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司马懿克星,马超不敢轻易与他交手,连诸葛亮也几次败于他手

红色先驱 2025-04-20 15:32:01

汉末三国时期,有一人物,是袁绍麾下著名的“河北五将”之一,也是三国后期曹魏第一猛将,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

曹操对其甚为器重,称得到他,就好比是刘邦得到了韩信。

蜀汉自诸葛亮以下,没有人不惧怕和他作战,就连曾打得曹操需割袍断须保命的马超,和他交手,也需得掂量一番。

此一人,便是曹魏壮侯张郃。

张郃,三国时期冀州河间郡(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早年曾追随冀州牧韩馥参与镇压黄巾军,袁绍成立讨董联军后,接管冀州,张郃遂带军归属袁绍。

在袁绍麾下,张郃屡立战功,成为著名的“河北五将”之一(另外4人分别为麹义、颜良、文丑、高览),为袁绍集团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尤其击破公孙瓒时,他的功劳居多。

而官渡之战成为一个转折点,五将之中的麹义死于官渡战前,颜良、文丑先后死于官渡战役中,张郃、高览投降曹操。

此一战中,作为武将,张郃是唯一一个能出谋划策的人,只可惜袁绍不肯听从,反而听信郭图谗言,要害张郃。

张郃、高览降魏后,因高览事迹后续无从考究(三国演义中为赵云一枪刺死),“河北五将”后期实存张郃一人。

除此之外,《三国志》中,“河北五将”见独传的也只张郃一人。

而尽管是降将,但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问出生尊卑贵贱,对张郃这员智将十分重视,乃至将张郃来降比作“微子去殷(商纣王哥哥离开殷商,投奔周武王)、韩信归汉(韩信离开项羽投靠刘邦)”,更拜其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自此,张郃在降曹后,凭军功不断升迁,亦逐渐成长为曹军核心将领,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

期间,凭借出身河北的地方优势,张郃为曹操讨伐袁绍余部,势如破竹,先后参与邺城、柳城之战,皆获大胜,升平狄将军。

后张郃又跟随曹操平马超于西凉,讨张鲁(东汉末年割据汉中的军阀)于汉中,屡建功业。

张鲁投降,汉中平定后,张郃和徐晃一起跟随夏侯渊镇守汉中。

公元218年,刘备进攻汉中,张郃、徐晃、夏侯渊皆率军迎击,而刘备亲率精兵万余人,夜间猛攻张郃,张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使得刘备“惮郃而易渊”。

其后,刘备趁夜放火烧掉曹军营外的鹿角,夏侯渊亲率轻装士兵去修复东围鹿角被杀。

曹军大败,军心动摇。关键时刻,郭淮以“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一言,号令全军,推张郃为帅。

而张郃亦不负众望,镇定自若地排兵布阵,“众心乃定”,终率部众全身而退。

另一边,刘备听闻夏侯渊被杀,只道:“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

由此,也足见一个有胆有识、善用谋略的张郃,对蜀汉的威慑力。

蜀汉自诸葛亮以下,没有人不惧怕和他作战,这句话不是空说的,诸葛亮一生5次北伐(艺术作品称作“六出祁山”),其中两次,都败于张郃之手。

在此之前,公元223年,刘备病逝永安宫,“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受其临终托孤,扛起重担,重新制定了北伐战略计划。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已到,亲率十万大军驻扎汉中,准备攻打曹魏

228年正月,蜀军正式向曹魏发起攻击。

由于曹魏毫无防备,前期,蜀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拿下曹魏陇右五郡其中三郡。结果在街亭,诸葛亮用马谡,(有人说诸葛亮当时也是不得已,蜀中无大将,总得借机培养几个后备干部),结果一上来就遭遇了张郃。

后来的故事也就耳熟能详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是在此战之后。另外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街亭一战,对阵双方,一边是诸葛亮,一边是司马懿。但实际上,诸葛亮当时的对手是张郃。

