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诛杀官渡之战的大功臣许攸?

史说新读 2023-10-20 10:41:58

曹操能打赢官渡之战,许攸起到了关键作用。

正是许攸指出袁绍军命门所在,献策袭乌巢,才使曹操瞬间逆转战局,取得大胜。

于私而言,许攸是曹操多年的老朋友,二人有过命的交情。

于公而言,许攸一来就献出了扭转乾坤的策略。而且,许攸本人也以足智多谋而著称。

这样的人,本应是曹操的心腹之人。

然而,官渡之战后仅仅4年,曹操就诛杀了他。

这是为何呢?

本应是曹操心腹的许攸

许攸,本应成为曹操的心腹之人。

1、曹操多年故交,过命的交情!

许攸,早年就与袁绍、曹操混在一个圈子里,关系紧密,

关系紧密到什么程度呢?

184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等豪杰一起,想要废掉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帝。当时,许攸曾约曹操一起参加,被曹操拒绝。

谋逆,是杀头的罪,许攸把想法告诉曹操,可见其对曹操的信任。

知道谋逆而不报,也是重罪,曹操虽然拒绝许攸,却没有告发,这是为了许攸担着巨大的风险的!

这,算是过命的交情吧!

就冲着着相互之间的信任,许攸本该是曹公的心腹之人呀!

2、足智多谋。

许攸以多谋著称,孔融将其与田丰并列,称为“智计之士”。

许攸、田丰、沮授,都是袁绍手下比较出名的多谋之人。

沮授被俘后,曹操对沮授肉麻地说:“孤早相得,天下不足平也”!一心要将沮授收入帐下。

曹操又说:“如果当初袁绍采纳田丰的计策,胜负还难料呀”!也是充满了遗憾。

如今,许攸投到了曹操手下,本应重用呀!

虽然许攸有很多毛病,但曹公用人唯才,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

足智多谋的许攸,本应是曹操倚重之人呀!

3、扭转乾坤的大功。

许攸到来前,曹操已经几乎粮尽,如果仍然找不到取胜之法,那就非常危险了!

许攸到来,指出袁绍军的致命软肋——乌巢,并献策袭取乌巢,从而使曹军一举扭转乾坤!

许攸,绝对是官渡之战中最关键的人物,是官渡之战的第一功臣!

无论是以私人关系,还是以智谋水准,还是以功劳,许攸,本应是曹操重用的心腹之人!

然而,事实是···官渡之战后仅仅3年多,曹操就处决了许攸!

许攸之死

在小说中,许攸是叽叽歪歪,被许褚一怒之下杀掉的。后来曹操还觉得有点可惜。

假如是如此的话,那就是许褚性格问题了,属于“事故”,而不是值得一说的“故事”。

然而,在正史中,许攸,就是被曹操本人收监、处决的。

204年,曹军攻入邺城。

许攸在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要不是有我,这家人根本进不了这个门!

有人向曹操告发此事,曹操遂将许攸收监。

最终,曹操以“恃旧不虔”,诛杀了许攸。

所以,许攸,不是许褚在“激怒”之下忍不住杀掉的,而是曹操在非常冷静的情况下处决的。

老朋友、大功臣、足智多谋之人,曹操为何要处决掉这样的呢?

表面原因:许攸的无礼

《魏略》中,记载了此事前因后果。

许攸十分无礼,屡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场合,都直呼曹操小名,并直接对曹操说:“曹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

曹操表面上赞许:“你说得对”!但内心却很不爽。

然后,就发生了前文所说的,许攸在邺城东门公开轻慢曹操,被收捕、处决的事情了。

这是见诸正史的唯一解释。

然而,毫无疑问,这不过是表面原因罢了!

