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最后去了哪儿?守护边防数十年,最后一名队员仍在世

爱吃凉拌菜 2024-11-27 16:00:26

铁道游击队的诞生与初战

1939年的夏季,酷暑难耐,日军的铁蹄踏遍华北大地,村庄破坏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共产党峄县情报站洪振海和王志胜,决心联手反抗。

8月的某一天,他们获悉当地一个由日军支持的汉奸掌控的洋行存有大量武器和供给。这家洋行位于市镇中心,平时由大掌柜掌管,一直是日军物资的重要转运站。洪振海、王志胜和其他几名队员在周密策划后,决定趁夜色行动。

行动前的几天,他们观察了洋行的周围环境,记录了日军的巡逻时间和换岗规律。洋行四周由高墙围绕,只有正门和后门两个出入口,守卫森严。他们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小路接近洋行的后门,计划从这里潜入。

那天夜里,天空开始下起了大雨,雷声滚滚。利用天气的掩护,洪振海带领着五名队员穿过泥泞的小巷,靠近了洋行的后门。他们事先准备了砍刀和几只手枪。由于之前观察过守卫的换岗时间,他们等到守卫刚刚换岗,便迅速且无声地切断了后门的锁链。

进入洋行后,他们首先悄无声息地制服了几名汉奸看守,然后迅速控制了一楼的仓库。在搜查中,他们发现了藏匿的武器箱。就在他们准备撤离时,大掌柜和二掌柜听到动静下楼查看。洪振海和王志胜立刻采取行动,与大掌柜和二掌柜发生了激烈的对抗,最终在混战中成功地将两人击毙。与此同时,三掌柜也被其他队员重创,但在混乱中逃走了。

此次行动中,他们除了消灭了主要敌人,还成功夺得了多把手枪和一支长枪,以及一些子弹和手榴弹。行动结束后,他们利用夜色和雨势,迅速离开现场,避开了日军的搜捕。

铁道游击队的发展与壮大

到了1940年,洪振海和王志胜的抗日队伍已经小有规模。他们靠着几次精准的袭击和突围,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队伍的名声很快在鲁南一带传开,越来越多的青年主动前来加入。队伍人数迅速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二十余人。

那年1月,经过多次讨论和筹备,他们决定在陈庄召开一次正式的成立大会。这一天,队员们聚集在一间隐秘的屋子里,简单却庄严地宣告了“鲁南铁道队”的成立。会上,大家推举洪振海为队长,王志胜为副队长,同时新来的杜季伟担任政委。

成立后的队伍为了增强战斗力,开始进行整训。由于队员大多是普通农民和工人出身,甚至有人连枪都没摸过,训练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他们利用敌人巡逻间隙,在村外的山林中进行射击练习,教大家如何拆装枪支、装填子弹。为了增强体能,洪振海带头和大家一起跑步、攀爬,所有训练都十分严格。王志胜则负责教授队员如何隐蔽行踪、规避敌人的侦查。杜季伟则组织学习,向大家讲解抗日的意义和目标,使队员们在思想上更加坚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队员们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每次训练结束,他们都会模拟实际作战场景,通过演练培养队员的应变能力。有些队员原本笨手笨脚,经过反复练习,逐渐能够快速精准地完成任务。

2月份,苏鲁支队派人来考察铁道队的情况,对队伍的纪律和战斗力十分满意。很快,苏鲁支队决定将铁道队纳入直属序列,进一步扩大队伍的影响力。

大胆行动与策略转变

1940年10月,鲁南铁道队接到上级命令,要求迅速筹集一批急需的医疗物资。当时,战场上的药品极为紧缺,许多受伤的战士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牺牲。临城车站的一位内线宋邦珍传来消息,说有一列装载药品的货车即将从青岛方向开到临城,随后南行。这批药品数量可观,是个极好的机会。

收到情报后,铁道队立即行动。洪振海召集骨干成员商讨计划。他们仔细研究了列车的运行路线和可能的停靠点,最终决定在沙沟与塘湖站之间实施行动。这个区段地势较为有利,列车速度较慢,便于他们登车。

