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回不去的金色维也纳大厅

师傅肘子 2024-12-03 14:59:18

又一部豆瓣Top 250的电影在院线上映。我都怀疑肖申克监狱是不是又要迎来救赎。不过霸王恐怕暂时还是别不了姬。11月上的这两部都是欧陆导演拍的英语片,还都拍到了美国,都有高楼大厦,都不是完全正面的、或者说美好的形象。《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美国直接表现为冷酷之地。《海上钢琴师》中的美国是大部分人趋之若鹜的地方,但主角1900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也很难说是完全认同美国梦。1900可以说是一个神人,字面意义的神。他第一次登场是养父丹尼在宴会厅里发现他那里。我们看到丹尼趴在地上找有没有值钱的东西,然后一步一步靠近1900,整个动作就像朝圣一般。后来有一场戏丹尼抱着他,旁白就提到那种情形就像耶稣降生。

还有本片其中一个名场面。马克斯第一次见到1900那天晚上,马克斯被晃得路都走不好,1900却可以自如地弹琴,就连头顶大灯脱落,也没砸到他,有如神迹。另外他想消失的时候,所有人都找不到他。比如丹尼死后船长想让孤儿院的人把他带走,却一直找不到他。最后炸船之前的检查,他也完全消失。这大概是i人最想拥有的技能吧。现代社会已经从以神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那么1900的神性多少有些不合时宜。美国梦主打的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神自然要为其让位。当马克斯告诉乐器店的老板,那张裂开的唱片是1900的作品,他的第一反应是发财了。1900是在船上出生的,并且是出生不久就被父母扔在一等舱,希望有富人能收养他。

这个设定挺有意思。假如他坚持到上岸再出生,根据美国的出生公民权,他可以直接获得美国国籍。每个人都会被出生,乃至成长的时代所影响,命运让他反潮流,变成一个无国界人士。话说川普上一个任期就计划废除出生公民权,但没搞成,现在又上任,不知道会不会继续推进,反正他的榜一大哥马保国同志早就上岸了。维吉尼亚号是1900的故乡,他的国家,乃至他的全世界。他从小就被丹尼教育,除了维吉尼亚号以外的事都是坏的,这条国境线,或者世界的尽头,是丹尼给他画下的。丹尼死后,他本该陷入一片混沌之中,这时他遇到了音乐,黑白键再次为他限定边界。有了边界他就能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获得认同感。但他的定位并非建立在国籍上面。1900从来不把自己的曲子写成谱,就像他没有身份证一样。

没有身份证不代表没有活过,把曲子弹奏出来的过程,就是他活着的唯一证明。他在舞会上弹什么曲子,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情,或者通过观察别人的心情,来创作符合当下心境的作品。他想弹平安夜就弹平安夜,不管是不是在比赛。这样的作品就跟刚钓上来的鱼一样新鲜。后来1900录唱片,相当于给音乐办一张身份证。他自己也要接受社会赋予的身份,可能是一个著名音乐家,相对应的情节就是他打算下船。可下船的楼梯走到一半,他就回头了,他不需要那种身份证。如果说拥有是真正的祛魅,那他未曾拥有就已经对岸上的美国梦祛魅了。他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走进别人的内心,那他肯定也观察到了杰利·罗尔·莫顿,就是那个所谓发明爵士的人。总觉得他要是戴个眼镜,就是黑版陈丹青了。

1900是海上钢琴师,他是上海钢琴师。莫顿可以说是实现了美国梦的人,假如1900下了船,可能会变成他这个样子,甚至比他更夸张。这对1900来说实在没什么吸引力。说到莫顿就不得不提片中另一个名场面——斗琴。尽管斗琴时1900没有功利心,但主创拍这场戏却显得功利心十足。整个场面变成马戏团,弹得快就是水平高,就像有的歌手毫无感情地表演升Key,一直到把自己变成开水壶。水平高不高不知道,水温是挺高的。1900最后那首曲子还不惜造假,两个人才能完成的曲子当成一个人弹的,整残影特效,还有点烟奇观,期间搭配假发掉落,烟掉进裤裆等笑点。层层加码,创作姿态完全没有1900斗琴时那么松弛,就是怕观众觉得闷,加入了不少提神醒脑的戏。当然动作戏除外,马克斯跟炸船工人比划那几下,感觉是想往对方脸上抹生日蛋糕上的奶油,然后自己被抹了一脸。

