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张学良是许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父亲是号称东北王的张作霖。父亲去世之后,他非常年轻就继承了东北军的领导权,因此被称为少帅。
张学良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除了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之外,还有他一生和蒋介石相爱相杀的过程。

一、早期交往
张学良1901年出生于辽宁,当时他的父亲“东北王”张作霖气焰正盛。作为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也从小受到举世瞩目。
父亲为了培养他成才,给他找了许多有名的老师。除了教导他文化知识之外,还对他进行了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

16岁时,张学良开始在东北军部队中当兵。父亲为了培养他的军事素养,让他从普通士兵干起。
两年之后,他进入到了东三省的陆军讲武堂,开始军校的学习,他学习的科目是炮兵。
最终,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在东北军第三混成旅担任团长的职务。
但毕竟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儿子,虽然张学良担任了不高的官职,但他的主要工作其实是负责张作霖的人身安全以及维护奉天的治安,他的父亲还是将他作为接班人在培养。

但是只有父亲的血缘关系还远远不够,要想成为真正的将领,张学良必须在战场中让众将士信服。
1922年爆发了直奉战争,张学良也成长为了一名少年英豪,父亲张作霖将他任命为东路第二梯队的司令。
最终张学良不负众望,成功在山海关阻击了敌军,至此他也在东北军中树立了威望。

之后张学良逐渐被委以重任,首先是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后来又负责部队整训以及海军、空军建设等。
两年后再次爆发直奉战争,张学良率领第三军入关作战,直接将直系军队直接打到山海关以内,并且部队直逼于北平,直系部队至此溃不成军。

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兵在皇姑屯炸死,从此张学良和日本人结下了国仇家恨,随后他也继承张作霖遗志,成为了东三省总司令。
后来为了国家大义,他宣布归从南京国民政府,促使中国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
随后他也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了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张学良开始了和蒋介石初相遇以及恩怨纠葛的半生。

二、扭转乾坤
归属南京国民政府之后,张学良直接听命于蒋介石,但二人一直未曾谋面。他在东北地区坚持了蒋介石所奉行的和沙俄对抗的政策。
不料在争夺东北铁路所有权的过程中,张学良和沙俄的军队爆发了激烈冲突并相互交战,但最终不敌,落了个惨败的下场。
在此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没有出一兵一卒前来增援,反而是战争结束之后假惺惺地给张学良以及一些东北将领颁发了国家荣誉勋章。

蒋还在之后邀请张学良来北京会面,也是这次会面张学良和蒋介石第一次见面。
其实在蒋介石之前,张学良和宋美玲已经在上海相识了,甚至两人还产生了一些非一般的情愫。
后来中东路事件之后,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在北平召见张学良,这也是蒋张二人正式交往的开始。

尽管此时张学良和蒋介石交情还不够深,但是在随后的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向全国发出电报,率领东北军在华北地区支援蒋介石。
当时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三个集团军并合一处,共同反对蒋介石,兵力甚至达到百万,可以说远胜蒋介石所率领的中央军。
在这种危急之下,张学良对局势进行了充分的权衡。

他率领的东北军也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一开始他表示中立,同时劝告各方以和平为重。
但后来看到各方势力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后,他选择了支持蒋介石的南京政府。
因为在他看来,冯玉祥等三股势力即使取得了胜利也是一盘散沙,仍然各自为政,因此为了尽快解决分裂割据的局面,还是支持蒋介石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

果不其然,东北军一出马,战争的局势马上向蒋介石倾斜。以至于最后,三人形成的反蒋联盟顷刻间土崩瓦解。
阎锡山,冯玉祥等人也很快下台,蒋介石既赢得了中原大战,也拥有了影响全国的势力。
凭借扭转乾坤的功绩,张学良在战后也被蒋介石授予了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可以说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地步。

同时张学良除东北外还获得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他手下的许多东北军将领也进入到了南极中央政府担任重要职务。
但是功高盖主,虽然明面上蒋介石对张学良及其部下进行了非常高的嘉奖,但是内心深处却非常忌惮张学良。
至此也开始了对他半辈子的提防,这也为后来对张学良几十年的软禁埋下了伏笔。

三、囚禁半生
918事变之后,日本关东军得寸进尺,逐渐蚕食了我国东北地区。
正当张学良率领东北军要奋起抵抗时,蒋介石却用一条“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终止了他们的行动。无奈之下,东北军全部撤出东北,将广袤大地拱手让人。
随后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张学良率领军队到了西安地区,和杨虎城负责当地的剿共事业。
在此期间,虽然张学良多次提出反对,但都被蒋介石拒绝了,可以说这也是二人在政治上意见对立的开始。

