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7
2024年11月14日整理
从“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沿河顺流而下约7公里,有个叫郎湾渡口的地方,它是多少年来淮河两岸附近群众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在这里接过父辈摆渡接力棒的郎茂忠一干就是28年,从躬身摇橹到哒哒机器声,在往去复来里承载着烟火气息里的亲情和交往故事。
郎湾渡口是王家坝镇与河南省临近淮河两岸群众日常交往的通道。家住王家坝镇郎湾村的郎茂忠从24岁那年接过渡口的摆渡船开始,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摆渡里,全身心投入其中,成为群众安全出行的守护者。
千里淮河碧水东流,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淮河时,郎茂忠便开始了他一天的摆渡工作。多年来,他待人热心诚恳,无论男女老少乘坐渡船,他都悉心关照;为给过河的群众避暑纳凉,他栽柳成荫;群众丢失物品,他捡到后都马上奉还;遇到乘船有困难的乡亲,他主动免票;遇到不慎落水的群众,他更是奋不顾身,伸手搭救……话语不多的郎茂忠一提到摆渡中遇到的人和事,他就如数家珍打开了话匣子。
郎茂忠:“碰到老百姓过河,有时上不去坡,我帮他推一下,有时车子坏了,帮他修一下。有一次在郎店那边住的群众需要急救,救护车都到了,需要我给他送过去。我把船都靠到河南边,一直在等他,给他摆过来,送到人民医院抢救。”
28年来,郎茂忠就在这一船船的摆渡中,了却了淮河两岸附近群众一桩桩心事、心愿,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与亲情,也拉近了他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每当他看到乡亲们安全地过河后露出满意的笑容时,他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幸福。
王家坝镇郎湾村干部 徐如俊:“郎茂忠在这郎湾渡口摆渡已经近30年了,不论白天夜里,风里来雨里去,只要群众需求,他立即到渡口摆渡。”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从撑篙划桨到机器驱动,从小木船到机驳渡轮,尽管城乡交通路网已四通八达,但见证着时代变迁的郎湾渡口至今仍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只是频次从上世纪90年代的每天200左右船次,减少到现在的每天渡运50个来回,虽然乘坐渡船的人在减少,但只要有需要,郎茂忠始终随叫随到。
在郎茂忠的心中,有这样一个的信念:只要乡亲们还需要他,他就会一直守在这里,如同当年在渡口栽下的小树苗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柳树一样。如今,儿子郎加胜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渡船也开得有模有样,年轻的他打算接下摆渡的重任,服务乡亲。
郎加胜:“我从小就在淮河边长大,看着父亲这么多年辛苦忙碌,现在他年龄渐渐大了,我愿意继续接力,守在这个渡口,方便为大家出行。”
28年弹指一挥间,郎茂忠用爱岗敬业彰显了一名普通渡运人的担当与作为,用诚实守信践行了一名摆渡人的职业操守,用无私奉献演绎了一段为民服务的平凡故事。(孔帅 张海飞 潘井福)
责任编辑:朱华宝
来源:阜南新闻网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8
#阜南鲍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