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国交“投名状”?清华院长曾提议:中国应向美日共享顶尖技术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5-04-03 01:42:16
前言

我们都知道,近些年美国为了限制我国的科技发展,那完全是不择手段,制裁、封锁、打压...只要是对我国不利的事,美国就乐意去做。

但就算这样,我国仍然是打破了重重枷锁,成功发展了起来。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反而有个专家跳出来,表示应该促进合作,将中国的顶尖技术主动分享给美国和日本。

那么,这人到底打的是什么心思?

“科技无国界”

这位专家名叫白重恩,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的院长。

在 “2023 年开放国会论坛” 上,他在演讲时高呼“科学无国界”,并抛出“中国应主动与美日分享顶尖技术” 的言论。

这无疑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这些年美国做了什么,那人们可以说有目共睹...

从航天航空到芯片光刻机,美国在每个领域都对我国百般阻挠,设置重重障碍:

其不仅以所谓 “国家安全” 为由,阻止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限制技术和设备出口,更是动用政治手段,胁迫盟友加入对中国的科技封锁。

此外,美国还对无辜中国科学家进行无端调查,威胁他们的学术自由乃至人身安全。

日本更是不用多说,作为美国最忠诚的走狗,它长期紧跟美国步伐,在包括科技在内的多个领域对中国采取敌对态度。

同时,日本和我国有着血海深仇还从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今更是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抬头,在历史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鼓吹向美日主动分享顶尖技术,怎么看都有问题。

总的来说,白重恩提出 “科技无国界,中国应主动与美国交流关键技术” 的观点,看似站在国际合作的高度,实则脱离现实。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科技早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手段,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享受科技全球化带来的红利时,却对中国等新兴国家进行科技封锁,试图维持其科技霸权。

所谓 “科技无国界”,在现实中不过是西方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科技成果的幌子。

在美日对中国实施科技封锁的背景下,主动分享顶尖技术,无异于将国家科技安全拱手相让。

美日不会因为中国的让步而停止对中国的遏制,反而会利用中国提供的技术,进一步巩固其科技优势,加大对中国的打压力度。

而且从历史经验来看,美日在国际合作中屡屡背信弃义,常常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窃取他国的科技成果,根本不值得信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美日在科技合作中与中国真诚相待,无异于痴人说梦。

就算是有合作,那也应该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绝不能以牺牲国家科技安全为代价,更不能是跟交“投名状”一样上前主动分享!

中国科学家

这件事也说明了,在如今“科学无国界” 这一理念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乍听之下,它描绘了一幅全球科研人员携手共进,打破地域与国家界限,共同探索未知的美好愿景。

但在现实世界中,美西方的种种行径无情地戳破了这一虚幻的泡沫,淋漓尽致地证明了这不过是他们精心编造的谎言:

美西方对待他国科学家的恶劣态度,尤其是对中国科学家的打压与迫害,更是让无数人寒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学家有祖国” 这一铁律,在众多心怀家国的科学家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最为生动且深刻的诠释:

钱学森先生,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就是最好的代表。

20 世纪 50 年代,钱学森在美国已经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就,凭借其杰出的才华和卓越的贡献,不仅拥有了令人艳羡的高官厚禄,更在学术领域拥有极高的声誉。

可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在钱学森的胸腔中熊熊燃烧。

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美国所拥有的一切,冲破层层阻挠,一心只想回到祖国的怀抱,用自己的所学,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力量。

但美国政府并不甘心轻易放走这样一位顶尖科学家,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对钱学森实施了无理囚禁。

在被囚禁的日子里,钱学森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精神和肉体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威胁,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从未动摇。

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根在中国,只有回到祖国,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终,在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强烈交涉下,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成功回到国内并开始马不停蹄地投身于我国的导弹事业,从无到有,一手搭建起了我国的导弹研发体系。

更让人感动的是,钱学森先生的事迹也并非孤例: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无数像邓稼先、华罗庚、林兰英这样的科学家,纷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他们不惧艰难险阻,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在众多科技领域的空白。

正是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有祖国,时刻牢记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才不惜放弃一切,回国效力。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我国才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从落后挨打到科技强国的伟大跨越,拥有了如今强盛的中国。

相较于当下,白重恩提出中国应主动与美日分享顶尖技术的言论,这无疑令人瞠目结舌。

相较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当年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依然坚定地选择回到祖国,为国家的科技事业拼搏奋斗。

而白重恩作为国内顶尖学府的管理者,在享受着国家给予的优厚资源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为何会提出这种近乎交 “投名状” 的主意?

或许他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推动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但他却严重忽视了现实的国际形势。

在如今的情况下,主动向美日分享中国科学家辛苦研究出的顶尖技术,无异于将国家科技安全拱手相让,让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付诸东流。

最后还是那句话,“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界。”

这应当成为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座右铭,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科技合作固然重要,但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绝不能以牺牲国家科技安全为代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中,我们要铭记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坚定地捍卫国家科技主权。

对于那些企图削弱中国科技实力的言论和行为,我们要坚决予以驳斥,绝不能被错误言论误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属于中国的科技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中新经纬————2023清华财经新闻论坛在北京举办

0 阅读:0
回顾过往读历史

回顾过往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