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大道无形我有型

研究点带货事儿 2025-02-19 14:54:36

小红书是近两年最受关注的内容社区,汇聚了年轻人、高净值,强搜索引擎心智,差异化的「种草力」在中美都没有对标产品,商业化发展迅速。

记得过去在快手工作时,内部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提高平台的内容调性?”

为此做了很多业务尝试,但都没触及本质,比如:签约抖音KOL与明星发快手、购买奥运会版权,这种用「长视频思维解短视频问题」的方式,往往拿不到想要的结果,西瓜视频重金挖B站达人失败,也是同理。

现代内容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创作者去中心化」,不再是靠几百个大V就能撑起一个平台。

在去中心化的过程,平台即把生产资料下放给了普通市民,让大家都有机会通过内容创作赚钱,也促进了「品牌营销的民主化」,海量的广告机会,从过去被明星把持,到当下被数百万个KOL/KOC竞争。

最终也决定了「内容壁垒」靠烧钱是烧不出来的,因为内容消费的供需都太分散了,计划经济式的补贴策略无法形成有效覆盖,需要平台构建一套自转飞轮,完整涵盖内容创作与商业化,通过生态自转,逐渐形成稳固的护城河。

图:参考苏青阳《B站的转折·上篇》的B站飞轮绘制

小红书种草,为什么有用?

先不谈理论,分享3个亲身经历:

① 第一次结婚,下载小红书

2019年,第一次用小红书,收藏了一篇备婚攻略;当时在筹备婚礼,包括:婚纱怎么选?喜糖怎么买?哪种风格的婚礼现场布置好看?

都是在小红书查的。

由于在淘宝迟迟没买到合适的请柬,很发愁。

直到在小红书看一个博主分享自己的结婚请柬,觉得挺好看的,就私信她怎么买,没想到是她自己设计的(下图),还把PSD发给了我,于是我搞定了请柬。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小红书「很有用」。

② 高性价比的旅行助手

2022年国庆,决定去福建平谭旅行,想在当地包个车,看了携程的价格1天至少1000,觉得太贵就没订。

在小红书找攻略的时候,发现了当地司机的包车笔记,礼貌问价只要600,立马就下了单。师傅人非常好,体验极佳。

行程结束后我也发了旅行笔记,并在评论区@了司机师傅;那年冬天我们还去了中朝边境的图们市,也是在小红书上包的车,性价比无敌。‭‬⁣‬‎⁣

③ ‭‬⁣‬‎⁣上海花店老板,帮我买玲娜贝儿

去年夏天,媳妇儿让我每天早上10点去迪士尼旗舰店抢“侦探版玲娜贝儿”,连抢了4天也抢不到,各种方法都用了,悬浮时钟+提前停留在下单页面光速点击付款,但每次都失败!

后来她刷小红书,看到有位小姐妹去迪士尼抽到了漫月商店,发笔记说可以帮忙带,就想找她代购。

我始终认为这人是骗子,或者要加价卖。

他俩私信联系后加了微信,这位姐妹是一家上海花店的老板,不仅帮忙带(不加价),还微信视频让媳妇儿在漫月商店里挑,选好后就直接顺丰寄给了我们,先收货再付款。

到今天我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小红书,为什么会有用?

答案有千万种,但本质是「用户真城分享,并且内容质量高」,一个真正繁荣的内容社区,高质量的内容/互动,甚至互助,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是内容要对用户有价值,不论是实用价值,还是情绪价值。

举例:今年生小孩,由于老婆怀孕期间糖耐没过(妊娠期糖尿病),生产过程很担心侧切、撕裂,但好在顺利顺产,我们在小红书发了顺产攻略后,很多妊糖孕妈在评论区里「接好运」。

这就是一篇典型的「实用价值 & 情绪价值」兼有的内容。

在小红书《种草》这本书里,作者于冬琪总结道:“种草是真诚地帮助人,为向往的生活找到解决方案,是信任关系的构建。”

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口碑相传的效率太低,所以品牌开始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来提高认知度,从而构建信任。

数字时代,像小红书这样的线上社区,则是一个庞大的“街坊邻里”群体,人们更精准地以某些共性被联系在一起。而社区里的种草,将人与人的连接以更丰富和不受限的方式建立,回到了最古老但也最根本的信任构建方式。

