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秋千,还是古人会玩

自说文史 2018-06-14 20:41:33

秋千,在校园中常可以看到。我小学时,有些孩子能把秋千荡到几乎与地面水平,那场景,看到就头晕,毕竟那是五六米高的架子。

‍ 秋千

说起秋千,你可能不知道,它出现的时间,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

秋千起源

关于秋千的起源,大概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古人类摘果子为生时,常常要爬树,有时候为了方便就会像猴子一样从一棵树荡到另一棵树,于是就产生了荡秋千。

这种说法偏于结果导向,没有证据,唯一的证明就是,在今天云南等森林地区,仍保留荡秋千习俗,而北方平原地区没有,但这仍然是猜测。

啊哒

第二种说法是,秋千起源于山戎族,后来齐桓公伐山戎时,把它带回了回来,在《古今艺术图》等书中都有提到过。

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轿者。——《古今艺术图》

秋千,山戎之戏,其民爱习轻矫之态,每至寒食为之。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传入中国。——《事物纪原》

照这么说,秋千是山戎族的人用来练习身手用的。

秋千释名

秋千为什么叫秋千?这和汉武帝有关。

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汉武帝后庭秋千赋》

秋千,汉武帝后宫之戏也。——《湘素杂记》

由此可见,秋千是“千秋”之意。传入中原以后,汉武帝很喜欢,并以此来祈祷能活个千秋万岁,所以他让后宫的妃子们多玩秋千。

秋千发展

秋千从先秦时已经传入中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唐朝时,成为宫里女子所钟爱的娱乐活动。

唐玄宗非常喜欢这个运动,他见秋千上半空中的女子,慢慢落下时,衣带飘飘,简直就是仙女下凡,所以忍不住赞叹道:这特么简直就是半个神仙啊!

秋千

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开元天宝遗事》

除此之外,王维、杜甫、韩愈和王建等人,也有描写荡秋千的的诗词。比如王建写的《秋千词》:

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 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贵, 终赌鸣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年轻的姑娘们,虽然看起来身单力薄,但是在秋千上还敢放开双手,如同鸟儿展翅一样。秋千被荡到与树一样高,连头上的发钗都掉到地上了,她们也无心顾及,只要比个高低胜负。

这简直就是一幅《秋千美人争胜画》。

到了明朝时,秋千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越来越流行。

东接回军,北邻大河、庄名大沟崖。清明日高竖秋千数架、近春妇女聚其中,予以他事偶过之,感而赋诗。采架傍长河,女郎笑且歌,身轻如飞鸟,手捷屡抛索。——《观秋千并作序》

女子成群,载歌载舞,而且个个身手矫健,足见当时女子玩秋千的盛况了。

水秋千

秋千不仅可以在地上玩,还可以在水里玩。宋代时,这种水上秋千,深受皇帝的重视,宋徽宗还亲自检阅过水上秋千。

金明池夺标图

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水秋千。——东京梦华录

在两只船上立秋千,荡秋千之后,再翻身跳水,似乎是一种杂技竞技。

转磨秋和磨担秋

磨担秋大概类似今天的跷跷板,不过这种跷跷板能旋转,可玩性更高,能一边不断升高降低,一边旋转,像推磨一样的秋千,故而叫磨秋。

转磨秋有点像今天的旋转木马,但更刺激。在柱子上栓四根绳子,绳末各有一环,四人各抱着环跳跃,旋转,像是推磨的秋千,所以叫转磨秋。

转磨秋起源很早,考古学家曾在云南古墓中,挖掘出一个铜鼓,铜鼓上面就有转磨秋图。

转磨秋

另外还有纺车秋,就是在纺车上面,加上秋千,相当于今天的摩天轮里加秋千。这几种秋千在云南等地仍可见到,也是他们的节日习俗,红河地区哈尼族至今仍有磨秋节。

0 阅读:10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