而诸葛亮之所以败给张郃,有分析认为,其一是因为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其二即败在用人。

诸葛亮避实就虚,选择攻打曹魏统治最薄弱的地区——凉州,这本是一招不错的棋。

老版三国演义马超剧照

因为凉州本是马腾、马超父子多年经营之地,曹操虽然杀了马腾,打败了马超,但曹魏在那里的统治并不太稳固。

如果蜀汉真的拿下凉州,就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

攻打凉州之前,一向用兵谨慎的诸葛亮特派赵云率领人马从褒斜谷进兵,企图营造一种声东击西,迷惑魏军的态势,结果导致赵云军队行动迟缓,没能及时切断关中通往甘肃陇右的交通要道。

值此之机,张郃已率五万步骑兵日夜兼程,毫无阻碍地翻越了陇山,进抵街亭。

街亭是甘肃的一个战略咽喉要地,是古代通往天水、安定、南安的总路口,诸葛亮要夺取三郡,就必须要占领街亭。

守住街亭,就可拦住魏军,使魏军不能进入甘肃的陇右地区,反之,则诸葛亮夺取凉州之计划就要泡汤。

而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诸葛亮又犯了一个致命的用人错误,那便是派马谡去守街亭,最终致使街亭失守。

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失守,由此导致的便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前功尽弃,只能退回汉中。

这一仗,成为了诸葛亮“六出祁山”中败得最惨的一次。其战败后果非同小可,非但蜀汉军队损失不少,三郡得而复失,还暴露了自己的实力以及北伐战略意图。

之后,曹魏马上对三郡实施了血腥镇压,此后诸葛亮出师北伐,诸郡再不敢响应。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对手依旧是张郃。

曹叡派驿马召张郃到京师,还亲自到河南县城,设置酒宴为张郃送行。

魏明帝曹叡派遣3万士兵以及武卫、虎贲两营的勇士护卫张郃,还担心地问道:“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等将军到了前线,诸葛亮会不会已经占领了陈仓?)

而张郃料定诸葛亮孤军深入,不会携带太多的粮草,不能久攻,只屈指计曰:“比臣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结果不出张郃所料,由于粮草准备不足,等到张郃赶到前线,诸葛亮已经退走了。张郃又被拜为征西车骑将军。

也因着这个典故,后来演变出了“屈指可数”这句成语,形容数量之少。

如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在张郃面前依旧毫无作为。

陈寿因此在《三国志》中这样说张邰:“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但是,张郃最后还是被诸葛亮杀了,这也是事实。

不过,张郃之死,这和另一人脱不了关系。

此一人,便是司马懿。

张郃同司马懿关系复杂,两人在军事指挥权和政治地位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和竞争。

在曹魏后期的政治格局中,司马懿逐渐掌握实权,成为曹魏后期的重要权臣,而张郃作为曹魏重要将领,尤其三国后期,曾经和张郃齐名或超过他的将领皆已身死,张郃在曹营地位更高,甚至可能威胁到了司马懿的权力。

在曹魏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司马懿需要铲除曹氏嫡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张郃可以说是司马懿之“克星”一般的存在。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与司马懿和张郃相持一阵之后,再一次退走,并用计诱司马懿来追。

张邰认为:“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

但主帅司马懿坚持己见,非要张邰追。张郃没办法,只好带兵追了上去,结果追至木门,果然遇伏,蜀军万箭齐发,张郃就此身殒,葬于木门峡谷中,谥号壮侯。时至今日,木门峡谷中仍存有张郃坪、张郃墓。

素材来源:

[1]张鸣.不起眼的张郃[J].廉政瞭望,2014,(11):50.

[2]王靖楠.试论三国“河北五将”[J].邯郸学院学报,2017,27(03):87-90.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欢迎评论区留言,感谢大家的支持!
0 阅读:56
红色先驱

红色先驱

欢迎大家关注红色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