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年味儿:亲情的牵挂与拉扯

郑明杰呀 2025-02-05 18:08:43

“妈,今年过年,您和爸来县城住几天吧,孙子可想你们了。”儿子的电话透着几分热乎,但夹杂的情感却让我分不清是喜悦还是怅惘。

“咱家年年盼着回来过年,你今年怎么还不回来?”一股压抑的埋怨,我终究还是没忍住问了出来。

“妈,不是我不想,主要是……儿媳妇她说,孩子在家过年不方便,您和爸来吧,大伙儿一块热闹热闹。”儿子的声音透着些无奈。我沉默了片刻,才低声应道:“行吧。”

挂了电话,我坐在灶沿上发愣。老伴从地里回来,满身尘土,拿起锄头靠到墙上,问了一句:“咋了?儿子又不回来?”

“他说让咱去县城,家里热闹。”我点了点头。他“哦”了一声,点着旱烟坐下来,烟雾缭绕中有几分压抑。

其实,我是有点儿高兴的。大半辈子了,除了盼着地里的庄稼,其实更盼的是孩子们。孙子都八岁了,却没怎么抱过、亲过,只从视频里见过。真正的年味儿,已经好多年没享受过了。

一家三代的不同年味儿

老刘家的儿子,每年都会回来过年。每次看见他们一家团聚,我心里总是酸楚得很。儿媳是城里人,觉得乡下条件差,孩子待不了。我其实也能理解,毕竟那年孙子回来住了两天就生病了,儿媳气得大年三十都没吃饭。

隔壁人家热闹得像是庙会,笑声传遍了村口。而我们家,大年夜只有电视的声音陪着,无奈和冷清如影随形。

去县城的准备与期待

今年,儿子破天荒地说让我们去县城过年。大半月前,我蒸了两锅发糕,炸了几斤酥肉,还特意磨了两瓶香油,想着带过去让他们尝尝我们村里的“年味儿”。

老伴嘴上不说,心里却有点计较。他翻出来孙子小时候的照片,说要带过去给孩子看看。车子后备箱装满了一家人的牵挂,像是把所有的期待都装了进去。

大年三十早上儿子来接我们,车子刚到,孙子便开心地喊着:“爷爷奶奶好!”那天的阳光特别暖,我心头的寒意似乎也化开了一些。

年夜饭的冷与暖

到了儿子家,儿媳满脸笑容地迎接我们,还细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大虾、帝王蟹,还有些我连见都没见过的西式点心。儿媳给倒了杯红酒,说:“妈,这个好喝,您尝尝。”

喝了一口,我放下杯子,笑着没说什么。老伴倒是喝得脸通红,不住地夸儿媳的手艺。孙子给我俩拜年,递上两个厚厚的红包,笑得我眼角都有些润湿了。

有些年味儿,不是每一次都能追回

第二天一早,儿媳带孙子走亲戚去了,只剩儿子陪我们在家吃饭。他问:“妈,下午有没有想去哪儿?我带你们转转。”

我随口说:“哪儿都不想去,还是家里好。”老伴却在旁边催促:“回吧,家里等着串串门哪。”最终,儿子也没再坚持。

农村年味的尾声

回到家,推开院门的那一刻,我长长舒了口气。灶头上是早起做好的年糕,屋里弥漫着家的味道。老伴意味深长地叹了口气:“还是自家舒服。”

岁月流转,亲情不是靠一个春节就能弥补的。只要孩子们过得好,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明年过年,我们就在家里守着这一亩三分地,等他们想回来时再回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