人物塑造上,1900和马克斯一胖一瘦,性格上有一点像没头脑和不高兴,当然1900的没头脑主要是对主流价值观没有认知。托纳多雷说人总是抛弃旧世界去寻找新世界。1900就一直在他的旧世界里,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讲真我听到别人说“走出舒适圈”这句话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凡尔赛。我自己哪哪都不舒服,就想找个舒适圈呆着,别人已经在考虑走出舒适圈了,比我高了不止一个段位。虽然片中这些欧洲人跟1900走的不是一条路线,但他们也算不上走出舒适圈。整个欧洲在两场世界大战中都快打烂了,他们原本呆的地方就不舒服,出走是为了寻找新的舒适圈。尽管马克斯在旁白中说过,1900在三等舱弹的音乐,才是他真正想弹的。不过我个人感觉1900在三等舱弹的时候已经神游物外。他不属于上流,也不属于底层。

底层也跟他有本质区别,一听到那句America就立马离他而去。1900应该也很享受在舞厅为上流社会弹琴的生活。从他小时候隔着玻璃看舞厅开始,这种生活就被套上了滤镜,如梦似幻。这个舞会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帝国时代欧洲的贵族生活。这时影片马上就接一个大家看到美国的镜头。一边是古典贵族,一边是现代资本。这么看的话,整部电影仿佛是在通过1900的坚守来怀念一个旧时代。欧洲代表旧时代,美国代表新时代。但呆在欧洲不代表呆在旧时代,因为欧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旧时代只剩下一缕亡魂,就在维吉尼亚号上(怎么秒变恐怖片了)。在这艘船上时间是停滞的,1900不需要辞旧迎新。

当然怀念旧时代不代表完全否认新时代,影片也没有批判那些去美国闯荡的底层人,还让1900为他们弹奏了不少动人的曲子。唱片可以复刻千万张,代表工业化时代。但影片最终还是让唱片保留下来,马克斯才得以重温1900的绝响,唱片还是起到作用,没有完全批判工业化。托纳多雷这波操作让我想起了他的意大利前辈维斯康蒂。他早期拍的《大地在波动》,就是在替底层人民发声,还用了大量的非职业演员,完全是左派姿态。但老了之后又拍了《豹》这种怀念贵族的右派保守主义电影,因为他自己就是贵族出身。但他没有过多地“怪罪”时代变革,只是沉浸在往日风光里,跳最后一支华尔兹。就像1900那样,他无力阻止,似乎也不想阻止大家炸船,只是选择跟维吉尼亚号一起消失。他知道一切无法挽回,但没有很厌世地说出:毁灭吧,赶紧的!此外这部电影还让我想到了匈牙利大作家马洛伊·山多尔。

他也是名门望族出身,著名作品《烛烬》也怀念了回不去的金色维也纳。这个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庄园里,这个庄园有点与世隔绝的感觉,外面正在经历二战,它却岁月静好,维吉尼亚号不也是这样吗?巧的是山多尔正是1900年出生的。不过山多尔是上了岸的,他在1948年从匈牙利流亡到欧洲其他国家,后来去了美国并且入籍,长居加州圣迭戈,但这里的消费主义让他非常厌恶。我一直很好奇要是他看了这部电影,会有什么感想呢?可惜这件事不可能发生了,1989年他就在家中举枪自杀。而这部电影在9年后才上映,托纳多雷在世纪交替之际拍了上一个世纪交替的故事,他认为处在20世纪末的年轻人可以获得共鸣。这部电影英文名直译是《1900 传奇》,按现在的说法其实也可以叫《00后传奇》。当时这部《00后传奇》没有在咱们这边上映。那个时代许多中国的年轻人心态是非常积极的,尽管日子还没完全好起来,但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

所以相比1900,当时的人也许更能共情甲板上那些看到自由神像就欢呼的欧洲人。而这部电影在国内首次上映,是2019年11月15日。没过多久,疫情就爆发了。这几十年国家总体都处在上升的趋势中,疫情爆发后,许多行业都遭到重大打击。现在暂时还无法下结论,说这是转向衰落的节点,因为观察时间还不够久。但疫情带来的停滞状态会终止许多人的乐观情绪,原来所谓“我们的时代“可能是错觉,时代从未属于我们,它随时可以离我们而去。就像一战爆发前的欧洲人,已经习惯了和平,并觉得会一直持续下去,结果忽如其来的一场战争摧毁了一切。甚至打完了都没弄明白,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打起来的。在疫情结束后的今天,人们再次看到这部电影,不知道下船是否还具备之前的吸引力?大家会不会选择1900的路,留在船上,抱着旧日风光,躺平入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