行动当天,铁道队的成员提前赶到目标区域埋伏。他们选择了夜间行动,既能隐蔽行踪,又能避开敌人的巡逻。当天晚上,月色昏暗,列车准时驶入目标区段。洪振海带头跃上车厢,其余几名队员紧随其后。他们迅速找到装载药品的车厢,借助事先准备好的工具撬开车门。动作熟练的队员们将一箱箱药品递到车下,地面上的队员迅速接应并转移。

列车继续行驶,守卫并未察觉异常,直到队员们已经将药品装车并撤离。整个过程干净利落,耗时极短。他们利用小路将药品安全运出敌占区,经过几次转运,最终顺利送达鲁南军区。

这次行动完成后,鲁南铁道队受到了上级的表扬。药品迅速分发到前线部队,为许多伤员提供了及时的救治。

抗战胜利后的转型与重组

抗战胜利后,鲁南铁道队完成了历史赋予的抗日使命。在1945年底,根据上级部署,这支队伍被改编为鲁南铁路局。他们放下枪械,拿起工具,负责恢复和建设被战火破坏的铁路运输系统。铁路是当时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对支援解放战争至关重要。熟悉铁路的队员们以高度的组织性和执行力迅速投入工作,抢修线路、疏通运输瓶颈。

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展开,这支队伍的任务再次发生转变。由于战事需要,他们又被编入军事序列,成为鲁中南纵队47师139团,重回战斗岗位。队员们从建设者重新转为战士,继续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此时的他们,已经是一支经验丰富、纪律严明的队伍。

1949年,139团随大部队南下,进入浙东沿海地区。139团作为先锋部队,肩负着攻坚的重要任务。在一系列战役中,他们克服了地形和后勤上的困难,成功突破敌军的海上封锁,攻占战略要地。

在舟山群岛的战斗中,139团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配合其他部队,在恶劣的海洋气候下完成了渡海登陆任务。登陆过程中,敌人火力猛烈,岸线布满障碍,但139团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迅速展开攻势,占领了敌军阵地。岛屿上的战斗持续多日,队员们以顽强的意志逐步清除敌军据点,为舟山群岛的彻底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浙东沿海和舟山群岛解放后,新的任务接踵而至。当地的海防成为解放军的重要防务重点,139团被派驻沿海,承担起维护地区安全和防范外敌入侵的责任。他们修建了多处海防工事,组织民兵培训,建立沿海巡逻机制,为新中国的海疆防御打下了基础。

一直到1993年,这支部队才最终并入盐城军分区的海防营。几十年来,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他们始终保持着顽强的作风和高效的执行力。

老兵的回忆与晚年

李洪杰是枣庄最后一位铁道游击队的老兵,他的人生与这支传奇的抗日队伍紧紧相连。1943年,年仅12岁的他因为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在村里靠帮工为生。当时,铁道游击队在附近开展活动,经常帮助百姓抗击日伪军。李洪杰对这支队伍充满敬意,多次主动给游击队送水、送饭,帮忙传递消息。游击队员看他机灵,又有胆量,便接纳他成为队伍的一员。

作为队伍中年纪最小的队员,李洪杰起初主要负责侦查和传递情报。他对周边的地形十分熟悉,经常在敌人眼皮底下完成任务。一次,他奉命前往临城送一份紧急情报,当时敌人正在路上设卡检查,许多人被拦下搜身。李洪杰机智地从山间小路绕过去,将情报按时送到了目的地,为队伍的行动争取了宝贵时间。

194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跟随队伍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这些决定性的战役让他见证了全国解放的曙光。在淮海战役中,李洪杰曾担任担架员,负责抢救伤员。敌人的炮火密集,他和队友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个又一个伤员从火线抬回安全区域。他还参与了渡江战役中的渡船作业,用简陋的小船将战士送过滚滚长江。

新中国成立后,李洪杰于1960年从部队转业。他回到家乡枣庄,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那时医疗条件落后,许多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李洪杰用在部队学到的急救知识,救治了许多村民。他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人需要帮助,随叫随到。

晚年的李洪杰生活平静,他和老伴在村里种菜养花,照顾孙辈。他时常走到村口的一座老屋前,那是当年铁道游击队开会和藏身的地方。

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李洪杰作为特邀嘉宾受邀到北京观看,他胸前佩戴着当年的军功章,站在人群中,显得格外耀眼。

参考资料:铁道游击队员李洪杰

0 阅读:2

爱吃凉拌菜

简介:自我拉扯的孤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