他还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种草是一种创造新需求的过程。”

其实在任何时代,品牌与渠道的关系,都是供需关系的体现。

茅台不靠大主播卖货,因为本身已经供不应求;只是当下内需普遍不足的中国,大部分商品生产者的售卖压力都很大,这也催生了直播带货的兴起。

依托主播在直播间塑品与销售,直播带货有一定的“品效合一”效果(李佳琦带火玉泽),但过短的交易链路、过于依赖流量和低价,导致构建品牌心智的空间与场景不足,过度营销普遍存在。

实践来看,直播电商相比货架电商,退货率和货币化率都要高很多。追求极致规模的背后,价值链的效率,反而比传统电商更差,这并不贴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相比起来,种草则是帮助用户找到“用户需要,也想要拥有的商品或服务”,这种购买欲的激发并非价格驱动,而是价值驱动。为此,品牌需要有好内容,并找对人沟通。

两年前,我理解“种草”是最接近成交的节点,尽管商业价值较大,但它仍处于链条的中间层,被上下游制约。

但事实证明,种草还能“创造需求”的特点,在通缩的大环境下,让其营销价值被进一步放大。

图:雀巢高端宠物食品品牌「冠能」,来自《营销的第三种范式|小红书种草方法论》

种草,让营销回归本质?

过去10年,字节的成功让“数据至上”的价值观引领互联网行业,传统产品经理的价值被挑战,人的设计能力怎么可能胜过严谨又理性的数据判断呢?

其实,这种思潮在广告业更早地上演。

虽然对品牌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始终是不变:出色的产品,出色的包装,出色的品牌沟通,出色的零售执行、出色的用户价值。

但现代数字广告,却深陷「竭泽而渔」的困境。

整个营销技术是基于一个不可持续的资源:就是用户眼球。平台,流量池,算法,私域都是基于用户眼球这个稀缺资源,当然无法无限增长的资源。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用户被称为流量池。

当平台服务免费的时候,用户就成了商品。平台是用户眼球的鱼池。同样我们在过度捕捞用户眼球这个“鱼池”。在鱼池密度显著下降的情况下,以技术手段把眼球颗粒度以两倍速,三倍速,5秒短视频的方式来提效。

虽然眼球越来越稀缺,流量越来越贵,但是经营流量池的品牌还是觉得有利可图,把仅剩的眼球也捕捞殆尽。这种营销就是「竭泽而渔」。

何亚彬(麦当劳中国CGO)

小红书“种草”,通过用口碑传递产品价值,激发用户需求,影响消费决策,唤起用户的问询、收藏、评论、分享等主动行为。

目的就是帮助品牌完成“出色的沟通”

为此,

1. 种草策略的核心要素是“选品、人群、买点”;

2. 种草的设计思维是“以人为本”;

3. 种草的核心载体是“好内容”;

4. 种草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品牌生意增长”;

综上,种草并非另辟蹊径,而是对品牌营销本质的回归,最终还是为了激发用户需求,促进生意增长。

大卫·奥格威总结过:“广告是为了销售产品,否则就不是广告,广告不是艺术比赛。”

在消费旺盛的年代,广告很容易变成艺术比赛。

APPLE在广告《1984》大获成功以后,在1985年超级碗播放了广告《Lemmings》,抽象又阴间的画风,被当时的美国观众称之为“侮辱”,这给APPLE造成了极差的商业效应,公司被迫裁员20%,乔布斯也于同年离开。

图:1985年,APPLE广告《Lemmings》

第一步:选对品/做对品

种草的设计思维是“以人为本”,营销的核心需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围绕用户体验,层层拆解,持续迭代,把产品找对、做对。

对此,《种草》一书做了非常体系化的总结:

用户体验 = 用户想要的(解决问题、情感诉求、审美需要等)—用户不想要的(金钱、时间、操作等成本)

图:来自于冬琪《种草》

第二步:选对品以后,核心是“找对人”

传统的线上效果广告,主要通过大量素材的AB测试,找到其中转化率较好的素材并增加预算。实践下来发现,广告素材堆量、内卷是比较严重的,这也直接限制了广告内容的平均质量(“正漏斗”);

