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边寿民,摆脱了繁杂细致的精工细啄,删繁就简泼墨画芦雁

寓书喻画 2023-04-08 21:49:40

导语:扬州八怪之一的边寿民,在继承陈淳、徐渭笔墨的基础上融合写生意识,泼墨画芦雁的同时还创造性地总结出芦雁的13种姿态。并将个人情感与芦雁艺术结合在一起,达到“雁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芦雁是国画的经典题材,就像洛可可之于建筑、拉丁之于舞蹈、篆书之于书法……在艺术史的长河中比比皆是。

因画芦雁而闻名于世的画家有北宋的崔白、赵佶,明代的边文进、吕纪,清初的八大山人等,都是令后人仰望的存在。

而他们的画风不外乎“黄家富贵”与“徐熙野逸”。

所以边寿民如果延续传统,不自立门户,那就不可能成就“边雁”之名。

《芦雁图》

走出传统技法,成就边雁之名

边寿民,扬州八怪之一。少时刻苦求学,21岁考取秀才,却七试乡闱终未提名。30岁开始绘画。他建造苇间书屋,终日与雁为伍,并将个人情感与芦雁绘画结合在一起,达到“雁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黄家富贵”与“徐熙野逸”,是花鸟画的两大主流。

“黄家富贵”代表的是宫廷画院之风, 以粉饰太平盛世为宗旨,所以画面富丽堂皇,浓色重彩,规则森严,在技法表现方面一般以勾线敷色为主。

“徐熙野逸”在于平淡自然之趣,给人以朴素纵逸之感,即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清趣。在笔墨技法方面,倾向素色淡墨,徐熙以勾线填墨为特征,其孙徐崇嗣独创没骨法,到朱耷大写意,可谓文人技法的一脉相承。

《芦雁图》

不论院体,还是文人画,传到清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

如果遵循传统,意味着边寿民很难脱颖而出。于是,边寿民便从想象布局的室内造景,走向了室外自然,对景写生,直接感悟造化之灵的道路。

自此,边寿民与雁为伍,建造苇间书屋观察芦雁的动静姿态,对芦雁的造型删繁就简,并根据姿态总结出数种独具创造性的构图样式。

在继承陈淳徐渭笔墨的基础上融合写生意识,没骨画芦雁,以笔写形,将墨色和体积同时表现出来。此外,他还巧妙运用墨胶相交融的个性化语言,使画面呈现静谧平和的格调,尽显简淡萧疏的意境,也成就了他的“边雁”之名。

《芦雁图》

丰富雁画表现,细分13种姿态

由于边寿民长期对芦雁进行考察,所作芦雁形象直接来自物象,尤其造型极为准确,同时摆脱了前人繁琐细致的程式化的笔墨技法,删繁就简,因而形神兼备。

前人画芦雁用繁细的勾线和染色,写实工细,即使是细微末节的部分也采用工整的线认真勾勒。边寿民不被成法和古法所束缚,总结概括芦雁形体的特点,摆脱了繁杂细致的层层渲染和精工细啄,形成简洁、高度凝练的造型。

他还丰富了雁画的表现语言,创造性地总结出许多未曾出现的芦雁姿态,如:水中姿态、扭颈姿态、飞翔姿态、引颈向上姿态和依偎姿态。

水中姿态可细分为三种,水中半身游泳姿态、埋头姿态和水中振翅姿态。水面上,憨态可掬的芦雁悠闲地在水面戏耍游玩,时而抬头引颈,时而振翅拍打水面,时而半藏半露,藏不见的部分引人发思。

扭颈姿态是边寿民最独具特色的姿态,也可细分为俯冲向下的飞翔扭颈芦雁和陆地扭颈芦雁。前人画雁,极少出现像边寿民这样的扭颈姿态,而他却用一种近乎扭曲的“s”形造型来表现芦雁的脖颈动态。是其在观察得来的基础上,采取夸张、变形的手法,再造其脖颈的表现形式,赋予芦雁艺术美,完美诠释了芦雁扭颈瞬间的神态。

飞翔姿态的形式十分固定,芦雁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呈俯冲之势,身体由几个块面组成,嘴巴微张,双腿自然弯曲,左腿较右腿更为伸展,动态十足。

引颈向上姿态,意在突出芦优美修长的脖颈,脖子是芦雁身上最灵活的部位,啄食、刷翎等动作都依靠脖子来展现动态。历来雁画家们大多表现引颈向上的造型,此为芦雁静止时的最常态。

依偎姿态,两只雁时而埋头倦息靠在一起休息,时而用脖颈亲昵交流,或者靠在一起依偎相伴。

雁是忠于感情的鸟,正如人们对美好爱情的不懈追求。边寿民常用对雁表达“和美”的寓意,对雁也暗指他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

《芦雁图》

泼墨写芦雁,亦是写人生

边寿民以传神抒怀为创作旨归,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芦雁的千姿百态,他的泼墨大写意画法使花鸟画的笔墨技法有了创新。清代的蒋宝林赞其“泼墨写芦雁,创前古所未有”。

边寿民的泼墨写雁,用笔洗炼概括,造型准确生动。如雁的形象塑造,巧妙地运用墨色变化, 雁的头、尾用浓墨,雁身略淡,用浓墨去破淡使雁身显出立体感,雁的头颈与身体相接处及翎羽间,自然地留出白线,使形象轮廓清晰明快,雁的动势主要靠头颈部转动的角度变化体现。

芦苇的线条勾勒与鸿雁的泼墨挥洒,形成鲜明的对比。

芦叶有浓有淡,有疏有密,随浓随淡,可燥可湿,既自然,又富于生气,有时笔断意连,芦苇姿态与鸿雁的动势相互呼应,俯仰有致,穿插有情。作为鸿雁的陪衬起到了很好的意境烘托作用。

苇枝、苇叶密而不乱,疏而不断,浓、淡、疏密处理得相当精彩,与黄使‘粗头乱服”的芦苇相比,边氏芦苇更含蓄富有诗情画意,如他的:

《芦雁图轴》

生动地描绘了秋雁温情呼唤的小景。全幅为纵式构图,作者巧妙地在近景处绘一株高大的芦苇,以其纵向的造型加强了上下两只秋雁间的联系,成为有机的连贯画面物象的一条主线。芦、雁以泼墨写意绘成,准确而生动的笔墨显现出作者较强的写生能力。

《芦雁图》

全图运笔自由舒放,芦苇枯笔墨色写成,苍劲爽利。芦花秃笔点染,蓬松自然。芦雁形体,则以泼墨法挥写,仅在喙间及足部略施赭黄,既丰富了色彩的变化,又与芦雁主体所用的浓淡有致的墨色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晴沙集影图》

图上仅绘芦苇丛边二雁,悠闲宁静,姿态生动自然。用笔洗练娴熟,墨色深浅把握自如,反映了画家长期与雁朝夕相对,观察入微,从而达到了“自与心会,画与神契”的意境。

结语:

边寿民没有囿于画坛的习俗,直接结庐在芦苇之间,屏息藏形,窥窗静观,将芦雁各种无人之态下的天然野生习性,了如指掌。由于深谙芦雁的野外生活习性,高度凝练的笔墨刻画下,芦雁的造型栩栩如生,画面用笔、用墨与用色水乳交融,绘尽芦雁种种形态。

实际上,边寿民笔下的芦雁造型,何尝不是画家发现自我、直面自我的写照,也是他从内心出发,找寻人生最本质、最朴实的过程。

——END

0 阅读:27
寓书喻画

寓书喻画

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