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陈诚夫人后,卫立煌的夫人大怒:救你们一家,却坑了我们一家

爱吃凉拌菜 2024-11-29 22:17:22

1947年底,陈诚在东北战场上的频频失利,让蒋介石忧心忡忡。为了扭转战局,也为了保住陈诚,蒋介石决定将卫立煌调往东北担任指挥者,可是,他的调令,却遭到了卫立煌本人的再三推辞。

如何才能让卫立煌前往东北?为了能够说动他,连陈诚的夫人谭祥都主动亲自登门当说客,面对为难的卫立煌,谭祥声泪俱下地恳求道:“卫先生若肯去东北,就是救了我们一家啊!”

一直坐在旁边的卫立煌夫人韩权华听到这里,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火气,大怒道:“救了你们一家,却坑了我们一家,想把烂摊子交给别人当替死鬼?”

韩权华几句话,虽然让谭祥当场讪讪而归,却没能改变卫立煌被迫接手东北局面的现实。1月17日,卫立煌被蒋介石强行推到了“东北‘剿总’总司令”的位置上,而在东北迎接他的,是一个早已注定的败局……

一、走马换将

1946年,卫立煌携夫人韩权华奉命前往欧美各国,在四处考察的同时,也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试图为国民党寻觅更多的军事援助。

实际上,那个时候的蒋介石,还以为自己对于华夏大地“胜券在握”,毕竟,和解放军比起来,国民党的军队不仅人数占优、军备精良,背后更是有着美国的“鼎力相助”,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似乎都有着极大的胜算。

正是因为这份“自信”,让蒋介石敢于在1946年6月悍然撕毁《双十协定》,主动发兵,希望自己能就此“一统天下”。

然而,前有他撕毁《双十协定》的背信弃义之举,后有国民党内部多年腐败导致的军心不稳,真的走到战场上时,国民党军心思不属、频频失利,更是一点点被解放军拉近了军备差距,这些都让蒋介石既气愤、又无可奈何。

1947年,国共双方的战争步入了第二个年头,双方的主力战场也一路延伸到了东北地区:

在当时,东北称得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有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条件,更有着因为战争而被迫发展的工业区,也正是因此,解放军将不少兵力都放置在了东北,力图先一步占据这块“风水宝地”。

不过,当时的蒋介石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东北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对于陈诚也有着不二信任——毕竟在解放战争的初期,是陈诚替他在国内各地“抚循宣慰”,更是在多地督查前线战事,并将情况和作战方针一一反馈给蒋介石,功劳不可谓不巨大;

所以,当时的蒋介石几乎是毫无戒心地将陈诚留在东北指挥大部队,然而,刚愎自用的陈诚却彻底辜负了这份信任,在东北战场上连战连败,任由解放军在东北攻城略地,更是将整个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置于危局当中。

十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竟然不敌“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面对蒋介石的怒火,陈诚自知难辞其咎,索性开始装病卖惨,一边以“胃病复发”为借口,强行辞去了东北军总指挥官的职务,一边打起了“夫人牌”,让自己的夫人谭祥去找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以干女儿的身份去为自己求情,好捞得“一线生机”。

不得不说,在收到东北败局的消息时,蒋介石确实对陈诚动了杀心。然而,陈诚的“夫人牌”起了效果,在宋美龄的劝说下,蒋介石最终放过了陈诚,将其派往台湾为自己铺后路——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彼时,在得知陈诚败仗请辞的消息后,蒋介石不得不考虑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派谁去东北接手这一堆“烂摊子”。当时,摆在蒋介石面前的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海归军官”孙立人,另一个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过龃龉的卫立煌。

如果可以的话,蒋介石更倾向于将孙立人派往东北,毕竟,起用一个和自己有矛盾的人,对于小肚鸡肠的蒋介石来说,不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不过,东北局势复杂,黄埔系军官互相倾轧、鄙视,曾跟随过孙中山的卫立煌比起孙立人来说更能服众;另一方面,卫立煌在抗战期间的战绩“胜多败少”,是国民党军中少见的“常胜将军”,或许能扭转局势;

而在最后,蒋介石也有着自己的私心——如果卫立煌能够反败为胜最好,如果不能,他也可以“公报私仇”,用卫立煌的人头,发泄一下国民党军丢失东北地区的火气。

因此,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后,蒋介石一口气连发数封急电,将卫立煌从欧美召了回来。

二、被迫上任

1947年10月,卫立煌由法国飞回上海,又转道南京去面见蒋介石。在这之前,卫立煌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悉知了国内局势的巨变,从自己离开到回来,国民党军在全国的情势已大不如前,无论是从军备还是人数上,卫立煌的内心都十分清楚,“国民党大势已去了”。

实际上,卫立煌还想要更多的时间,来了解自己这一次被急召回来的原因,然而,蒋介石却压根不给他机会,一叠声催促他尽快前来面见,因此,甫一落地南京,卫立煌便直奔蒋介石的府邸,而蒋介石在见到卫立煌后,更是直截了当地要他尽快前往东北接替陈诚,主持大局。

