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三坊七巷里,有一栋青砖黛瓦的老宅子,这里曾经住着一对特别的夫妻。
1905年的春天,十八岁的林觉民第一次见到了他的新娘。
这是一桩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但谁也没想到,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竟会在这座老宅里谱写出动人的爱情故事。
新婚之夜,当林觉民掀开新娘的红盖头时,他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传统闺秀,而是一个眉目如画、眼神灵动的姑娘。
更让他惊喜的是,在新房的案几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楚辞》《红楼梦》等书籍。
原来陈意映虽是大家闺秀,却从小酷爱读书,尤其喜欢诗词歌赋。
就这样,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在这座老宅里开始了他们"先婚后爱"的甜蜜生活。
每天清晨,林觉民都会在院子里读书。
陈意映就静静地坐在一旁,偶尔为他添茶倒水。
渐渐地,她开始和丈夫讨论书中的内容。
林觉民惊讶地发现,妻子对时事的见解竟如此独到。
他开始教妻子读《民约论》等进步书籍,而陈意映则教丈夫欣赏古典诗词。
夜深人静时,他们常常并肩坐在烛光下,一个写革命文章,一个作诗填词。
偶尔相视一笑,便胜过千言万语。
——
但林觉民并不满足于这样安逸的生活。
看着国家日渐衰败,他决心要为改变这个世道做些什么。
于是,他在家里办起了"女学堂",教附近的妇女读书识字。
陈意映第一个响应丈夫的号召,不仅自己带头学习,还动员了十几个亲戚朋友来上课。
在她的支持下,这所小小的家庭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许多妇女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了"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1907年,林觉民决定去日本留学深造。
临行前夜,夫妻俩在院子里促膝长谈。
陈意映虽然万般不舍,却坚定地说:
"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
林觉民紧紧握住妻子的手,月光下,他看见妻子眼中闪烁的泪光,也看见了她眼中的理解与支持。
——
在日本的日子里,林觉民加入了同盟会,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
但他对妻子的思念从未间断,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写下思念的家书。
而远在福州的陈意映,一边照顾年幼儿子,一边侍奉公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每当收到丈夫的来信,她都会反复阅读,然后把信小心地收在贴身的荷包里。
1911年春天,林觉民突然回到福州。
他告诉家人是学校放假,实际上是回来准备广州起义。
在家的日子里,他白天四处奔走联络同志,晚上回到家,总要握着妻子的手说一会儿话。
陈意映隐约感觉到丈夫这次回来有些不同,但她选择相信丈夫的解释。
离家的那天清晨,林觉民站在床边久久凝视着熟睡的妻子。
阳光透过窗棂,在陈意映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轻轻抚过妻子的发梢,最终还是没有叫醒她道别。
谁曾想,这一别竟成永诀。
——
广州起义失败后,林觉民在狱中写下了感天动地的《与妻书》。
当这封沾着血迹的信辗转送到陈意映手中时,她正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读到"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时,陈意映当场昏厥。
醒来后,她抱着书信痛哭失声,几次想要追随丈夫而去,但想到腹中的孩子,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强。
林觉民《与妻书》
1913年,年仅22岁的陈意映在忧郁中离世。
临终前,她将《与妻书》和丈夫的其他书信整整齐齐地包好,嘱咐家人一定要好好保存。
如今,这封饱含深情的书信静静地躺在福建博物院里。
这封被誉为“20世纪最美的情书”,向每一个驻足观看的游人诉说着这段跨越生死的爱情。
每当春风吹过福州的老巷,仿佛还能看见当年那个倚门而立的女子,在等待远行的丈夫归来。
而广州黄花岗上,林觉民的墓碑前总有人献上新鲜的茉莉花——
那是陈意映生前最爱的花。
这对夫妻虽然只相伴了短短六年,但他们用生命诠释的爱情,却在百年之后依然感动着每一个听到这个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