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中国·玉石记》:「玉」见另一种历史

传媒1号 2023-08-15 13:20:39

玉石,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物质载体。

小至玉珏玉龙,大至玉人玉璧,每件玉器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文明故事,沿着远古先民发现和使用玉器的历史脉络,我们一起走近远古中华文明遗址,揭开那些神秘瑰丽的玉文化背后的文明密码。

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玉石记》,以玉器为线索,通过别开生面的寻玉之旅,带领广大观众跨越时空,与远古先人同赏玉、共品玉,形成心灵的激荡。

【石之美者】

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玉器,以其形制之美、寓意之奇,被古人广泛使用得以流传,历经数千年重现于世,人们不禁发问这些玉器如何制得?又作何用?

若要探其来处、寻其工艺,一切都要从小南山遗址开始说起。

黑龙江省饶河县境内的小南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玉石器物,距今9000年左右,成为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一批玉器;这些器物造型丰富多样,温润细腻的质地、浑圆饱满的造型令人称奇,更惊喜的是,玉器之上还留有打磨、钻孔的痕迹。

考古学家发现,在尚未出现金属的时代,古人早已学会运用「砂绳切割」配合,通过软绳和糙砂频繁摩擦,切开坚硬的玉料,制作成带有缺口的玉珏;不仅如此,辽宁省查海遗址的石器,证明了「石质轴承」的存在,说明七八千年前,已经存在机械原理制玉工艺。

这个发现不仅再现了古人高超稳定的「制玉技术」,同时还体现中华文明中「以柔克刚」的思想,既有器物之美,又有精神之美。

而依托古老钻管技术成形的美玉,形制重量分毫不差,更能叠戴组合,引领了当时的审美与文化方向。

除了装饰之用,内蒙古赤峰草原上,几块玉珏还揭开了「玉珏殡葬」的墓葬习俗。

位于兴隆洼遗址的居室墓葬文化,透露出先民故去后直接埋入屋内的事实,使住所兼具祭祀功能;优质的玉料,不仅在主人生前制成耳环佩戴,还在死后随之入棺,成为「陪葬饰品」。

遗址不远处的兴隆沟遗址,让玉珏又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墓穴中,墓主人仅单耳佩戴玉珏,专家初步判断可能是墓葬后遭受扰动,使玉珏移动了位置;而后的发现却否定这个说法,另一枚玉珏竟是嵌入眼眶中,且多处证据表明,「以玉示目」是居室墓葬的重要文化特征。

不管是佩戴还是随葬,玉文化从古至今都与「信仰」紧密结合:君子佩玉、熠熠其德;玉器随葬,以彰其雅。

随着制玉技术、玉器用途公之于众,探寻玉石来源的渴求愈发迫切。

追根溯源,从出土玉器中,专家发现了「岫岩」的痕迹。

古代典籍《尔雅》有云:「山有穴为岫」。岫岩玉,指的就是出自深山岩穴的美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因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满族自治县而得名。

一方面,借助现代科技设备分析,专家证明了这些古玉主要来自岫岩玉,给「玉石溯源研究」带来了新的证据;

另一方面,一处玉制工具洞穴的现世,揭开了石器时代,普通石器与玉器的「分裂演化路径」。

从早期二者作为「生产工具」共产公用,到发现玉器硬度与光泽的出挑、逐渐雕琢模样,脱离工具属性,最终完成向「装饰、祭祀玉器」的华丽转变,玉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石之美者」。

作为山岳精英的玉,历经漫长的岁月,沉寂于山川之间,直到中华先民发现它,逐渐欣赏、经过琢磨、成为形器,并赋予它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内涵,拉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帷幕,成为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见证,更成为东方独有的文化表征。

【灵蕴于玉】

自古以来,有人歌以咏志,有人借玉抒情,一块玉石足以诠释文人墨客的高雅情致,亦能透露中华文脉的广阔深远。

晋代陆机《文赋》写到:「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赞颂山水因玉石珍珠而焕发光彩,令人心驰神往;而让世界瞩目的红山文化,便是随着「中华第一玉龙」重现世间,让在中华文明曙光之时玉文化回归当下。

各型玉器见证红山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红山文化最早发现地。

1970年代,村民张凤祥挖掘出一件C型龙式玉器,经考证,这件文物与商代的玉龙有直接的承启关系,距今已5000多年,最终命名为「C型碧玉龙」,成为国之瑰宝。

无独有偶,辽宁朝阳的牛河梁遗址,同样挖掘出玉龙的另一种形态「玉猪龙」,同样以动物入形,反映出当时社会原始朴素的崇拜观念;同时为了更好表现供奉玉器的纹路层次,红山先民还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推磨工艺,名为「减地阳纹」,为玉器塑形打下基础。

两种玉龙的先后出现,暗示了当时辽西地区旱作农业现状,人们渴望通过玉器搭建与自然的沟通渠道,借助玉石神化造型表达对自然的敬意、祈福求雨,使玉器成为一种「礼器」,更添加了一层神话色彩。

1980年代,更多形态的玉器如勾云形器、玉鸟、玉蚕等形态,丰富了红山文化玉器文明的记录。

玉器犹如漫天彩霞般绚烂,表达着对宗教典礼的社会需要,以玉沟通天地万物、祭祀祈福,成为红山先民的一种朴素心愿,也见证了红山文化的神秘璀璨。

红山文化赓续中华文脉

大量的小件玉器文物以点成线,勾画出早期红山文化的质朴;

其后辽宁省牛河梁遗址挖掘中发现的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群则全面反映了晚期红山文化完整的用玉制度,擘画了中华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完整高大的泥塑女神,以玉示目,凸显崇高;

三层阶梯状的圆形祭坛,以玉供奉,尽显神圣;

墓葬主人全身着玉器,以玉随葬,彰显王权。

种种考古证据表明,「以玉为尊」的鲜明特点,反映出玉在红山先民的祭祀活动中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而牛河梁遗址展现出的「坛、庙、冢」空间布局,绝非单一部落可以完成,应是多个部落群体共同使用的祭祀圣地。

由此可见,5000多年前「玉器」与「礼教」深度融合,「灵蕴于玉」「玉礼相联」的理念,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古人,也赓续绵延至今。

于一方文化,鉴中华文明。

在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阶段,「玉」成为中华先民沟通天地的物质载体,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也使得玉参与了早期社会秩序「礼」的构建,成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寻古中国·玉石记》作为整个《寻古中国》系列纪录片中的第三季,通过寻访兴隆洼、红山、良渚等古代文明遗址发掘的玉器,一方面展现了古朴厚重的玉石文化,另一方面也沿着古迹-古籍-古物-古人的线索,拓展了整个系列的「文脉疆域」,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寻古中国》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考古探源过程,深入梳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秉持「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理念,充分运用自由视角、大场景3D扫描、XR+等新技术,带来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立体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令人钦佩。

1号结语

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

《寻古中国》为全世界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打开了一个珍贵的窗口。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