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日,北京大学第一次为学生在八宝山举办追悼会,还请来央视名嘴撒贝宁念悼词。这位学生是谁?为什么她能享受如此待遇?
她叫张培祥,曾经以一篇《卖米》打动千万网友,字里行间流露的真实博得了太多人的共鸣。这篇文章获得了北京大学第一届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被媒体评价为“可以入选课本的佳作”。
张培祥
然而,她的人生之路异常坎坷:家庭困难曾两度辍学,考上重点高中却交不起学费,而想读中专减轻家里负担,好不容易考上北大渐露曙光,却患了绝症,仓促结束了24岁的生命。
1979年,张培祥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个贫困山村,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患小儿麻痹症,右手残疾,作为长女,张培祥早早地扛起家庭责任。
她拿着锄头在地里刨土种菜,和母亲一起去集市卖米,每次她都扛着重的扁担一头,经常为了每斤多卖几分钱与米贩子争执不休,生活都是这样一分一毛撑过来的。每一分钱,都会增加治好父亲的一分希望。
教过张培祥的老师都说,这个女娃记忆力超群,是颗好苗子,一定要好好培养,将来能考大学。考大学是遥远的事,张培祥没有什么概念,她只知道上学特别快乐。
在张培祥十岁那年,父亲对她说:“孩子,我知道你学习好,但是我实在是供不起你读书了,明儿开始咱就不去学校了吧!”
说完这句话,坐在床头的父亲沉默了,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会让女儿难堪?张培祥说:“我可以多干活,多挣钱,实在不行少吃点饭也可以。”但看到父亲湿湿的眼眶,她明白了,哭着跑出家门,第二天就跟着母亲下地干活了。
她看着同村孩子们背着书包结伴上学艳羡不已,但又无可奈何。张培祥辍学的消息不胫而走,大伙都惋惜不已。姑姑知道后,毅然承担起侄女读书费用:“生活再苦,也不能放弃读书!”
张培祥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支持她的人,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醴陵一中。全家人勒紧裤腰带,熬到了她初一念完,实在供不起了。张培祥又一次走到辍学边缘。这时,醴陵四中校长罗定中向她伸出援手:“孩子,回来读书吧,你读书费用和家庭的困难,学校帮你!你的前途只有一次,不能开玩笑!”
虽然四中比一中稍差,但能重新上学,张培祥倍加珍惜,每次都考年级第一名,她也参加了各种比赛,为醴陵四中拿回不少荣誉,所有人都觉得她会成为一只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到了高二那年,张培祥的母亲得了大病,父亲又动了手术,整个家天都塌了,想要走出困顿,急需钱。张培祥只好离开学校,南下深圳打工赚钱。罗定中校长听到张培祥没有上学,急了,跑到张培祥家里询问情况。张父告诉罗校长,孩子去深圳打工了,不念了。
就算张培祥跑到天边,也要把她找回来读书!罗校长卯上了劲,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找张培祥宛如大海捞针。
罗校长用了一个笨办法,去当地的电信局查从深圳打来的每一个电话,然后一一回拨过去,问问能不能找到张培祥。直到拨到第五个月,听筒那边终于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罗校长激动地说:“你先回来读书,其他事情不用你操心!”
张培祥被罗校长的执着和关心感动不已,答应校长赶紧回家。她像上紧发条的机器,要把浪费的几个月时间找回来。她喜欢读书,但是买不起,每次都是到书店站着读一整天,凭着好记性,过目不忘,成为她的“苦中作乐”的事。
1997年的高考,张培祥摘得株洲市文科状元的桂冠,被北京大学法学院录取,这个喜讯让全村上下为之沸腾,罗校长也非常高兴,他的付出没有白费。
开学前,张培祥揣着村里人凑的1000元钱踏上了进京的列车,等待她的将是一片坦途还是荆棘遍布?
在北大期间,张培祥成绩优异,她包揽了大学期间各项奖学金,2001年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她想继续攻读研究生。为了贴补家用,张培祥开始了翻译和文学创作。
她用质朴、诙谐的文字,翻译了两部作品,随后,她以“飞花”为笔名,创造了《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这两本书在当时风靡全国各大高校BBS红版,深受读者好评。
尤其是纪实主义作品《卖米》,轰动全校,获得北大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随后,读者杂志、新华文摘等媒体转发了《卖米》这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被媒体评为“可入选语文教材的佳作”。
张培祥的成绩,说明读书是可以与命运抗衡的武器,对于寒门学子来讲更是如此。她的励志故事,激励了许多人。她也成为了湖南省的青年榜样,参与主持了湖南卫视的《新青年》栏目。
2003年,对张培祥来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同时也是最糟糕的一年。正当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时,2003年5月,张培祥突然晕倒在校园里,被送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救治。经过院方多次检查,她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听到噩耗的张培祥失声痛哭,她的脑海里不是担心自己,而是家人,母亲治病需要钱,父亲手术需要钱,弟弟上学需要钱,她这个顶梁柱偏偏塌了!
但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她只能谎称自己贫血,默默承担下了所有。生活的磨难,可以通过奋斗克服,但被命运扼住咽喉,还能做什么?张培祥依然选择坚强乐观,她如果轻易倒下,谁去保护家人?与家人每一次通话的坚强,都是晚上流泪换来的。
北大师生得知此事后,纷纷募捐,为她减轻压力,曾经工作过的翻译社也表示愿意承担她的治疗费用。但是,三个月后,张培祥未从死神手中逃离,她被永远定格在24岁。
9月2日,北京大学决定在革命圣地八宝山为张培祥同学召开追掉会,这里埋葬的不是革命英烈就是文化名流,从北大的这一举动中不难看出,张培祥对文学、对学校的贡献有多大,更重要的是她对待命运的乐观和豁达,很好地诠释了北大精神。追悼会上,央视名嘴撒贝宁致悼词。
张培祥的母亲对记者说:“家里的瓷板、地下铺的水泥等都是女儿赚钱买的。家里的生活费都是女儿寄来的。”
张培祥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她留在世上的价值一点都不平凡,她用自己的事迹向我们阐述了,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捷径,同时也鞭策着世人应珍惜当下,努力奋斗。但直到生命结束前,她都依然积极乐观,说过:“既然改变不了命运,那就好好珍惜剩下的时间,把每一天都活得精彩。”
虽然人生只有短短的24载,但张培祥活出了生命的厚度,她的自强不息,激励了多少寒门学子!愿张培祥在天堂能顺顺利利!