这样直白而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让卫立煌暗感不妙,所以,卫立煌几乎没多做思索,便决定婉拒这份“好意”:“委员长,东北的情况我还不熟悉,况且辞修在东北早已驾轻就熟,现在换人,恐怕不太好吧。”

蒋介石哎了一声:“辞修病得厉害,无力主事。过去的几十年里,我都是靠你几次挽救危局,事实证明,恐怕只有你才能担此重任啊。”

蒋介石越是和煦,卫立煌越觉得这份工作接不得,所以,卫立煌几次请辞,可都遭到了蒋介石的无情驳回,直到最后,蒋介石面露怒色,卫立煌不敢再推,只得委婉地表示自己要“考虑一下”,这才得以短暂地从中脱身。

然而,蒋介石却并没有给他多少“考虑”的机会。见过蒋介石的第二天,卫立煌的寓所便开始宾客盈门,不少人都或受所托、或想要主动替蒋介石分忧,因此跑来劝诫卫立煌,尽早前往东北“主持大局”;

在来来往往的人当中,还有一位“特别的女士”,她就是陈诚的夫人谭祥。为了能保住丈夫的性命乃至于官位,谭祥不惜亲自登门,来劝卫立煌前往东北就职,更是声泪俱下,言辞恳切地哀求卫立煌:“辞修病得没办法,只有卫先生赴沈阳才有办法。……卫先生若肯去东北,就是救了我们一家啊!求求你了!”

卫立煌的夫人韩权华原本坐在另一侧旁听,听到这里,忍不住怒从心头起,冷笑道:“救你们一家,却坑了我们一家,弄得不可收拾了,想把烂摊子交给别人,当替死鬼,这叫什么心理?”

韩权华快人快语,几句话让谭祥的脸上颇有点挂不住,她硬着头皮又说了几句话,便匆匆忙忙地起身告辞了。可是,送走了谭祥,卫立煌和韩权华却都心知肚明,蒋介石这次的调令,只怕不能轻易推托掉。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国民党发行的报纸上突然开始大肆刊载卫立煌已经接任东北“剿总”总司令的消息,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宴请卫立煌共进午餐,等到卫立煌进门后,蒋介石便开门见山地说道:“现在把东北的党政都交给你了,你看有什么困难,我这里都可以优先给你解决。”

说着,蒋介石便开始滔滔不绝地给他介绍东北情势。卫立煌着实没有想到蒋介石会如此“强买强卖”,踌躇半晌,才找出了一个“东北兵力不足”的幌子,没想到蒋介石当庭拍板,又给东北增援五个军的兵力,这让卫立煌实在无法再拖,只得不情愿地应承了下来。

1948年1月22日,卫立煌紧裹大衣,从北平登上了前往沈阳的飞机,就此飞向了他人生的另一条道路——

三、岿然不动

1月底的东北,正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白雪皑皑,寒风刺骨。就是在这样糟糕的季节里,卫立煌抵达了沈阳,住进了沈阳和平区的一栋日式建筑当中。

彼时,沈锦线上的解放军攻势汹汹,先后解放了新立屯、沟帮子和盘山一带,将国民党军从沈阳到锦州的联系和供给线彻底截断;

紧接着,解放军部队挥师直指鞍山和法库,国民党军队不断向卫立煌求援,蒋介石也电联卫立煌,要求他立刻出兵支援,可这些却一一遭到了卫立煌的拒绝。

面对蒋介石恼怒的质疑,卫立煌语调平稳地表示,解放军最擅长“围城打援”,所以,现在不应该和解放军“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应当养精蓄锐,预备未来的决战。

在蒋介石原本的计划当中,用卫立煌来替换陈诚,诚然是有保下来陈诚的想法,可与此同时,他也在赌卫立煌抵达东北后,能够迅速发挥出他当年抗战时期的“虎将”风姿,扭转战局,打解放军一个落花流水;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卫立煌在抵达东北后,始终按兵不动,败报也因此一封接着一封地送到蒋介石的案头,这让蒋介石十分恼怒,先后三次将他召回南京训示;

可哪怕直面蒋介石,卫立煌也没有表示,他一不反驳、二不恼火,除了偶尔会推诿一二,其他时间都对着蒋介石沉默不语,这让蒋介石既无奈、又窝火,只好不断委派信任的国民党将领前往东北督战,希望能够对他形成震慑和压力,以便逼迫他早日出兵。

只是,无论是亲自兴师问罪,还是派员督战,卫立煌都咬定自己的策略,将“将在外”的策略一意贯彻到底,而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对此也只能是“有苦难言”。

1948年9月2日,辽沈大决战的帷幕缓缓拉开,解放军的队伍像一柄火热的黄油刀,毫不拖泥带水地砍到了东北的国民党部队身上,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辽西大地上的大部分地区。

