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管理岗工作人员是以职务还是职称办理退休?

帮老兄聊聊 2025-02-15 04:44:39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出资组建,从事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单位。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规定,事业单位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技能岗。各个岗位实行竞聘上岗。按照现在的退休政策,原则上是在什么岗位工作,就享受什么岗位的工资福利待遇,按照所在的岗位办理退休。

与机关相比,事业单位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机关的晋升只有职务和职级两条路,再加上平时的正常晋级。公务员在办理退休时也相对比较简单,就是按照退休前担任的职务职级,报任免机关批准后办理退休手续,由社保局核算养老金待遇。

相反,事业单位面临的情况相对复杂。一是事业单位的类型不完全一样,既有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还有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二是岗位设置也比较复杂,比如管理岗位设置了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了十三个等级,工勤技能设置了五级岗位;三是工资体系比较复杂,不同岗位的基本工资、薪级工资不完全一样。

和机关工作人员一样,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实施之前,退休方式比较简单,都是按照退休前所在岗位享受的基本工资,按照工龄的比例计算退休金,再加上本人岗位享受的补贴津贴标准,就是自己的全部退休金。

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按照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养老金的是按照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个人账户余额,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来综合计算的。缴费基数,主要就是本人在职时的工资收入。

本人在职时的工资收入是和本人所在岗位等级有关系,包括管理岗位的等级,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等,比如管理岗位的四个等级中最高的为一级,最低的为十级,等级越高工资收入就会越高;再比如专业技术岗位最高的专业技术一级,也就是正高一级,最低为的十三级,即初级职称。

由于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从2014年10月1日才开始实施的,最近十多年的办理退休的人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办理退休的人,都还在存在比较长的视同缴费年限。在退休时计算基础养老金时,要计算平均缴费指数,平均缴费指数是按照视同缴费指数和实际缴费指数,缴费年限来综合确定的。

在计算过渡性养老金时,需要确定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指数是按照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退休前的岗位等级、薪级指数来综合确定。但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的性质不一样,按照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位来确定,对退休后的待遇差别比较大,于是就出现了是按照管理岗还是专业技术岗退休的争论。

之所以会出现事业单位管理岗的工作人员,是按照管理岗还是专业技术岗办理退休这个问题,主要是事业单位人事任免一肩挑岗位人员。比如事业单位中,很多中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既有行政职务,又有专业技术职务。

比如三甲医院的院长,很多都是从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的,三甲医院的院长级别,是按照三甲医院的管理权限来确定,县医院有可能是三级医院,但院长的级别只是副科级待遇,但专业技术职务有可能是副高五级,正科级干部和副高五级的工资福利待遇差别是比较大的。

但大学中,省属高校的校长都是正厅级干部,很多校长同时也是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省属高校的校长按照管理岗位来划分,可能是管理三级或是四级,如果是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可能是正高级三级或是四级。

在基层事业单位中,有的人在管理岗位工作,可能只是管理八级,但如果担任副高七级专业技术职务,副高七级的待遇会大幅度超过管理八级。在办理退休时,只要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证书的,一般是按照专业技术职务办理退休;相反如果在退休前,只有行政职务,没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证书的,就是按照行政职务办理退休。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如果退休前只有行政职务,没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能按照管理岗位等级办理退休;如果既有行政职务,又有专业技术职务的,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办理退休。

1 阅读:375

评论列表

无兵的国度

无兵的国度

6
2025-02-15 07:44

很多副科级都提前离职离岗了!!!

帮老兄聊聊

帮老兄聊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