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约翰可汗”这个up主在B站火到没边儿,此君擅长用诙谐的言论和逻辑鲜明的剪切把历史中(尤其是冷战期间)的有趣故事整理出来讲给大家,明明有些故事是我知道的,乃至读过N次,但是他讲完我的记忆点会比看书还要鲜明,真是个人才。
比如前阵子在《谁要跟墨索里尼合影?》这期里,他说了二战最著名特种兵,奥托·斯科尔兹的故事,这位爷最硬核的事迹莫过于亲自把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从盟军关押中毫发无损的救了出来,当然这篇文章我们不是要说这事儿——其实我的关注点在救墨索里尼的那架飞机上。
飞机,我们很多人都坐过,也都听说过二战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飞机,包括且不限于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这些都比较常规,但是再细分一些有些人就会不大跟得上了,比如:“联络机”是什么?
联络机,是二战飞机里相当有趣的一个分支,它干的活儿很杂,诸如侦查、炮兵校射、后送伤员、指挥官短距离机动、飞行员训练等等,这些事儿你拿正儿八经的运输机来干太费油,而且对起降场地会有要求,但是联络机则不然,这货一般方便易用许多,被称为空中吉普车。比如营救墨索尼里的时候用的那架Fi 156“鹳”,就是联络机中的出色机型,这玩意儿起飞滑跑距离只需要区区五六十米,着陆则只需要二十米!也正因如此,在直升机尚未应用的二战时期,它才能带着墨索尼里在山顶逃跑;甚至于二战传奇女飞行员汉娜·莱契曾经驾驶这款飞机在满是瓦砾的德国大街上降落,试图在最后时刻营救希特勒,只不过小胡子当时死志已坚,拒绝了出逃的请求,强行喂了自己一颗花生米。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大学问,很多咱们不了解的东西,都有它的用场,特定情况下还能派上大用场;而消费市场,学问没那么大,更谈不上残酷残忍,不过相同的一点是:很多东西都有它自己的应用场景,任何有趣的产品定位,都值得细细琢磨。
比如我手上这款audirect Beam3 pro(终于到正文了哈哈哈哈),纵然市面上小尾巴已经很多了,我却稍一把玩就明白了这货与众不同之处,这也正是我拿Fi 156“鹳”联络机来做比方的原因。
首先,它很小,在分体式的小尾巴里,是我见过最小的一个,没有之一(对比旁边摆着的Type-C线就知道了),甚至不少一体式小尾巴(机线不分离那种,这种一般要么是安卓版要么是苹果版)都比它要大要重,这意味着它用起来会非常轻巧。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配送的线材,插头故意做得偏紧,两端都偏紧,这使得你就算拿它插着手机和耳机钻公交挤地铁都很难被挤掉,牢靠。
其次,这么个小玩意儿,它居然三档增益,推力在小尾巴里颇为可观,对塞子的适配度就会比较高,这是我事先所没有想到的。
另外就是,这做工可真好,AG玻璃和优秀的磨砂质感,看着美观摸着舒坦,在这两点上它的表现超出了音频爱好者普遍需求范畴的水平,属于那种普通消费者一看都觉得不便宜的,而最终售价899元,相对于这颜值和这样的音质来说,也真的不算贵。
从内功来说,audirect Beam3 pro小尾巴采用ES9281AC Pro解码芯片,在这个“缺芯”蔚然成风的年代里这个规格老不错了,具备MQA Renderer渲染器,支持MQA第三层折叠解码、DSD512/PCM768kHz解码能力,以上两项规格高得让人没处挑理,而更令人惊恐的是其输出能力可达150mW(32Ω),虽然限于绝对电流电压的瓶颈搞大耳还是异想天开,但是低阻头戴和绝大部分塞子,是都可以推一推的。
架构方面,这条小尾巴参考了HiFi大系统,将解码,一级放大(前级),次级放大(后级)区分化,以提升声音场面结像,控制力表现,并内置了3颗飞秒级晶振提供为解码提供更精准的时钟信号,在小身材里已经做了尽可能多的大道场。
而在漂亮颜值和精湛做工的基础上,这条小尾巴看来是实在没有体积重量来留给屏幕、音量键、以及4.4耳机孔了,所以它是个3.5单输出的设计,并且会有一个工作状态指示灯,来呈现目前的采样率以及增益模式。机身上唯一的按键是增益控制键,通过单独按压来调节三档增益。
那么事情到这里就已经很明晰了:它是以一个尽量小的身材为前提,来获取日常生活中最轻盈无感的应用体验,在这个前提下它把声音尽量去做好——这个切入点我个人觉得蛮棒的,因为有些小尾巴,它可能绝对数据上也不算多大多重,但就是用起来会有点累赘,还容易拔掉,自习室宿舍客厅还行,真要匆匆忙忙的出入各种交通工具它就没那么方便了,而许多人还是会对便携好用这四个字很在意的。所以它就像联络机一样:我具备卓越的短距起降能力,山坡山沟都能来,然后我再在这个基础上有尽量好的多用性和低空性能,真打起来,广阔而复杂的战场上总有我用武之地。
具体到声音,这款audirect Beam3 pro是个什么水准,什么风格呢?
