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这是张学良曾对自己的人生作出的评价。
而张学良口中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说的就是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
作为西安事变中的“捉蒋功臣”,张学良在事变后被囚半世纪,近90高龄才重获自由。
而就在重获自由后,被问及是否后悔发动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坦言,此生最不后悔的就是“西安捉蒋”,而最后悔杀了杨宇霆。
长久以来,人们对张学良“东北易帜”和“西安捉蒋”的史实都比较了解,而对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杨、常事件”却普遍知之不多。就连一些历史学家对此事件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1929年1月10日晚,张学良以异常果决的手腕,出其不意地袭杀了父亲生前的两名要员,这两名要员,便是“杨、常”,也就是杨宇霆和常荫槐。
其中杨宇霆是张学良父亲张作霖生前堪称左膀右臂的得力干将,在张作霖崛起于东北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任东北军总参议;而常荫怀,则是紧紧跟随杨宇霆的“小兄弟”,一身兼任东北交通委员长和黑龙江省省长。
早在张作霖还在世时,奉系军阀内部便存在诸多矛盾,只不过因为张作霖的存在,矛盾并未激化,一切矛头都还按得住。
而就在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之后,随着东北军统治集团的形成,以张学良为核心的革新派和以杨宇霆为首的守旧派之间矛盾日趋尖锐。
张学良继任“东北王”后,守旧派觉得,杨宇霆仿佛就像个托孤的诸葛亮,可是,杨宇霆的言行却让张学良觉得,对方想做的可能不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而是长了反骨的魏延。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痛感“杨、常”不除,东三省“非徒无建设之望,且将有变乱之萌”。
此时,年仅28岁的张学良身居高位,面对复杂而严峻的东北政局,无论从事实上还是心理上,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需要的是东北政要全身心的支持和尊重,而杨、常二人却屡屡示威,动摇主帅地位。
1929年1月7日,杨宇霆为其父过寿,邀请了一众地方实力派、东三省达官显贵以及日本政要,张学良这个东北王到的时候,杨宇霆副官只按普通礼节接待,其余众人视而不见。
这与杨宇霆到场时众人纷纷起身迎接恭维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他杨宇霆才是真正的东北王。
于是,就在寿宴后3天,杨、常命丧老虎厅。
翌日,张学良以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名义发布布告,历述了“杨、常”罪状和伏法经过,并将布告通电发往南京及东北军政两界。
主要工作完成后,张学良又下达指示:杨、常被处死后,不株连任何官员,“罪不及妻孥”。对杨、常的身后事也做了妥善处理,还为二人书写了挽联。
不过尽管如此,张学良处决杨、常这桩历史公案,后来还是引发了不少争议,对于这件事的对错与否,众说纷纭。
有人说,张学良杀杨、常,就像后来“西安捉蒋”一样,都是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大义,也有人觉得不然。
而在案发60年后,张学良口述历史时曾说,当年,决定杀杨宇霆、常荫怀之前,他抛掷了六次银元,前三次,都是袁大头在上,他怀疑是银元的成色有问题,再押反面朝上。结果,丢三次又全是反面。他太太(于凤至)哭了,知道他要杀人了。
对此,张学良只道:“这是凄惨的遗憾的事的结束。”
Liars
如果我是张学良,我也杀杨宇霆,根基不稳,威胁自己的情况下,必须先自保
听风夜阑珊
杨、常不死,日关东军不易在东北兴风作浪。
福尔小小小摩斯
张学良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功不可没。
漠然对世
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命运
Zxyqc
好像 杨宇霆去巡视张学良军队 让小张警惕起来了 他和常荫槐貌似偷摸训练军队 让小张有了杀心
小帅_July
留下杨宇霆,还有少帅吗?
李大米儿儿儿
再重来1万次也还是杀
暖暖暖小猫
特意看看老虎厅地方真不大
lllllleyit
后什么悔呀后悔就不杀了
草祭
不后悔干嘛又亲自送蒋回南京?
SingleRx
我看完你发的这条视频,我还以为你在现场呢[捂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