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小点拨,内含大乾坤,越是精深的学问,有时原理却不复杂

四海易文字 2024-05-28 03:56:59

第一:关于“立锋换面”的学问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曾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他所谓的“独有四面”,就是人们常说的“八面出锋”,也叫“四面势全”,指书法创作时可以利用笔锋的各个锥面来书写。

笔锋换面的原理基于毛笔的特性。毛笔的笔毫是圆锥体,横切面是圆,因此可以理解为360度,每一度都可以作为一个面。当书写时方向改变,就意味着是另外一笔了,此时需要调换锋面。笔锋的转换练习,换笔锋(转笔)是用笔的核心技巧,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掌握。只有通过实践,书者才能得心应手地转换笔锋,表达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代大师沙孟海早期带书法生,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行笔中的立锋翻面技巧。刚好学校围墙正在粉刷,两位年轻的师傅站在架子上,棍子上绑着大大的排刷。见师傅并不是用刷子的肚子毛来刷墙面,而是将刷子的毛立起来,左向右、右向左的挥动,改变方向的时候,刷子的毛是顶着墙面立起来的状态。从左到右,掌心是向左上的,从右到左,掌心是微向下的。整个刷墙的运行过程,刷子的运动轨迹和手腕的翻动,同练书法立锋翻腕极为相似。回到课室进行示范,课内加课外的双重记忆,这种生动细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将技巧原理部分,进行生活化体验教学,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关于自然书写

汉蔡邕在《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创作的第一位就是肇于自然,自然性书写和做作性书写是对立的。

有学生问崔寒栢老师有没有看第十三届国展?崔老师说:没有去过现场,仅在网络上看过图片。崔老师对作品的看法,展览是八尺的大作,整体的样式都极其漂亮,书法中“三法”运用,用纸用印非常讲究。一部分的作品都是“打造”而成,缺少自然性的书写,很多书者长时间书写一件作品,对每个细节的安排都了如指掌,输出便成了机械化。

关于自然性的理解,如果将一瓶水丢给对方,喊一声对方的名字,随口喊接住,对方就会立马本能的反映,腾出双手去接应,那一瞬间没有做思想考虑。双手接水时身体的姿态,手形的摆放,手臂伸出来的长短,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考虑那个pose怎么摆………笔者认为这个比喻语是非常生动的,“应急”的处理才是创作的核心。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祭姪文稿》都是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境一挥而就。如今展赛作品外形美观,细心的观察是不是真的缺少自然性呢?笔者认为是,各位看官觉得有不一定道理。

第三,关于线条的“欲擒欲纵”

创作中线条的一挥而过,留下的墨迹显然是苍白,缺少内涵。然线条的提按、起伏、节奏、绞转等多种变化,这样写出的线质才富有生命力。

国展高手彭洪顺老师在书法教学中,举了一个例子:地上有两条线,两位骑手必须踩着单车压线通过,为了显示两个人的骑车水平。一位骑手踩着线,脚一发力就冲了过去;另一位骑手,车子压在线上,小加力慢行,在不稳定的状态下,骑手通过个人的腰力稳住车身,身体的左右摆动来调整重心,左右手的把位控制了前轮在地上不断的摩擦,前进的速度很慢,车轮与地面发生不同的线性和摩擦,骑手本人在车上也要进行各种不同的调整中心的动作………显然是后面的骑手技术更高,难就难在欲擒欲纵的控制。

线质的丰富表现来自手上的动作及毛笔同纸上不同锋面的摩擦,东汉书法家蔡邕在《笔势》里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清人刘熙载《艺概·书概》“能柔能刚之谓软,非有柔无刚之谓软也”。这些无穷的变化都是在可控之中,一种欲擒欲纵的控制。看来,彭老师的生动教学,名不虚传啊!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1 阅读:43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