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你的那些年》原名《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改成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商业诉求非常明显了,本来定的档期是5月20日当天,后来又提前了一天。片方多希望520是个休息日,这样就可以让情侣在逛商场经过电影院的时候,看到这个名字,瞬间就知道这是适合他们看的那种类型,再加上海报上的许光汉就更有杀伤力了。原名可能不够下沉,但信息量更足一点,首先点明了这个故事讲的是一趟旅程,那就是公路片了。
然后“18×2”指的是影片的叙事在两个时空之间跳跃,以许光汉演的Jimmy为主视角,分别讲他的18岁和36岁。说起来许光汉演青春片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了,他比女主清原果耶大了一轮,在回忆片段中演一个比她小四岁的高中毕业生,那种青涩感信手拈来。他正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阶段,这个题材确实很适合找他。结尾Jimmy写了一封告别信,跟Ami以及自己的青春告别,可能许光汉也快要跟青春片告别了。当年彭于晏也是演了很多青春片,然后开始转型,最近演了管虎的《狗阵》,还去了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许光汉的戏路本身也是挺宽的。柯佳嬿也说了,他两个号码都可以演。感觉他可以走走彭于晏这种路线,跟大导合作一下。目前他演过的最有作者电影气质的应该就是钟孟宏的《阳光普照》,但他不是核心主角。《错过你的那些年》属于比较容易批量生产的那种光是画画和心脏病这两个元素,就跟同档期的《今夜,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撞了。现在爱情片是越来越卷,梗都拍得差不多了。隔壁还有若隐若现的百合线,看到片中许光汉和道枝骏佑一起躺在雪地里,我心想道枝这小伙也长得挺标致的,要不你俩在一起得了。再插个题外话,本来公路片就带着点旅游宣传片的功能,但影片前期的东京和镰仓铁路都比较烂大街了,反而是这个火车冲出隧道时的雪景,相对来说还有点新意。导演藤井道人似乎是不怎么挑项目的,什么题材都能拍,悬疑片、爱情片,黑帮片都拍过。这段雪山致敬《情书》的段落,倒是让我想起他的前作《黑道与家族》。片中就拍到了代际差异,绫野刚演的男主人到中年,已经跟不上年轻人的想法,就像Jimmy奉为经典的《情书》,小伙要在手机上搜索才知道。《黑道与家族》也跟《错过你的那些年》一样,拍了不同的时代,并且是三个时代,那种变迁的感觉很强烈。《错过你的那些年》反而没有拍出来,最后Jimmy回到台南那家KTV,看到Ami在墙上画的画已经褪色,也只是局限在个人体验上,对于整个台南的变化没有太多描绘。最直接的原因应该就是导演是日本人,对台南的了解可能就是游客水平吧。好比几年前岩井俊二去东北拍了一部《你好,之华》,就严重水土不服,整个故事是虚浮的空中楼阁。说到岩井俊二,就得再说说《情书》,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再看《错过你的那些年》,会比没看过的观众多get到一些情节暗示。比如Ami刚看完《情书》的反应,我一开始是觉得有些奇怪的,《情书》确实催泪,但结尾那张借书卡翻过来,其实是发糖的情节,一般来说观众即使哭也是带着温情的。观众的情绪不至于像Ami那样极度低落。再联想到《情书》也是死了男主角,其实隐隐就能感觉到这是在铺垫Ami的命运。在Jimmy他们看电影这整场戏里,包括后面的剧情,导演都故意没有给出男藤井树已死的信息。假如没看过《情书》就不会知道这个暗示,也不会知道开场渡边博子在雪中屏住呼吸,是在体验男藤井树被大雪淹没的感受。导演这波是致敬中还带着安利,后面还让道枝骏佑去搜这部电影,说观众评价很高,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去看。年轻观众在他的带动下或许真的会找来一睹真容。《情书》彩蛋或许是这部电影里稍微能让人动动脑子的地方了,其他的差不多都是看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老套路。就算没意识到《情书》的铺垫,从Ami说自己有男朋友那里开始,就能猜到她是在故意气Jimmy,爱情片里故意气走喜欢的人,十有八九就是自己生病了。就算这里猜不到,在Jimmy遇到五郎叔那里也肯定能看出来了。一旦想到了这点,后面就很难再入戏。即使用Ami的视角又拍了一系列的反转剧情,都很想快进。主要是刚看完《今夜,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里面也是心脏病,查重率太高了。在情感表达方面,《错过》没有《今夜》那么直白,很多小伏笔都需要观众仔细看才会发现。比如开头Jimmy闻了闻那张明信片,这个动作跟回忆中Ami用的香水遥相呼应。还有Jimmy的公司名叫Jam Game,Jam就是Jimmy跟Ami的合体。摄影方面,《错过你的那些年》没有《今夜》那么腻。两个时代用了两个季节来呈现,搭配两种色调,不像《今夜》那样全程就是柔光滤镜,实在齁得很。两个季节中都拍了鞋的特写,夏天是篮球鞋,冬天是皮靴,代表Jimmy的两种心境,这层表意把爱情主题又蔓延至缅怀青春、乃至告别青春的主题。就类似于那种金句,什么“我怀念的不是某件事,而是经历某件事时青春的自己”。这大概是最常见的一种描述方式。如果往理想主义再进一步,就是《千年女优》说的,“喜欢那个追寻他的自己”,这种就不需要怀念和告别青春了,主角一直在做着年轻时做的事。往现实主义再进一步,就是《一一》,中年人重走一遍青春路,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必要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