随着抗日战争的局势越来越紧迫,张学良多次向蒋介石发电报,表示要尽快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却遭到蒋介石严厉的斥责。
蒋介石甚至多次来西安会见张学良和杨虎城,希望对他们进行敲打,还多次督促他们加紧剿共事业。
终于在12月4日这天,蒋介石又一次来到了西安,他下榻在临潼的华清池。在会面的过程中,他终于给两人下了最后通牒:要不继续剿共事业,要不二人的乌纱帽将不保,他们也会被调离西北地区。

最终张学良,杨虎城被逼急了,二人在紧急商议之后决定实施兵谏计划。
在12月12日的凌晨时分,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包围了蒋介石的驻地,同一时间杨虎城也率领部队扣押了蒋介石在西安安排的各级军官将领。
后来二人不顾蒋介石的反对,私自将剿匪总部改为了抗日联军军事委员会。

他们的这一操作先是让蒋介石勃然大怒,但看到房子外面的重重重兵他却胆战心惊,要知道他的性命完全掌握在张学良的手中,因此他只能一言不发,乖乖听命。
宋美龄和宋子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急忙赶到了西安。两人和张学良、杨虎城以及周恩来举行了会谈,共同商讨联合抗日的事宜。
面对这种状况,蒋介石只能被迫同意会议达成的协议,那就是:停止内战,联合红军抗日。

看到蒋介石用人格做的担保之后,张学良相信了他,并且当场释放蒋介石。
为表达歉意张学良随后还瞒着东北军的部署以及周恩来,坚持自己一个人陪同蒋介石离开了西安。
本想着蒋介石能够理解自己为国家利益着想的良苦用心并取得对方的谅解,但没想到蒋介石背信弃义,一回到南京就将他关押了,从此张学良也开始了他54年的被软禁生涯。

其实一开始的关押是为了国民政府的军事法庭对张学良依法进行判处,最终他也被法庭判了有期徒刑10年。
蒋介石虽然暗自窃喜窃,但在表面上又露出了他虚伪的面孔。他假惺惺地为张学良写了一份请求特赦的文件,并且送达到了国民政府,希望政府能够对张学良网开一面。
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只是在做戏而已,最终张学良也迟迟没有等来对他的赦免。

自1937年开始,张学良先后被软禁在了南京的一个别墅,后来又多次辗转到奉化,安徽,江西,湖南,贵州等地。
甚至可以说蒋介石到了哪就将他带到哪,生怕他有什么歪心思,不安分。可以说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忌惮已经到了骨子里,时刻不敢掉以轻心。

本来蒋就对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势力害怕三分,没想到张学良公然兵谏,于是蒋对他更加不放心了。
1946年兵败之后,蒋介石派特务将张学良押到了台湾,随后张学良也开始了他在台湾的后半生。

四、挽联祭奠
被押到台湾之后,张学良仍然被蒋介石秘密囚禁着。在很长的时间里,张学良和他的夫人赵四小姐赵一荻非常悲惨地生活在日本人修建了一个木板房里。
这个地方非常偏僻且交通不便,他们住的房子漏雨又透风,住处周围都是台湾的原住民。两人在生活中的基本物资也无法得到保障,被迫之下他们只能开垦菜地,种菜,还养一些鸡鸭。张学良这样一位军事将领奇才只能在山里面蜷缩一处,终日逗猫打发时间。
虽然在此之间张学良多次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但是他的请求都被当局者驳回了,这一等就是近三十年,终于他等到了蒋介石的去世。

蒋介石去世第4天,遗体被转移到了位于台北的国父纪念馆,这里将举行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为父亲举行的吊唁仪式。
经过蒋经国的特许,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被允许前来吊唁。面对蒋介石的遗体,张学良回想到两人半生的恩怨情仇竟无语凝噎。
他留给蒋介石的只有一副挽联以及上面的16个字:“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分,宛如仇雠。”

可以说两个人在私人感情上是非常亲近的,张学良在晚宴中也表达了对蒋介石关心之情的感恩。
但是随后又提出了两个人在政治见解上的巨大分歧,以至于这种分歧成了刻骨的仇恨。

本想着蒋介石去世之后,张学良也可以获得自由,但没想到的是蒋经国继续继承了蒋介石的遗志,对于张学良继续采取软禁的措施,之后又是长达15年的监禁。
一直到了1990年,此时张学良已经89岁的高龄,他们夫妇终于重获自由。之后,张学良和他的夫人一起享受着平静而温馨的时光。

张学良在闲时还接受了各种采访,在采访中,他也分析了蒋介石最终失败的原因。但对于蒋介石个人,他的情感是复杂的。
例如他曾说过,对蒋介石处理西安事变后的行为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却认为蒋介石后来对他还不错,毕竟没有枪毙他。
5年之后,张学良还和夫人远离了台湾,前往美国夏威夷定居,一直到2001年去世。
信息来源:
[1]张学良曾为西安事变“忏悔”:“立志救国,反而误国”.新京报.
[2]张学良的个性与历史偶然.海南日报.
[3]专家曝光蒋介石日记手稿:同张学良关系亲密.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