首先我觉得啊,虽然它的价位逼近了千元级别,但是拿千元级那些比它个头体重都明显大的玩意儿跟它做比较,还是会不大公平,别的不说,那一票选手普遍具备的3.5+4.4双插它就没法有,何况推力跟体积重量也会正相关,你码不了太多电容是真的。
不过带着上述的心理暗示,真去听的时候,还是会吓一小跳,audirect Beam3 pro这个声音,能给你一个有足够饱满度和氛围感的低频,量感下潜速度聚焦俱佳,但是不会很有能量很有声势,它不凶,铺出来的氛围会倾向内秀,倾向于相当精细的细节表达。
中频这块儿……这个小尾巴的中频所呈现出来的调音,很欧美范儿,很有血肉感肌肉感,这有别于大多数小尾巴在中频重视丰厚多于弹性,或者重视三频拉平的均衡曲线的态势,这条小尾巴的中频,无论器乐还是人声都会让你觉得很紧实很有嚼头,人声位置略靠前且具备有趣的颗粒感,听起来会有种别样热情,与此同时它的分离度做得也挺高分。
高频的综合表现颇为不俗,空间感亮度和延伸都给足分量的前提下,亦有着漂亮的细节刻画,绝对不是什么体积小于是割舍了高频的产品,它的高频具备令人满意的完成度和内在表达能力,只是这个高频的细节在部分曲风上会被中低频稍稍掩蔽一点。
声场和解析来说,我的评价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它的解析很有趣,它每个乐符的泛音都不会很平,而是收得有点“油”和“弹”,就会让人觉得这个东西调得真的——你说很美式吧,是的,中频为重的三频分布,听起来调性是美式热情流的。可是它却不粗糙,它的细节不光分明而且很精细,一听就是用了心思的表达。这种热情+精致并举的调校,就显得很有趣,听起来“有意思”,不乏味,也够抓耳。
以及用它的时候,可以大胆的玩三级增益,你要是觉得这条塞子味儿不对,低频没探下去,就换增益试试,这个三级增益说到底都是针对不同塞子而设定的,没可能真拿它怼HD800S去,切换之间也不会说声压骤然翻倍把你轰聋,实际上我手头很多塞子我试完都觉得低增益不够意思,中增益则是用得最多那个。
总得来说,audirect Beam3 pro的缺陷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声场和低频提供的规模感没法很出色,以及发热略微会有(不过分不烫手);就像联络机这玩意儿,它通常也拉不了几个人。但是以全场最轻量级的身材,能提供出这样优异的分离度和不错的控制力以及饱满刻画,提供出真的不小的推力和各种高杆的格式支持,也真的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加上这个有趣好听的调音,足以让很多人一耳朵就蠢蠢欲动,更何况它的好看它的方便——我联络机能降落在区区二十米长的山脊上一脚刹住,你们能么?不能吧?
不能,那咱们干得就不是一样的活儿,面对的就不是完全相同的消费群体,觉得需要我的,自然会来找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