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社会自秦朝开始,经历了西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之后,开始走入一个相对混乱的社会局面,尤其是东汉末年宦官干政导致皇权旁落,朝中大臣虽然有心,只可惜皇帝昏庸无能,根本没有能力把持朝政,随着宦官交替专权,朝政岌岌可危。
正所谓祸不单行,当朝政处于窘迫状态下时,地方上受到了天灾的影响,农民起义出现,许多诸侯和枭雄借此机会割据一方,占领城池称王称霸,这是汉朝最无助的时刻,随后这个朝廷就在风雨飘摇之中,不复当年,从许多小诸侯逐渐演变为三国局面。
曹操无疑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分别与刘备和孙权对峙,独揽朝政。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继承爵位,并伺机篡汉自立,为了控制舆论,汉献帝被送往河南地区册封为山阳公,很多人都疑惑的是,为什么当时曹丕将汉献帝送到益州恶心刘备?
曹操与曹丕的野心
曹丕虽然是曹操的儿子,但两个人的想法完全不同,就曹操而言,他渴望的是天下归心,虽然也想要建功立业,但并不一定要建立王图霸业,他的父亲乃是汉朝旧臣,曾几何时的曹操也是大汉的骁骑校尉,在董卓独揽朝政的时候,曹操也是一个热血青年。
当曹操决定献出七星宝刀时,就等同于默认为汉朝而放弃自己的性命,此时的曹操尚且是汉朝忠臣之中的一员,其实就这一点认知而言,曹操始终没有改变过,他曾想尽一切办法恢复汉室朝纲,除了刺杀董卓之外,也试图依附十八路诸侯,扫清叛乱。
但最终的现实却让曹操深刻意识到,目前的汉王朝已经走向衰落,除了外表的空壳子之外,基本无力回天,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天下大一统,重回稳定局面,就必须将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尤其是在见到优柔寡断的袁绍之后,曹操更加明确这一点。

也就是说,曹操渴望得到的是一统天下的伟大成就,并不是什么皇帝之位。
曾经横槊赋诗之时,曹操已经是权倾一时的重臣,但他也曾说过,“若我不存在,不知有多少想要称王称霸者”,这里的表述并非夸大其词,因为事实的确是如此。
毕竟连当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也意识到,如果曹操身亡,北方则陷入空前混乱的局面,由此可见,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之位,但实际上已经制约了各方诸侯,手中的权力也早已经超过了皇帝。
后世之人对曹操褒贬不一,说他是汉贼也罢,说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但他的存在确确实实维护了大汉朝廷,始终还是汉臣的名号,魏王也是大汉的魏王。
但曹丕则不同,早在参与立嗣之争的时候,曹丕就已经看穿了现实,他之所以想要继承曹操魏王的位置,实际就是想要当皇帝,他和曹操一样知道汉室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同的是曹丕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并且在他篡位之后就开始实施。
退位与落脚之处
对应曹操当年所说的“我将效仿周文王” 的话语,大汉的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去继承,所以曹丕刚刚继承位置,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了一系列举动,除了削弱当年自己竞争者曹植的势力之外,就是加紧对汉献帝的逼迫,好让自己登上皇位。
在华钦,贾诩等人的逼迫之下,汉献帝刘协迫不得已拿出玉玺下达禅位诏书,曹丕正准备堂而皇之的接受,一旁的司马懿却劝说,为正天下人之口,自己应当先推辞不受,而汉献帝只能连续下圣旨,一来二回之间,曹丕觉得名正言顺了,便顺理成章地接受。

随着曹丕穿上龙袍登坛告祭大赦天下,传承四百余年的汉王朝正式宣告结束,魏国建立,目前的汉献帝刘协已经落得了众叛亲离的下场,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自己从一出生开始就被劫掠,本身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没有丝毫实权。
如今把江山禅让之后,就彻底变成了一个无用之人,此时的汉献帝只能听天由命。
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王,按照正常的程序,立一帝,就应该废除一帝,为了永绝后患,曹丕最好的做法就是将汉献帝杀死,但从当前的局势来看,这显然已经不可能。