在种草实践中,更准确、更有效放大破圈效应的方法是“反漏斗”:

Step1. 先识别出更有可能对产品产生兴趣和购买行动的人群,这类核心人群规模虽然不大,但他们是种草转化率最高的群体,也常常是品牌最想要拥有的势能人群;

Step2. 用适配他们的内容精准触达,进行种草,充分渗透后,再找到其他高潜兴趣人群继续渗透和破圈。

Step3. 在这个过程中,被种草的核心人群和高潜人群在购买后往往会形成自发的口碑扩散,进一步帮助企业影响到更多的泛人群。

为什么小红书适合做反漏斗?

因为小红书有大量「决策」相关的UGC内容,这些内容来源于普通人的真实体验且量级很大,可以帮助品牌有效识别核心人群。

例1:当某用户大量阅读高山徒步笔记,且热衷于分享凯乐石冲锋衣评测笔记,该用户就能被有效被识别为凯乐石的核心用户;

例2:小红书有很多长尾且有用的内容,能对用户生活做完整的覆盖,这些信息能有多长尾呢?比如,有人发笔记问“上海虹桥站10号线地铁,钻哪节车厢进站更快?”,也能很快获得想要的答案。

图:来自于冬琪《种草》

第三步:找对人以后,重点是“有效的种草行动”

根据营销产品的特性,种草行动的重点也有差异化:

1)重决策,商品:最重要的,是用营销内容充分覆盖用户决策过程中的顾虑,需要在决策的前链路更早地接触用户,同时用更多有用的、真诚的内容,让用户在每一次的犹豫中更倾向于你,因此见效周期更长,比如:护肤品、家电。

2)轻决策,商品:因为是轻决策,很多时候用户无须搜索,产生购买欲就会快速决策,在执行过程中企业的重点是扩大曝光、唤起更多用户的购买欲,见效周期更短,比如:彩妆、服装。

3)重决策,服务:服务者能直接接触用户,了解用户的决策过程、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需要鼓励每个服务者搜集用户的反馈,基于反馈不断改进服务,并通过及时的、充分的沟通帮助客户答疑解难,最终选择自己,比如:月子中心。

4)轻决策,服务:需要鼓励服务者创造能引发用户分享的服务亮点,通过不断创造的新亮点,激发用户分享行为,实现更大曝光,如:火锅店。

图:来自于冬琪《种草》

综上,《种草》还总结了品牌实践种草的核心四步:

1. 捕捉:捕捉用户们被激发的瞬间,找到种草的起点。

2. 理解:理解用户进入激发态的深层原因,判断是否具有行动价值。

3. 放大:通过产品、营销、服务等动作,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激发用户的要素,复现对用户的激发现象。

4. 激发:让更多的用户进入激发态,让他们不仅成为企业的顾客,也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参与者。

为此,品牌方以及服务品牌的代理商,需要搭建适配种草营销的组织与管理机制。

用户第一,永不过时

近两年,从小红书、拼多多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个古典产品观念的文艺复兴,即「用户第一」,这句看似“正确的废话”,在很多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却逐渐迷失,就像过去十年的百度。

从本质出发,平台的价值,本就是帮助用户省去冗余的中间环节和信息不对称,围绕“用户核心需求”来决定流量的分配机制 → 让用户满意。

拼多多:即使店铺没有很多粉,只要商品足够便宜,就能有流量;

小红书:即使达人没有很多粉丝,只要内容足够优质,就能有流量;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

只是,想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永远是有挑战的,需要“相信和坚持”。

在小红书发展早期,作为一个“有用社区”,产品的核心理念是将“有用更普遍化、去中心化”,那时候社区部门在做《编辑精选》的活动时,发现用户越来越“卷”高质量图片的数量,导致普通用户难以参与。

为此,社区团队做了大量的运营引导工作,让用户能感知到“单图”也是可以登上《编辑精选》的,这些相信与坚持,保障了今天小红书UGC的核心竞争力。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我有型。

作者 | 特立独行的Eric 9年互联网运营,骡马假日的资深倾听者。

0 阅读:0
研究点带货事儿

研究点带货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