仅仅无礼,曹操没有必要处决许攸。

以曹公驭人之能,不是没有办法把许攸的不当之举镇下去,让其收敛一些;以许攸之智,也不必非要作死到底。

许攸之罪,依法不当诛。

最不济,曹公给许攸一点教训,让他收敛一点,不必处死。

都是干大事的成年人,怎么可能因为一点言语而非杀不可呢?

曹公诛许攸,必然还有其他原因!

越是故交越危险!

许攸是曹操的老朋友,不假。

投曹后,许攸也一直以“故交”自居,表现得十分亲近。

然而,许攸不知道的是:越是故交,越危险!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三国志》

同样是故交,娄圭随曹操多年,仅仅因为一句隐晦的“)居世间,当自为之,而但观他人乎(人生在世,作好自己就好了,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这种没有任何攻击性的话语,就被曹操认定为心怀不满,诛杀了!

确实,故交,也就意味着“知道得太多”了。

这样的“故交”,看起来是很亲近,但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而且,比起娄圭来,许攸被诛杀的原因就更多了!

许攸虽有才,但名声实在太臭

曹公用人,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不求全责备,“唯才是举”。

所以,对于有才之人,曹操是原因容忍一些小毛病的。比如郭嘉、程昱。都有一些小毛病,都被检举过,但曹操都“摆平”了。

然而,许攸的名声,实在是太臭了!臭得突破了“底线”。

许子远凶淫之人,性行不纯。——袁术。《汉末名士录》

许攸贪而不治。——荀彧。《三国志.荀彧传》

袁术、荀彧,都对许攸有如此评价,可见,许攸算是臭名远扬了!

要知道,许攸最后离开袁绍,也是因为其家属犯法,被审配捉拿,属于“反贪”行动中逃离袁绍的!

而献策袭乌巢,虽然有功于曹操,但也使他的名声进一步臭了。

曹公用人,善用降将,招降纳叛,有才就用。

然而,许攸来降,是“卖主求荣”,为士人所不耻!

夺取邺之前,曹操还只是要保持一点距离的话,那么,到了夺取冀州之后,杀许攸,也就变得有必要了!

收河北之心

邺,长期是袁绍的统治中心。

袁绍治冀州,还是比较得人心的。

另一方面,曹操又有心将邺经营为自己的统治中心。

为此,曹操采取了一系列争取人心的举措。

曹操下令免收当年河北租赋,改革袁氏弊政,“重豪强兼并之法”,以争取冀州人心。

后来,曹操又辞去兖州的职务,兼任冀州牧。

如此,许攸,实际上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1、许攸与冀州大族关系紧张。

袁绍时期,手下大致分为两派:冀州本地派与随袁绍外来的颍川派。

两派相互争斗,这是袁绍集团土崩瓦解的重要原因。

其中,许攸,是颍川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袁绍时期的权力斗争中,许攸与冀州大族关系自然就很紧张了!

尽管冀州派的代表人物田丰、沮授、审配等人已经被杀,尽管曹操采取抑制豪强的态度,但是,要安定冀州,曹操又不可能不尽力争取冀州本地大族的支持!

2、许攸在冀州多行不法,不得百姓之心。

许攸“贪而不治”是出名了的。

曹操改袁氏弊政,采取严法之治。

既然曹公“严法”,那么,许攸这个著名的“贪而不治”,就是天然的典型了!

是的,许攸是曹操的老朋友,大功臣,也是足智多谋多人。

然而,越是如此,难道许攸不越是一个“杀之以安人心”的“典型”吗?

许攸,是曹操的老朋友、大功臣、可用之才。

然而,对曹操来说,越是故交,越是“忌”的对象。

而许攸的臭名远扬,则使其成为曹操严法的“典型”!

结果,许攸的头颅,被曹操“借”走了。

2 阅读:758
评论列表
  • 2023-10-23 22:43

    历史上例子多了,不都是如此吗?秦末陈胜杀吴广汉刘帮杀韩信,英布,明朝朱元璋杀李善长,冯胜,廖永忠,朱亮祖。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