最初曹丕为了得到皇位,没少对天下之人立人设,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正面形象,所以为了避免舆论风向转变,并不适合杀死汉献帝,为了将自己的仁义道德贯彻到底,曹丕将汉献帝封为山阳公,随后令他前往自己的封地。
虽然说汉献帝刘协未受宣召,永世不得入京,但这样的结局对于汉献帝来说也是一种解脱,虽然失去了皇位和江山,但他也终于有机会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在那片并不大的封地上,汉献帝刘协也能怡然自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不仅有佳人相伴,还能够归隐田园,衣食无忧,闲来无事的时候,还能凭借自己曾经在宫中跟随御医所学治病救人,也算是能够造福一方百姓,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谁都能看出曹丕本身就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若不是母亲劝导,弟弟曹植才华惊人,或许二人早已经手足相残,血溅三尺,由此可见曹丕眼中是容不得沙子的,对于汉献帝即使不杀死,在很多人看来也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当时魏国的地盘虽然很大,但毕竟没有实现全国性的统一,随着曹丕篡汉的消息传出之后,横跨两川之地的刘备很快就称帝,继承汉室血脉,而稳居江东的孙权,也紧随其后即皇帝位,和曹丕分庭抗礼。

对于曹丕来说,完全可以将汉献帝送到刘备处恶心他一手,既然刘备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号,并且以此为借口笼络多方人才,无数文臣武将全都归顺在他麾下,如果把汉献帝送到刘备这里,就变成了对刘备的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对汉献帝采取的所有举动都会落下话柄,如若置之不理,便和自己当年兴复汉室的誓言相悖,如若扶持汉献帝登上皇位,而自己在外带兵打仗,很有可能和当年的曹操一样,被认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需要注意的是,刘备之所以最后称帝,也是在渲染“汉献帝死亡”的消息之后,而实际上对方活得好好的,这样的表现,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刘备对活着的汉献帝十分忌惮,但曹丕最终为什么没有选择这么做呢?
原因之所在
第一个原因就是汉献帝刘协的影响力尚在,曹丕虽然将他放走,但并不代表彻底的自由,毕竟此人也是曾经的皇帝,当下朝中还有许多汉臣,他们都无比忠心,如果汉献帝振臂一呼,那么天下之人究竟是不是会响应,这也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即使留刘协到了山阳地区,曹丕也一定会暗中派人监视,汉献帝的一举一动,实际上曹丕全都了如指掌,若发现他有什么出格的举动,或许会在顷刻之间命丧黄泉,实际上就是一种远程的监控,但如果送到刘备处,结果就会全然不同。
二人毕竟是叔侄关系,刘备也是汉献帝曾经在查阅族谱之后钦定的皇叔,更重要的是,当年刘备在朝中之时,汉献帝就曾想通过扶持刘备而制衡曹操在朝廷之中的分量,但当时由于自己羽翼未丰,刘备也处于漂泊不定的状态,这件事情并没有实现。

如果曹丕在此时选择将汉献帝送到刘备处,不仅不会引发蜀汉政权内部的矛盾,反而会让上下一心,刘协很有可能会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将曹丕定义为逆贼,随后全权下令刘备为讨贼大将军,甚至可能直接将皇位禅让给刘备,如此曹丕所塑造的舆论氛围将荡然无存。
按照中国古代的继位传统,如果真有此举,连曹丕这个政权的合法性也会丧失,如果不被天下之人所承认,那就等同于一无所有。

第二点就是曹丕的自信,掌握汉朝国政之后,曹丕始终将刘备和孙权等视之为微不足道的叛乱势力,根本瞧不起他们,并且曹丕自以为很快就会发动统一天下的讨伐战争,到时候这两股势力先后都会灭亡,没有必要玩内讧的戏码。
最后从某种方面来讨论,刘协到了刘备处,也很有可能面临性命之危,毕竟在曹丕篡汉的时候,刘备实际上已经成为汉中王,当然这并没有得到汉献帝的允许,毕竟当时的汉朝还掌握在曹操手中,如此大事他定然不会同意。
在这样的矛盾之下相遇,汉献帝很有可能被暗中杀死,到时候罪名自然将落到篡汉的曹丕头上,这是得不偿失的。
曹丕既然能当上皇帝,就一定有明辨是非,权衡利弊的能力,之所以没有选择将刘协送到刘备处去恶心别人,是在多方面权衡之后所得出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舒德进.试论孙权抗击曹丕南征[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06):45-48.
[2]孙逸飞.曹丕:热烈而忧伤[J].新世纪智能,2021,No.300(75):36-37.
[3]周颖.《三国演义》中曹丕形象的失真[J].汉字文化,2021,No.278(0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