终却中了东吴的计谋,一道绊马索便将关羽生擒,后来因为宁死不投降,父子二人全部都被孙权杀害。
诸葛亮的计划
章太炎认为,虽然关羽看起来是被孙权杀死的,但背后却是军师诸葛亮的操作,甚至可以理解为,诸葛亮的目的就是借孙权之手杀死关羽,这一切的一切,其实是诸葛亮身为军师以及后来丞相的政治操作。
无论是历史还是《三国演义》的小说之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相比于凤雏庞统,身为卧龙的诸葛亮更加擅长政治。
尤其是在协助刘备处理政权中大小事务之时,诸葛亮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小势力想要发展,乃至后来达成一统天下的目标,稳定的政局是必要的。
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来发号施令,那么这个政权迟早会在历史的浪潮之中灭亡,这也是诸葛亮早期强调刘备“不可推辞荆州”的原因,由于刘备没有听从,才有了后来和东吴之间的争执不休,而关羽没想到的是,自己也是诸葛亮政局构建中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因为诸葛亮首先意识到,关羽这种傲上而不如下的性格,可以充分形成在政治上的威望,照顾下属自然会让士兵们唯命是从,久而久之或许会形成一股属于自己的势力,增强士兵的凝聚力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坏就坏在关羽傲上。
也就是他瞧不起其他比他更强的将领,这种做法很容易让政权内部形成对立和分歧,加深关羽和其他将领之间的矛盾,内部尚可处理,一旦有朝一日在战场上打仗,或许有可能会改变整个战场形势,影响到整个政局,这是诸葛亮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为了大局稳定,诸葛亮在综合考虑之后才决定牺牲关羽,但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定又不能自己动手,所以最后采用了镇守荆州的方式,加剧了关羽和孙权之间的矛盾,继而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

不得不说,诸葛亮所选的时机十分巧妙,当时的刘备正在进攻西川,文官武将全都致力于此,即使得知关羽面临性命之危,也根本没有办法抽调军队回去救援,就这样,诸葛亮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思除掉了蜀汉将来道路上的政治隐患。
所以说关羽这一角色其实充满了悲情色彩,诸葛亮其实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早在驻守荆州的时候,关羽就已经等同于一个棋子,之后的牺牲也是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董守聪.关羽败走麦城的另一原因[J].健康之路,2006,(10):25-26.
[2]高明阁.读“败走麦城”[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04):75-80.
[3]周兴涛,张振敏.像而有灵:关羽图像演变[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9(03):63-69.DOI:10.16856/j.cnki.52-1141/c.2024.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