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工作人员提拔为副科级领导职务以后,是否就属于公务员,这是一个涉及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问题。为了全面、准确地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事业单位与公务员体系的基本定义出发,结合相关的人事管理规定,进行深入分析。
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通常在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领域从事公益服务工作,他们是在国家核定的编制内,以从事特定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
公务员则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的工作性质是行政性的,涉及政策制定、执法监督、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

事业编工作人员提拔为副科级领导职务时,这通常指的是事业单位内部的一种职务晋升。这种晋升是基于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规定和程序进行的,它并不涉及编制性质的转变。换句话说,即使事业编工作人员被提拔为副科级领导职务,其编制性质仍然是事业编,而不是公务员的行政编制。
从编制管理的角度来看,事业编和行政编是两种不同的编制类型,它们各自有着独立的管理规定和晋升路径。事业编的晋升通常是在事业单位内部进行,遵循的是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规定;公务员的晋升则需要在行政机关内部进行,遵循的是公务员法及其配套规定。因此,事业编工作人员提拔为副科级领导职务,并不等同于其编制性质转变为行政编制。
从职务性质的角度来看,副科级领导职务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但它仍然是在事业单位体系内的一种职务设置。这种职务设置并不等同于行政机关中的领导职务,也不具有行政机关领导职务所特有的行政权力和职责。因此,事业编工作人员提拔为副科级领导职务后,其职务性质仍然是事业编职务,而不是公务员职务。

虽然事业编工作人员提拔为副科级领导职务后通常仍然属于事业编人员,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他们有可能通过调任等方式进入公务员队伍。例如,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其他相当的职务层次。
这种调任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包括经过相应程序的考试或考核、有空缺的公务员职位等。因此,事业编工作人员提拔为副科级领导职务后,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公务员,而是需要通过特定的调任程序才能实现身份的转变。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产生事业编提拔为副科级后就成为公务员的误解呢?

这可能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操作中的模糊地带有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中的不规范,确实存在一些事业编人员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情况。这些现象给公众造成了一定的误导,使得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事业编提拔为副科级后就自动成为公务员。随着人事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这种误解已经逐渐被澄清和纠正。
综上所述,事业编工作人员提拔为副科级领导职务以后,并不属于公务员。他们仍然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遵循的是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规定和晋升路径。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事业编人员有可能通过调任等方式进入公务员队伍,但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区分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两个不同的体系,避免产生误解和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