对于蒋介石而言,东北的局势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然而,卫立煌仿佛老僧入定,对于东北大地上的熊熊战火毫不理睬,对于蒋介石的致电和来自锦州的求援置之不理,他只管手握着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在沈阳城中岿然不动,逼问的急了,卫立煌仍旧用解放军在“围城打援”的话术,来解释自己的固守原因。

实际上,在当时的战局之下,卫立煌的想法倒也不无道理。然而,蒋介石并不能够接受“东北已丢”的现实,对于卫立煌的“消极抵抗”,蒋介石简直是气不打一处来,因此,他将自己的心腹顾祝同派往东北,敦促卫立煌即刻出兵援锦。

顾祝同的到来,让卫立煌实在无法再继续这么明着“抗旨”下去。因此,在顾祝同抵达沈阳的当天,卫立煌便暗中将自己的心腹陈铁招到自己的内室当中,暗示他去引导师级以上的军官们反对出兵。

就这样,在卫立煌的操作之下,当顾祝同召集各部队的军官前来开会时,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反对出兵,由于“法不责众”,顾祝同只得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蒋介石;而得知此事的蒋介石火冒三丈,当即决定亲自前往沈阳——

10月2日,蒋介石抵达沈阳,亲自在“剿总”的司令部大楼中召开会议。会上,蒋介石先是大骂了一通守在东北的各个将领,随后改组兵团,将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等精锐部队转交给廖耀湘,并命他出兵援助锦州,卫立煌则彻底失去了对东北部队的直接指挥权,就此被架空在了沈阳当地……

四、光明结局

1948年9月12日,锦州会战全面展开,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国民党军的十一个师被全歼,蒋介石计划的出兵锦州就可以缓解东北战局的梦想彻底破灭。

得知此事后,蒋介石两度飞来沈阳,暴跳如雷地大骂卫立煌和廖耀湘懈怠、无能,而卫立煌始终泰然处之,更是直接表示自己“无辜”:“没下过一道命令,失败看谁负责?”

实际上,此时的卫立煌或许已经彻底明白国民党大势已去,更是不愿意和共产党“撕破脸皮”,因此,在后来廖耀湘授命向黑山、大虎山一带加速进击之时,卫立煌还曾经给廖耀湘出主意,建议他不要动作太快,“保存实力、稳扎稳打,不可轻率冒进,注意安全”,并表示自己会随时接应对方。

也正是因为卫立煌的电报,犹豫不决的廖耀湘一时没有彻底执行蒋介石的进击命令,也因此错失了和其他兵团汇合夹击解放军的战机,也让辽沈战役的胜利局面彻底倒向了共产党一方。

眼看东北“沦陷”,蒋介石恼怒至极,决定就此毁掉东北,并下令东北负责后勤的心腹郭忏去沈阳炸毁所有电力及工业设施,包括铁路、电厂、车站、桥梁等重要建筑。可是,由于郭忏胆小怕事,生怕沈阳解放后自己被俘、无法返回南京,因此压根没能彻底执行蒋介石的任务,再加上卫立煌从中作梗,东北大部分的轻重工业设施也因此得以保存。

此时的蒋介石对于卫立煌已经恨得“牙根痒痒”,然而,他仍旧不希望卫立煌被解放军所俘虏,这一想法并不是出自于“惜才”,而是认为自己手下大将如果就这么轻易被俘虏,国民党“面上无光”;

因此,在10月30日,蒋介石特别派出专机,将卫立煌和他的心腹汪德昭强行从沈阳“拥上飞机”,带往北平关押,后又将其带往南京软禁。

对于蒋介石来说,软禁当然不能泄愤,如果可以,他更想杀了卫立煌。只是,当时国民党形势非常被动,蒋介石还在为淮海战役焦头烂额,他也担心自己一枪毙了卫立煌,会让国民党军队里的更多将领“反水”,所以,他只得暂时将卫立煌软禁起来;

而另一边,卫立煌心知肚明,蒋介石能够自西安事变后软禁张学良数十年,自己倘若毫不反抗,只怕会落得和张学良一样下场。

所以,在1949年的除夕之夜,卫立煌趁着看守人员过年松懈,带着一家人立刻变装逃往香港,直到1955年才返回广州,历任人大代表、国防委员副主席等重要职位,为新中国做出了属于他的贡献,也就此走向了光明的归宿。

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卫立煌在东北领军的“消极怠工”,才最大程度地为东北人民带来了安宁。这位曾经令外敌胆寒的“支那虎将”,也用自己的态度,来保护了他一直想要保护的人民。这是正义的选择,更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正确选择,而历史,也会永远铭记他的选择。

参考

张伟主编《和平的历程》

史广生等著《迷失的准星》

0 阅读:2

爱吃凉拌菜

简介:自我拉扯的孤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